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真的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疆域麼?

詩行百千


別一天到晚的跟我扯,沒有清朝就沒有現在的中國領土!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的領土來自於中華民國!還有多讀讀歷史,清末奠定了半殖民地的中國,東北在日本人手裡,蒙古在俄國人手裡,西藏在英國人手裡,內地各省領土都屬於列強的!沒有革命先烈的拋顱頭灑熱血,捨生忘死。中國能大一統?國外能承認這96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是你中國人的??????





西湖邊的耕田人


如題,是不是清朝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疆域呢?答案是肯定的。該丟的都丟掉了,該舍的也都舍了,數十個不平等條約,把臺灣、外興安嶺、香港、澳門都割讓了出去,朝鮮、越南、琉球等宗屬國也或獨立或成了它人的領土,現在我們疆域也就是清政府奠定下來的。

秦秋戰國之時,我們的疆域大都在中原一代,到了秦漢之時開始開疆擴土,南到百越,西到疏勒等開始納入版圖,盛唐時,中國區域版圖達到高峰,北部、西部的疆域超過了漢朝時期,元朝之是,蒙古人能征善戰,到達歐洲、中東等地,疆域達到頂峰,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國家。到了明朝疆域有所收縮,但仍比現代中國要大的多。

重點是清朝,清政權初建立之時,疆域比明朝要大,東北、外蒙、外興安嶺以北的大片土地也都是清朝的疆域,然而自嘉慶以後,伴隨著歐美列強的侵擾,而對著國內反抗勢力的加劇,清王朝開始走下坡路。尤其是19世紀以後,割地陪銀不斷,沙俄侵佔了我們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海參崴地先後失去,新疆好在左宗棠的力爭之下,重新回到國家的懷抱,東北也開始納入日俄的勢力範圍,日本則侵佔了朝鮮、臺灣、琉球群島,英、葡佔領香港、澳門,德國佔領山東,中國一度被列強瓜分。

隨著辛亥革命的興起,帝制被推翻,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開始收回,然而由於當時國家內戰不斷,國家積貧積弱,一大部分土地再也無法收回,成為中國永遠的痛。

普京曾說過,俄羅斯國土很大,但沒有一分多餘的土地。自秦漢以來,歷朝歷代不斷開疆擴土,實現著歷史與朝代的的輝煌與榮光,作為後代應該更加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每一寸土地,守護好我們的家園,維護好它的尊嚴。


華豎


是的。

清朝以前,中原王朝疆域時大時小,大時涵蓋西域,遠達中亞,小時頂多龜縮於東南,而且對邊疆地區往往採用羈縻的方式,始終沒有形成穩定的統治。



但清朝不同,清朝對西北、東北、西南、蒙古等邊疆形成了穩定的統治。其中許多地區在清朝以前始終未能納入中央政府的管理下或與中原地區隔膜甚深,而在清朝也被順利納入中央政府的控制下,比如東北和西藏。



可以說,中國之所以能形成今天的疆域,清朝對邊疆地區的鞏固居功至偉。這話,不僅是我這麼說,連周總理都認可。周總理曾在1957年出席全國民族工作座談會議時說過:

清朝以前,不管是明、宋、唐、漢各朝,都沒有清朝那樣統一。



而且清朝對邊疆地區的管理是很靈活的,對蒙古恩威並用,對西藏通過宗教來治理,對西南改土歸流等,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民族宗教政策是很多元化的,這在某種意義上開創了今天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先河。


達摩說


個人觀點,純屬參考。

今天中國疆域,和清朝關係並不大。

今天中國疆域,是靠我們新中國子弟兵打出來的,不是靠清朝。從法理來說,真正繼承清朝疆域的是中華民國,奈何這個民國太不給力,國土丟的太多。

最典型就是外蒙古。

其次是新疆,民國就管不了新疆。新疆問題由來已久,主要是國際泛突厥勢力影響,最嚴重時,在甘肅大肆屠殺漢人。他們不是回民,回民是信仰伊斯蘭教的漢人,他們是恐怖分子。民國時期新疆就不在南京政府管轄,新疆的重要性民國看不到,我們新中國的同志們卻付出了鮮血和努力。今天新疆有這麼好局面,完全是新中國努力,和清朝無關。

最後是香港澳門,原因很明確吧?清朝把香港徹底割讓租借給英國,新中國要回來的。

其實還有中英邊界問題,那都是清朝丟的,民國也丟了,但是新中國要回來的。

說清朝奠定今天中國版圖的基礎,最主要的意義在於,清朝正式和外國進行了邊界劃定,這是近代概念,別的朝代沒有。都說明朝控制地區少,明朝控制著馬六甲海峽,晉商營業點在新加坡,明朝皇帝收稅可以到馬來西亞,這些海洋內容都是清朝丟的,這怎麼不說是清朝問題?其實清朝疆域比較大,和今天新中國版圖比較像是真的。若是這麼說,唐朝疆域也比較大,和今天中國地圖也比較像的。其實清朝地圖和唐朝地圖,和今天新中國地圖,主體區域都差不多,而且都是憑本事打下來的。其它關係並沒有多明顯,沒有誰給誰奠定這麼一說。要說奠定,秦始皇才是奠定人。


夢香寒冰


關於清朝奠定現代中國疆域的說法由來已久,拿起中國各朝代的歷史地圖進行比較也確實有些道理,那麼事實究竟如何呢?

從全局的角度看,清朝奠定現代中國的疆域可以說是對的。在歷史上,清朝的擴張是漫長而又曲折的。1635年,清朝確立了對蒙古和東北地區的管理,1664年茅麓山戰役後又基本確立了對漢地十八省的統一,1681年通過平息三藩之亂再次確立對漢地十八省的統一,1683年平定臺澎地區,1753年完成了對青藏地區的控制,1759年平定新疆,1760年清朝把西部疆域擴充至巴爾喀什湖一帶。至此,外表像“秋海棠葉”的清朝疆域形成了。

(清朝極盛時期的疆域)

不過有一點要明白,中國的主權與領土觀念是在晚清受到西方的影響才開始形成的。對於邊疆的管理方式也開始與世界潮流接軌。在這一點,我們可以把清朝看作是一個新舊交替的帝國。在清朝晚期通過一系列的戰爭與外交方式與周邊劃定了符合國際法的邊界,而近代化轉型的過程中也讓後來的中國也擁有法理上的繼承權。這也是為什麼後世許多學者認為清朝奠定了現代中國疆域的主要原因之一。

(清朝光緒年間的界碑)

可是從細微處看,把現代中國的疆域貢獻全部歸功於清朝又顯得過於絕對。在這裡我們可以把中國版圖分成漢地十八省(也就是長城以內的廣大地區)、新疆地區、塞北地區(這不單單包括了現在的內蒙古也包括了外蒙古)、東北地區、西藏地區。

先看漢地十八省,漢地十八省的叫法雖然比較晚,但這一範圍的形成卻可以追溯到秦朝。早在秦、漢兩朝便已為後世奠定基礎。而此後的大一統王朝都把這廣大區域作為統一的基本標準。直到今天,漢地十八省也都是當今中國的核心區域。這也使得漢地十八省也常被人們稱作是中國的基本盤。

(漢地十八省)

接著我們再看看新疆地區(也是西域的主體部分),從漢朝開始也成為中原王朝的勢力範圍,通過河西走廊與內地相連;而塞北地區與東北地區則在唐朝首次將這兩塊地區作為中原王朝的勢力範圍,但控制力卻很弱。這之後的元朝與清朝也都將塞北與東北納入自己的版圖。而夾在元、清中間的明朝則在一段時間內將東北作為自己的勢力範圍;對於西藏地區(也就是吐蕃),歷史上元朝則第一次把西藏地區納入自己的版圖,並叫做宣政院轄地。這之後的明朝與清朝都曾將西藏地區作為自己的勢力範圍。

(中國曆代疆域疊加版)

故而從這個方面來講,清朝雖然對當代中國的疆域有很大的貢獻,但是卻並不是唯一做出這份貢獻的朝代。

再有一點,談及清朝奠定現代中國疆域的問題也不能迴避海疆這個話題。在古代中國並不存在海疆這個概念,中國海疆真正意義上的形成要到清朝晚期,也是受到西方的影響。這也使晚清發展近代化的海軍以拱衛海疆。清朝滅亡後到民國期間,中國的海疆蕩然無存,在抗戰勝利後,民國將海疆擴大了,其主要方向是南海。

(中國南海地區的海疆範圍)

而新中國成立後在海疆這一塊也繼承了前者,但由於海軍的弱小,在前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周邊國家任意橫行,而實際上控制的海疆相比理論上擁有的海疆卻少很多。伴隨著中國海軍在近些年來的重新崛起,這也使得中國有能力去管理理論上的海疆範圍。

綜上所述,雖然前人給我們帶來了法理上的宣稱理由,但也要有本事去拿。清朝滅亡後,民國從法理上擁有了對清朝剩餘疆域的繼承權。但是民國卻從始至終不曾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全國,受到列強的干涉與軍閥割據的影響,其實際控制範圍甚至連漢地十八省都做不到完全有效的控制。

(1951年解放軍完成解放西藏的任務)

解放戰爭後期,解放軍開始瞭解放全國的戰略,至1951年底解放西藏後基本確立了當今中國的疆域。可如果沒有能力,即便是再名正言順的理由也無濟於事,因為領土是要用強大的實力打下來的。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去參考奧斯曼帝國和現在的土耳其。


黎塞留的野望


前段時間,日本關於釣魚島問題,曾經組織大批的日本專家學者來論證,釣魚島“自古以來”就是日本發現、佔據並實施管理的島嶼,因此主張該島嶼的主權是合理合法的。這是國際社會少有的一個敢於從文獻上、歷史領域方面,與中國的“自古以來”做正面抗爭的國家,結果自然也是可想而知,五千年不曾中斷的文明國家豈是浪得虛名的?日本鎩羽而歸,自此不再提“自古以來”。

在涉及到爭議領土時,我們經常會有一種說法,叫做“XX地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神聖領土”。雖然很多人見多了西方國際外交的“叢林法則”,對這種說法(或譴責、抗議)已經免疫,不過這個說法可算神級大招,而且多數情形只有中國才能發動,其他國家想用都不夠資格,因為他們不配姓趙。


(日本再不敢談“自古以來”)

“自古”,強調的是國際法上的先佔原則,這是國際社會通行法則。這地方是我先佔領的,所以是我的,以此來說明我提出的領土要求是合情合理合法的。“以來”強調的是連續性,意思是一直以來都在佔有,因此我要求這塊土地的主權自然也是合理合法的。

既然是“自古以來”,那麼“古”從何來?對於世界近代史來說,歐洲曾經有幾個說法,一說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1649年,還有說法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還有說法是1566年尼德蘭革命,大體的說法都是資產階級革命取得成功,建立起資本主義政權,在重商主義的國策下發展對外貿易與建立殖民特權。不過,由於中國一直處在自成一體的東方秩序裡,中國的近代史一直以1840年的鴉片戰爭爆發,中國被動融入世界秩序為標誌。那麼,所謂的“自古以來”,就是指以1840年的疆界為基準,歸於中國版籍的土地,都是符合這個標準的。

1840年,正是清王朝當政,是清朝中期的結束,以及晚清的開始。在“自古以來”的這個說法上,清朝奠定了中國的疆域的說法是對的。在這裡,首先要搞清楚的是“中國”這個詞組的概念,不把這個問題講清楚,很多概念在邏輯上都講不通。

"中國"這兩個字的含義,本來就不是固定不變的,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在“民族國家”、“天賦人權”、“民族自決”等近代社會的政治概念興起之前,中國沒有特別嚴格的疆域之分,甚至中國傳統文化裡還特別強調德治、王化,“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而且“中國”在歷朝歷代中,更多指代的是正統地位,而正統的地位則直指文化。以此觀之,“中國”在歷史上一直是文化概念,孔子曾有言“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夷狄之君之入中國,若能行中國之法、禮儀之教,也為中國之君。

(清朝1820年疆域,自古以來的“古”)

到了近代之後,西方國家的政治文明獲得了發展,中國傳統的文化疆域(朝貢秩序)在與西方列強的對抗中逐漸失守,不得不沿用西方國家的主權概念。這才有了現代詞彙裡“中國”在主權概念上的意義。簡單說起來,拿"中國"兩個字表示我們國家的主權所達到的範圍,這個觀念是鴉片戰爭之後才形成的。清政府在近代一系列的國際事務的處理過程中,以“大清帝國”概指政府,“中國”則概指國家,簽訂了很多條約,其中有不少為民國政府所繼承,概是因為民國政府傳承了此前由“大清帝國”代表的中國法統。

可以這麼說,在中國以往的任何一個朝代,都沒有“中國”現代意義上的概念,只有封建末世的清朝榮膺了這一頭銜,這是因為清朝所處的時代,恰好的國際秩序建立的時期,即使不是清朝,隨便是其他什麼朝代,“某某朝奠定了中國的疆域”這樣的說法也同樣成立。只是如果不是清朝歷經200多年的開拓經營,繼承了中國曆代王朝的積累,形成了大一統的政治局面,中國的版圖面積可能就會大幅縮水。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清朝對中國的巨大貢獻,也是不能被輕易抹殺的。

中原王朝與周邊少數民族的戰爭與和平,持續了幾千年,中國的本部疆域也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中原王朝的漢族可以關起門來自給自足,可是少數民族卻有賴於漢族地區的豐富物產,用他們的貂皮、牛馬來換取鹽鐵、茶葉等生活必需物資。有時候邊境貿易、榷場能夠滿足需求,有些時候面臨的就是戰爭掠奪。隨著歷史的發展,少數民族和中原漢族之間的關係,也越來越密切,形成相互依存的關係。政治的分裂,使得經濟、文化的交流受到阻礙(換取一點物資都要通過戰爭,於此可以想見),而且只是某個邊疆地區和中原的合併也不足夠,到了17世紀、18世紀,歷史的發展使中國需要形成一個統一的政權,把中原地區和各個邊疆地區統一在一個政權之下。清朝正是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同時,清朝也順利地整合了漢地資源,並且集歷代政治發展之大成,完成了這個統一任務。

(清朝疆域裡的各族人民)

清朝之所以能夠在這麼大的範圍之內完成統一,也不僅僅是因為清朝在軍事上強大,單純的、一時軍事上的勝利和軍事征服,如果沒有社會、經濟基礎來維持的話,統一必然是不能持久的。但是清朝在完成統一之後,鞏固下來了,穩定下來了。即使晚清時期遭遇帝國主義從東南西北各方面入侵,給他們侵佔了一部分土地,基本版圖還是維持下來了。這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歷經歷朝歷代數千年的發展,邊疆地區與中原地區,統一在一個政權之下,是少數民族和漢民族共同的需求,這對中原人民有利,對邊區人民更有利。因此,這在實際上,是中國曆朝歷代共同經營的結果。

清朝入關前後,歷經六代英主,歷200年,先統一了滿族的地區,即廣義的滿洲;再統一漢族的地區,即明王朝的故土;然後再統一蒙族地區和蒙族所統治的維藏等族地區——主要是滿、蒙、漢三區的統一。漢族地區指原來的明朝的地方,除漢族外也包括許多南方的少數民族,蒙族地區在內外蒙古以外,還包括青海、西藏以及南疆的維吾爾地區。

當時,蒙古人的準噶爾帝國的疆域甚廣,不僅是天山北路的準噶爾本部,還包括南路的維吾爾地區,青海、西藏、套西厄魯特,都是在準噶爾統治之下。噶爾丹還進一步侵佔了喀爾喀蒙古,即外蒙古。只有內蒙古在清朝入關之前早已納入清朝版圖。後來準噶爾又進一步要從外蒙古入侵內蒙古,還接連當然向西伯利亞和外東北推進的俄羅斯,意欲取代清朝,定鼎燕京,這就爆發了清朝和準噶爾之間的戰爭。

雙方經過康熙、雍正、乾隆70年的鬥爭,清朝終於取得了勝利。清朝不僅把準噶爾本部收入版圖,也把原來在準噶爾統治之下的青海、西藏、"回疆",即天山南路,也納入了版圖。所以清朝統一基本上就是統一了滿、漢、蒙三區。這三區統一完成之時是在1758年,以乾隆攻滅大小和卓叛亂為標誌,由滿,蒙、漢三族人民組成了這個王朝。早在1636年,皇太極就已經攻滅了蒙古林丹汗,成為蒙古部落共尊的共主,遠在青海地區的固始汗還特地派遣使者表示歸順。

清朝統治者既是滿洲皇帝、也是蒙古大汗,到了北京後也祭祀天地,為明朝修史,成了漢地皇帝,如此,將滿、蒙、漢三區都統一到一個政權下。中原地區用布匹、糧食等物資滿足邊疆的需要,邊疆即不再生事,統一就此鞏固了下來。清朝當然也在新疆、西藏、蒙古等地設置了符合當地特色的伯克、宗教、盟旗制度,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控力度。除了對東北龍興之地採取了保守的“柳條禁邊”的政策,導致外東北最終失去之外,清朝在邊疆地區的治理方面,也算是可圈可點。


(元朝統一前的割據政權)

清朝之所以能大統一中華版圖,並且成功地鞏固下來,是順應了歷史的潮流,是歷史的發展的結果。在這個角度上來看,清朝獲得空前的大一統的版圖,也符合“自古以來”的標準,而這個“自古”以來,本身就是繼承了中國曆朝歷代經營的結果。所以,如果割裂地去看待這段歷史,只把清朝版圖看成一家一姓的殊勞,是不夠客觀的,同時也掩蓋了中國領土的有史以來據之已有的神聖性,因為這是中國歷史的傳承,是文明的延續。

不唯清朝,元朝也是如此。在12世紀,中國境內有很多個獨立政權,南宋、金、西夏、大理、西遼、吐蕃、蒙古各部、突厥各部,這種分裂自唐末以來,已經持續400年了。如果再持續分裂下去,慣性一旦形成,即使有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很難再進行政治的彌合統一了。正是由於從成吉思汗到忽必烈祖孫三代的經營,才出現了大統一的局面,這個大統一的時機出現的很及時。如雲南地區,雖然漢晉時代是中原王朝統治所及,但是從公元6世紀,南朝末期就脫離了中原王朝,經過了差不多700年,到13世紀才由元朝征服大理,雲南地區又成為中原王朝統治所及(想想看越南,脫離700年後,再收回來多費勁,人家已經不認華夏家門了)。再比如新疆地區,從8世紀後期起就脫離了唐王朝。唐朝人被吐蕃又趕出來了,後來吐蕃人也站不住了,維吾爾人進入新疆建立了幾個政權。總之,經過了400多年,蒙古族征服西遼使新疆地區和中原地區又同屬於一個政權。元朝的統治使中國各地區之間長期分裂又合在一起。沒有蒙古的話,怎麼能形成這樣大的統一?

分裂與統一,在中國歷史上是經常出現的,每一次由分而合,一般說來是擴大一次。一次一次統一,一次一次的擴大,到清朝的統一,版圖最大。這個範圍並不僅僅反映了清朝用兵的結果,而是幾千年來歷史發展的結果,是幾千年來中原地區與邊疆地區各民族之間經濟、政治各方面密切關係所自然形成的。不過,經濟文化的密切關係,總還是需要政治統一來加以鞏固的。
在這個角度上來看,中國這個概念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現在中國的疆域版圖,也不能不歸功於清朝。雖然清朝在晚清時期的風評不是很好,但是客觀來看待問題,功是功,過是過,在大一統方面,清朝的確居功厥偉,此無可諱言,甚至晚清中興四名臣,言必稱“我大清”,已然將清朝視作士大夫的正統王朝了。

還是那句話,評價前朝乃是後人的特權。只要是不空談誤國,使後人復哀後人,亦是吾輩學文修史的功果之一了。


而知而行的歷史


《大清奠定今日華夏?別那麼扯好嗎》

五千年來華夏一路走來,確在清代中葉繪出最大版圖,若能保持到現在,奠定今日華夏的No.1舍“清”其誰?可問題在於鴉片戰爭尤八國聯軍後,大清竟一頭扎向半殖民地懷抱,主權都保障不了,這名下的疆域又有幾分成色呢?

還是留點情面吧,那些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就不多言了,被沙俄等掠奪強佔的土地也不細說了,可遍佈全國的勢力範圍、租界、租借地和鐵路附屬地等不能不講呀,尤“兩租一屬”,軍政財權都在列強手上,標準的國中之國嘛。甚至

天子腳下的京城,都有這等特權的使館區,而那京城至山海關鐵路沿線的京畿之地,天津、唐山、秦皇島等十二處要津也有他們的駐軍。好傢伙,還半殖民地呢,去掉前面那個字為過了嗎?

更甚者,沙俄連四個字都去掉了,竟趁著八國/聯軍侵華的當兒,赤裸裸地公然派兵侵吞了整個東北。清政府啥也沒敢說,倭倭卻不幹了,跟俄國人就在東北狠狠幹了一仗,“熊”口奪食攫取了當地大部分權益,清人呢?終於開了一下口,鄭重表示“

中立”!我的個神來,您要說東北是華夏領土,俺信;晚清?打死俺都不信。對了,還有外/矇事兒,濫觴於清末,且在辛/亥/革/命前,就別把髒水都拋給民/國了。

唉,晚清這隻綿羊,這麼說吧,若非列強們相互牽制,早被宰割完畢,更別說什麼疆域了,繼之而起的民/國,接手的完全爛攤子。當然,三十八年內憂外患下的後者,四分五裂地又能好到哪裡去呢?奠定今日華夏?“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漢吾軒


是的,因為滿清領導了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領導了北伐戰爭平定軍閥、領導了抗日戰爭驅逐鬼子、領導瞭解放戰爭建立了民主平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廢除了明朝和列強簽訂的1000多份賣國條約,收回了香港澳門,收復了列強半殖民地的國家主權。



懦夫救星X


清朝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疆域嗎?

這是個好問題,特別適合歷史發燒友研究探討。

以下是回答:

1

如果說現代中國指當代中國的話,從軍事意義上來說,現代中國疆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維護奠定的。從南昌起義開始,轉戰全中國,發展到華北、東北、華南、西北西南。歷經井岡山、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而奠定基礎。在國境線及境外,則進行了抗美援朝(東北方向)、對印自衛反擊戰(西南方向)、中蘇珍寶島自衛反擊戰(正北方向)、對越一系列軍事行動(正南及南海方向,包括援越抗法,援越抗美,對越自衛反擊戰,西沙自衛反擊戰——算上清朝中法戰爭,中國穩定正南方向可真沒少下功夫)。

上述一系列戰爭的既定戰略目標都達到了,才有穩固局勢,奠定疆域的可能。

2

現代中國的疆域,從文化意義上來說,是中華民族各族兒女共同努力維護的結果。這是軟實力的體現。

3

槍桿子裡出政權。戰爭是政治的終極表現,也是實力的最終體現。君不見薩達姆吞掉了科威特,終於佔領了石油盆金疙瘩,結果被美國發動沙漠風暴行動打回原形。槍桿子不濟,說啥也不好使。想繼承,就要拿出繼承的實力來。

4

共和國和清朝沒有直接聯繫,共和國和清朝之前沒有發生過戰爭,沒有簽署過任何協議,唯一的聯繫是對溥儀的成功改造,但溥儀那時的身份已經不是清宣統帝,而是偽滿洲國皇帝。話說溥儀當了偽滿皇帝之後想以清朝服制典章搞點儀式,被日本關東軍嚴厲制止。按照日本原計劃偽滿皇帝將來母系全都是日本血統並且在日本接受教育,日本設計的偽滿皇室結局估計和朝鮮李朝皇室差不多——變成積極參加神聖戰爭的一名高級軍官,拍電影上報紙用。由此可見,偽滿和清朝之間也沒啥關係,不要想太多。

5

清朝奠定了近代中國疆域。

按照中國歷史書的說法現代中國從1919年開算起的,那時候清朝已經沒了。從現實出發,共和國並沒有接清朝的盤,接盤的是民國,而共和國在解放戰爭中擊敗了民國。就像一個好項目,沒說給你,你到了已經是別人的了,你想拿得靠自己的實力拿過來。科威特和伊拉克同屬阿拉伯民族,科威特人看伊拉克人和福建人看江西人差不多,挺多就是就是有錢沒錢的差別。結果呢?伊拉克沒實力,吃了的得給我吐出來。民國時川軍和藏軍還在川西北一帶互相開槍搞摩擦。軍閥割據的中國,何談疆域?

6

清朝完成了古代中國向近代中國的過渡,領土方面而言,是完成了由中國朝貢體系向西方條約體系的過渡。

你的朝貢體系列強是不承認的,是列強竭盡全力要粉碎的。列強主推的是他們的條約體系,簽了條約,白紙黑字嚴格遵守,這是西方邏輯,這種邏輯成了主流。你想辦洋務,想自強,想近代化,前提是遵守近代主流規則和邏輯。而在這個過渡過程中,清朝最大限度的保持了過渡之前的領土範圍,這可能是清朝的歷史功績。為什麼說最大限度?因為清朝在大部分割地賠款條約簽訂之前都進行了武力抗爭(中俄那幾個沒有打就簽了,但那個時候清朝正在全力打擊太平天國,中國處於混戰狀態)。打了,沒打過,不僅沒打過,有的時候還敗的很慘。但是不管怎麼說,沒有坐以待斃,沒有白給人家。

有說法認為條約體系是西方強加給中國的結果,但是不要忘記,中俄尼布楚條約才是中國第一個近代意義上的條約,而這個條約是一個平等條約(俄羅斯認為是不平等條約)。所以說條約體系本身並沒有罪,而沒有實力打不過簽約才是罪。簡單粗暴地想一下——朝鮮停戰協定,打得過在三八線籤。打不過呢?就不叫朝鮮停戰協定了,叫中韓停戰協定,在新義州籤……

7

不要忘記,清朝的疆域也不是別人拱手相讓的,而是一點一點啃下來的。

建州女真從遼寧東部起兵,五萬兵力開打,最終,清帝遜位時留下一千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是17、18世紀屈指可數的幾個迅速擴張的政權之一。從疆域上來說,遠超金遼,僅次於元,是中國北方族群建立的封建王朝中疆域第二大的。也足可與中原族群建立的漢唐比肩。清朝全盛時在世界範圍內領土面積排名僅次於英俄西法,是一個地區強權。

8

從歷史上看,清朝擴張存在一個機遇期。即從明末農民軍大起義到中俄雅克薩戰役發生之前的這段時間。時間跨度大概在六十年左右。在這一時期內,清朝最大的敵人明朝因為農民起義而削弱。東南沿海比較有意思可以用排比句——遊蕩的西班牙人在臺灣北部的據點被荷蘭人拔掉了,荷蘭人在臺灣南部的據點被明朝鄭成功軍隊拔掉了,鄭成功在臺灣的據點被清朝拔掉了,清朝成了黃雀。而同時期北方沙俄的哥薩克們還在西伯利亞的稀樹針葉林裡飢腸轆轆地溜達,他們剛剛發現黑龍江流域是個產糧區,能吃飽飯,餓不死人,但還沒有站穩腳跟。

從歷史發展上看,清朝抓住了這個機遇期。在1634年擊敗蒙古林丹汗,整合遊獵中國。1644年之後入關擊敗明朝,整合農業中國。然後調集全國之力對抗俄羅斯。如果清朝在1644年沒有入關,那麼在四十多年後,清朝將面對北有沙俄,南有中原王朝的恐怖局面。

再強大的軍隊也無法兩線作戰,拿破崙法國如此,納粹德國如此,軍國主義日本如此,準噶爾蒙古如此,清朝也是如此。(唯一的例外是二戰時期的美國,但美國的地緣優勢實在太明顯,有太平洋和大西洋天然屏障,當時的德國和日本都沒有大規模攻擊美國本土的武器,德國派點潛艇,日本放幾個熱氣球炸彈)。清中晚期李鴻章與左宗棠的海防與塞防之爭,實際上是要解決清朝東西兩線作戰的問題,這是一個決定清朝乃至近代中國生死存亡的問題。從時間上看,清朝並沒有陷入東西兩線同時作戰,左宗棠入疆和甲午海戰,前後拉開了十五年。清朝的實際戰略設想是先解決西線再解決東線,但是西線戰平,東線遭到慘敗。甲午敗績雖然恥辱,但是總要好過丟失新疆,丟失現代中國的六分之一。

9

從歷史上看,中國北方民族是典型的陸地民族,善於利用騎兵的高機動性,在遼闊的,數千公里縱深的內陸進行運動戰,瓦解抵抗力量。然後通過通婚、冊封等巧妙政治手段整合當地貴族,為我所用進行統治。清朝繼承發揮了這一優勢,依託中國東部的財富資源不斷向西,建立了一個多元化的中央集權帝國。在前期擊敗了同屬典型陸地擴張民族的俄羅斯和準噶爾蒙古。創造了大好局面,也漸漸開始驕傲自滿,固步自封。

當英國這種典型的海洋民族出現的時候,中國最富庶的東南沿海完全暴露在英國海軍的炮火下,清朝才開始緩慢的轉型,開始調整戰略態勢。他攜帶著之前控制的遼闊疆域,在不斷的打擊與抵抗中,緩慢沉重的邁向近代,最終因為內部新式軍隊爆發革命而滅亡。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個人水平有限,不足的處歡迎指正。






有時聊人文歷史


現代人說到滿清那是五味雜陳,頓足捶胸,咱煌煌漢族人統治的大明朝咋就說亡就亡了呢?明末大儒顧炎武提出一個理論“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它前面還有一個潛臺詞,就是隻要不涉及中華文化的安危,管你劉家李家趙家朱家搶江山爭帝位,牛殺馬,馬殺牛,“朝廷生死,關我屁事”啊,我就一打醬油的吃瓜群眾看熱鬧而已,哪個姓氏坐上龍庭老百姓都是納糧交稅服徭役,本質套路都一樣。面對滿清入關,顧炎武也坐不住了,他認為這些梳著豬尾巴小辮的滿人入關,事關中華文化的存亡,和朝廷生死已不一樣,不能再當吃瓜群眾...

然而,除了多爾袞的“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令漢族士紳群情激憤,拼死抵抗的“剃髮令”,滿清兩百多年的統治可圈可點,甚至說在某些方面達到的高度,漢唐無法望其項背,我們今天十三億中國人共享的這個大中華就是偉大的大清帝國創下的基業!

觀察歷史一定要站遠在更高的高度和更寬的視野才看得清,如果經歷這個朝代的人們都活著或逝去不久,曾經的的記憶使他及他們的子孫在評述歷史時帶進來更多的主觀成見,這樣的關注往往帶著拋舍不了的愛恨情仇而無法中立客觀,太近的觀察實際上也就無法真正看清和認識這段歷史。因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還猶言在耳,滿清註定是一個現在被小看和抹黑的朝代,它的偉大與輝煌只有隨著時間的推移,塵埃落定,吹沙見金才會慢慢顯示出!

翻開 一部中華歷史就是華夏文明不斷教化四夷,傳播天下的過程。遠古時期在炎黃文明黃河流域的腹地,周圍都是矇昧未開化的野蠻部落,東夷(今山東遼寧)、北狄(今北京河北)、西戎(今陝西寧夏)、南蠻(今湖北安徽江蘇)“翦發黥首,文身裸袒”,披著長髮,額頭上刺著字,身上紋著圖案,除私處遮蔽外不穿衣服,渾身裸露,在當時華夏人眼裡,這比明朝人看梳著豬尾小辮的滿人還不堪。但隨著歷史的演進,他們融入華夏文明後脫去野蠻的繭殼,蝶化成文明的領航者,爬上鄙視鏈的頂端,而曾經的文明的發源地卻成了地域歧視的靶標...

中國歷史上廢除分封制,創新推出郡縣制,從而影響中國幾千年的大秦帝國,其祖先也並非來自根紅苗正的中原地區,秦朝贏氏也是如假包換的蠻族夷狄,祖居甘肅天水的遊牧民族,經常把馬匹牛羊賣給周王朝,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西周滅亡,因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而封了個空頭支票:秦,這夥蠻夷頂著秦這頂帽子開疆拓土,最後居然滅六國兼併天下,至今誰敢懷疑秦不是中華?

所以中華文化從來是文化認同而非種族認同,一個誠心推崇華夏文化及其典章制度的滿清更有理由是中華的忠誠子孫和文化的傳承者。滿清是古居西伯利亞的通古斯人後裔,北宋末期南下填補宋代金人進入中原後留下的空間,故稱後金。雖為蠻族,但卻是一個善於學習,文明迅速迭代演進的後來居上者。由於沒有歷史包袱的羈絆,它可以學習一切先進有效的東西,秉承的是兼收幷蓄,拿來主義,在逐鹿中原縱橫天下的過程中,總結出一套複雜精密的統治術,有效統治了中原,草原,高原,西域,形成多元一體的滿清大帝國。

不要小看這些滿清貴胄統治者的政治智慧,他高明的統治術是朱明皇族望塵莫及的,不輸漢唐,甚至也是在這之前統治東亞大陸最高明的統治者,以往的那些征服者們像決堤的洪水湧向中原,轉眼間又像退潮般收縮回草原深處,消失的無影無蹤,疆域再廣,無法維持長期有效統治...滿清則不然,它是一個真正的統治者而絕非是征服者。一方面用八旗軍凌厲的兵鋒和狂奔的鐵蹄為中華開疆拓土一千三百萬平方公里,另一方面用藏傳佛教(黃教)的意識形態去控制草原帝國蒙古貴族的信仰,又用草原滿蒙聯合軍團去保證中原的安全和維持帝國的武力威懾,同時又用中原滾滾的稅賦去贖買及供養草原軍事貴族,再用強悍無比的國力把西域死死按在版圖。

它採用了一手橫掃千軍,兼併天下,一手構思精妙的維穩融合的統治術。具體操作是:滿漢一家,滿蒙同體,滿藏蒙同教。在帝國版圖內中原他是儒家典章制度裡的皇帝;在草原他是遊牧部落心悅臣服的蒙古可汗,再通過前後兩百多次通婚鑄造滿蒙同體;在高原他是文殊菩薩轉世,是共同信奉藏傳佛教的滿藏蒙三族的精神領袖;在西域則是伊斯蘭教民的保護神...身兼多職,多元一體,這種巧妙的設計把滿清的政治智慧推向一個無人能及的新高度,把一箇中原,草原,高原,西域多元一體的帝國維護得如鐵桶一般。

在滿清入關前,一部中國歷史幾乎就是中原民族與草原民族爭奪生存空間的戰爭史,隨著滿清的入關,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打破遊牧民族威脅北部邊境,漢族王朝舉全國之力戍邊衛國的歷史魔咒,中原漢族民眾不必再去服徭役戍邊,蒙古遊牧部落也不再因乾旱導致牛羊死亡而來搶劫漢人,長城這個傳統上皇家的院牆都不必再修了,過去中原需要防範的敵人都成帝國機器上不可缺少的螺絲釘,過去草原遇上天災乾旱牛羊死亡需要去打劫的中原成為提供糧食布匹,鹽鐵的金主,所以這一切使帝國的軍隊規模都大大縮小,海晏河清的盛世終於出現,大清帝國中央政府的經濟負擔驟然下降,有能力讓利於民,藏富於民,於是“人丁滋生永不加賦”,“攤丁入畝”,三十稅一等惠民接踵而至,以前民間生孩子娶媳婦就要加稅,因為朝廷的稅賦除土地稅之外還有人頭稅,雍正清朝年間把人體稅免了,百姓有土地就上稅,沒土地就免稅,這是何等的仁政。由於帝國經濟的向好,乾隆10年、乾隆35年、乾隆43年、乾隆55年,以及乾隆之後的嘉慶元年,中央政府都下了免天下錢糧的決策,給百姓免稅了,而這還只是大型的免稅,還有許多小型的免除各種瑣碎稅務的舉措。...這是啥節奏?自古以來皇朝都是橫徵暴斂,逼反天下,康乾盛世這不是說著玩的,那是真金白銀向民眾讓利!整體的民間經濟都非常繁榮,財政和社會的穩定,讓大清朝的政權相對平穩,彷彿真的可以千秋萬代。全國人口突破一億大限,直逼4億,國力遠超漢唐,康熙大帝,康乾盛世絕非浪得虛名,要知道即便是漢唐人口也僅在五千萬上下,這就是滿清帝國比明朝更能開疆拓土的終極原因。

更重要的原因是,清王朝除了有雄才大略的帝王,還有眾多勤政務實,中規中矩的守成之君,沒有出現類似明朝那些荒腔走板,頑劣操蛋的皇帝,當太平天國運動席捲南方十幾個省時,愛新覺羅家兒媳,半文盲的慈禧,依然表現出高超的政治智慧與決斷,號召在京漢族官員,回鄉招募鄉勇,編練成軍取代腐化了的滿族綠營軍上陣禦敵,表現出對曾國藩李鴻章等漢族精英的充分信任和對大清帝國制度的自信,讓其放手一搏,最後撲滅內亂,而沒有像兩三百年前的明朝庭那樣狐疑猜忌,派太監監軍。最值得嘉讚的是,即便是風雨飄搖的晚清1876年,清王朝依然派出左宗棠擊敗阿古柏分裂勢力,從俄羅斯熊口裡奪回新疆...最後將大海棠葉狀萬里疆域交付到民國手裡.....

以上這些不是說清朝成仙境一樣沒問題了,恰恰相反,由於天下承平日久,造成皇帝自滿,官員懈怠,制度僵化,乾隆帝就自稱“十全老人”,驕傲和自負無以復加,當一個更強大,聞所未聞的西方工業文明船堅炮利打上門來時,大清帝國從上到下失去了自省的能力,像鴕鳥一樣把頭埋在過去的輝煌裡不能自拔,無法跨越古代社會到現代文明這道坎...

歷史的事實證明,大清比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更能開疆拓土,遑論小肚雞腸,昏君輩出的明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