清明節的來歷如何,能否寫一首清明詩?


清明節的來歷如何,能否寫一首清明詩?


​清明節的來歷說來有點長。

今天我們清明節放假都是用來掃墓,祭奠祖先,並且視之為傳統節日的風俗習慣。但是我們真正深入瞭解之後,就發現其實清明節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悲傷節日。

清明節是快樂的時光。

中國自上古時代一直到今天,都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國。除了少部分權貴之外,在沒有出現職業軍人之前,幾乎全民皆農。農民在一年中的作息時間到如今都沒有大的改變,春耕秋收,夏出冬伏。老百姓最有空閒,又適合外出的時間就是初春和秋天。春耕就忙了,秋收也忙了。秋天天氣轉寒,樹木凋零,呈現出敗落蕭瑟之相,所以“秋後無事”,一年之中抓到的死刑犯也是這個時候開刀,“秋後問斬”。一是氛圍肅殺,二是老百姓不忙,可以來看殺頭,也是執法機構的立威。

而春耕前的無事,最適合的就是出遊、聚會、戀愛了。

清明節的來歷如何,能否寫一首清明詩?


所以從很早起,中國老百姓在三月上旬(春耕前)有三個傳統節日。

第一個是上巳節。這個節日就是個大家歡快相聚、一起下河沐浴、插柳招魂辟邪的日子,也是元宵節之後男女相約最好的日子。在古代十分流行,由於過於開放,到了理學興起之後,覺得有傷風化,就進行官方打壓,最終取締了。只留下了插柳條、吃地菜煮雞蛋這些民俗。

另外一個是寒食節。寒食節是禁火的,也就是不能生火,所以只能吃涼的。這是為了紀念被重耳燒死的介子推,制定的官方性質節日。剛剛過完熱鬧歡樂的上巳節,忽然一下連火都不能用了,又沒有娛樂活動,吃冷食(青團),這日子就有點慘。正好這個時期天氣多雨,悽悽慘慘,大家就想起老祖宗來了,所以一般就利用寒食節去祭祖,順便去清理墳頭上春天瘋長的雜草。

清明節的來歷如何,能否寫一首清明詩?


這種不許用火的節日,雖然是祖宗規制,但總歸是不討喜的。到了唐朝,寒食節就被縮短到三天,但還是對正常生活有影響,所以最後也就消失了。不過這段時間掃墓的習俗就留了下來。

而清明一般是寒食節最後一天或者第二天,正好是寒食節過完了,老百姓最舒心的一天,所以清明節其實是很開心地出去遊玩、踏青的日子。因為前兩個節消失了,習俗就都被清明節接了過來,插柳、掃墓、踏青就都歸清明一個日子給負擔起來了。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地方掃墓要在清明之前完成的原因,因為本來就是寒食節掃墓。

搞清楚這一點,再看杜牧的《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的來歷如何,能否寫一首清明詩?


恍然大悟,行人都是被吃冷食、祭祖搞得欲斷魂了,終於到了清明,還不得找個酒家大吃一頓,所以牧童遙指杏花村。

那麼我們就寫清明詩,也不妨開心一些。清明淫雨霏霏,連綿不斷,坐在山中屋內,不想出門,接了些山泉水煮茶,隨口占一首七絕交差。

清明

延綿三月清寒雨,打盡西窗豔李花。

我與春山相對久,清明撿水煮新茶。

這是一首平起不入韻,押平水韻“六麻”部的七絕。沒提掃墓,但是也沒有出去踏青,只是在房中枯坐,煮茶寫字,消磨春光。

沒有深意,聊以交差。

清明節的來歷如何,能否寫一首清明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