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的軍事才能比得上韓信、李靖等人嗎?

沈靜軒


袁崇煥,明末著名軍事家,戰略家。著有《袁督師遺集》流傳於世。1629年被明思宗處死。

袁崇煥的軍事才能還是不錯的。在抗擊滿清(後金女真)的多次侵略下都取得了很大的勝利。可以說,他是女真人又害怕又敬重的英雄人物。

如果把他和漢初的韓信還有唐初的李靖等軍事人才比較,我覺得也是不遑多讓的。只不過因為時代的不同,還有他們的經歷,對戰的敵人也是不相同的。所以,很難做一個具體的比較。

但是,如果根據敵人的強大程度和統兵數量來比較的話,我倒認為袁崇煥的軍事才能還是要比韓信等人稍遜一籌的。

袁崇煥主要敵人:後金也就是滿清的女真部落

主要戰績:寧遠大捷,寧綿大捷等,加強邊關的防務力量,整肅軍備

統兵數量:一般帶軍1―10萬(經常要守城)


韓信主要敵人:項羽領導的楚軍,還有齊、

魏、代、趙等國(秦亡後六國後人所建)

主要戰績:破楚軍於京、索間,先後平定代、趙、魏、燕四國,東擊齊國,滅楚於垓下(項羽因此自殺)

統兵數量:常常帶領將近百萬大軍作戰


李靖主要敵人:軍閥割據勢力。突厥和吐谷

渾等外族勢力。

主要戰績:南平蕭銑,輔公祏。北滅匈奴,西破吐谷渾等。

統兵數量:三四十萬左右

從敵人的數量上來看,袁崇煥所面臨的敵人主要只有滿清。而無論是韓信還是李靖所面臨的敵人那是一個接著一個。而且有一點要注意的是,他倆可是主動出擊攻打的敵人,而且還把敵人揍得屁滾尿流。反觀袁崇煥,僅僅只是被動防禦而已,而且有時候還很吃力的樣子。所以,這一點上他就不如韓信他們了。

從統兵數來說,別人都是帶領十幾萬上百萬大軍主動出擊攻打敵人,把敵軍揍得找不著北。而袁崇煥一般都是帶幾萬軍隊作戰,但是基本上都是守城的多,要說主動去招惹別人,那他還沒有那個本事。這一點上他又輸了一籌。

而從敵人的強大程度來說,袁崇煥所面臨的滿清(後金)軍隊,雖說他的騎兵力量不錯,但是其它的方面還是稍差一點的,就比如明朝的紅衣大炮,滿清就沒有。還有其他的物資裝備都很匱乏。

而反觀韓信他們面對的敵人,不是坐鎮一方的諸侯,就是強大的匈奴,吐蕃等國的軍隊,又或者是帶甲百萬的軍閥勢力。嗚呼!我的個天啊,都是不好惹的主。但是都被他們給一一平定了。這說明什麼?說明韓信他們的軍事水平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一般人都是根本無法望其項背。所以,這一點上袁崇煥還是不如他們。

雖然袁崇煥的軍事才能無法與前輩們相提並論,但是他也為大明皇朝的安定與領土完整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是的,他是值得所有人尊敬和緬懷的英雄人物,這其中包括大明的子民和士兵,甚至包括他的敵人(滿清)。

在當今的中國社會,他也一樣值得我們所有人緬懷和學習。作為中國人,我們定要像袁崇煥那樣為祖國的繁榮安定與領土完整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同時,也在這裡致敬我們的人民軍隊,謝謝你們!


朝陽白露


肯定比不上此二人,韓信和李靖都有力挽狂瀾的不世之功,袁崇煥爭議比較大,整體而言志大才疏,殺毛文龍就是一大敗筆。


曾經一路


袁崇煥初中舉人,心滿自得,而後去北京考進士,從23歲考到35歲考了4次,運氣不好,直到萬曆四十七年中了三第四十名…並不是才能問題,它說明袁較真與無畏!軍事才能位居二線吧,所謂一線就是構建國家整體軍事路線的,比如孫承宗、朱棣,二線就是局部軍事。韓信和李靖都是軍事一線吧


😠 超超超


比不上。

軍事人才分為將才和帥才。兩者的區別在於,將才打仗很厲害,能身先士卒,英勇殺敵,但眼光只在當下,沒有放在長遠,政治智慧相對缺乏,心胸相對狹隘。而帥才具備長遠的軍事目光,有謀略和容人的心胸。

袁崇煥是將才而不是帥才的具體表現:

1,殺皮島總兵毛文龍。毛文龍在關外被清軍佔領的情況下,一人率手下殘餘部隊,渡海佔領皮島,在清軍後方建立了軍事基地,是作為牽制清軍的有力力量。毛文龍基本不靠朝廷糧餉,自己招兵買馬,收集殘餘敗兵,拉起了一隻可以侵襲,騷擾清軍的部隊。而清軍沒有海軍,所以也無可奈何毛文龍部隊。但就是這個對於明朝有大作用的人,袁崇煥把他殺了。同時,也和同朝為官的軍事將領滿桂不和,容人氣量一般。

2,喜歡吹牛說大話。崇禎問袁崇煥什麼時候可以平定遼東,袁崇煥沒有謙虛,說五年可以平遼,著實讓崇禎皇帝激動了一把。後來袁崇煥自己也說他是“聊上慰”,意思就是安慰皇上。俗話說,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結果一直到明朝滅亡遼東也沒有平復。

3,政治智慧缺乏。清軍由於堅固的關寧防線,繞道西北打進北京,袁崇煥一路尾隨清軍,不做阻擊,直到清軍兵臨城下。袁崇煥的想法是依靠北京城的堅固城牆和防禦設施跟清軍開戰,所以不阻擊。然後他沒意識到的是這是北京城牆,而不是其他城牆。軍隊修整時袁崇煥還想帶領軍隊進入北京城修整。帶軍隊入北京城,即便是好心難免讓人懷疑有謀反嫌疑。所以尾隨敵軍,入北京城修整,不得不說缺乏政治頭腦。

4,沒有整個軍事的大局觀,無法及時知道清軍繞路攻打北京,殺毛文龍,尾隨清軍不阻擊,和滿桂不和,以及五年平遼的想法,足以看出袁崇煥的軍事才能不能比肩韓信李靖。



明一說歷史


袁崇煥軍事才能只能算二流水平,並不是很強只是將才而非帥才,比不上西漢第一猛將韓信和唐朝開國名將之一李靖,他們軍事才能都堪稱帥才,軍事才能都強於袁崇煥。


小龍女5505


根本不是一個層面的人


豐融加業


袁崇煥 袁崇煥不是高瞻百世的哲人,不是精明能幹的政治家,甚至以嚴格的軍事觀點來看,他也不是韓信、岳飛、徐達那樣善於用兵的大軍事家。他行事操切,性格中有重大缺點,然而他憑著永不衰竭的熱誠,一往無前的豪情,激勵了所有的將士,將他的英雄氣概帶到了每一個部屬身上。他是一團熊熊烈火,把部屬身上的血都燒熱了,將一群萎靡不振的殘兵敗將,燒煉成了一支死戰不屈的精銳之師。他的知己程本直稱他是“痴心人”,是“潑膽漢”,全國惟一肯擔當責任的好漢。袁崇煥卻自稱是大明國裡的一個亡命徒。亡命徒是沒有家庭幸福的,日日夜夜不得平安。官居一品,過的卻是亡命徒生涯,只因這十年之中,他生命之火在不斷的猛烈燃燒。司馬遷在《留侯世家》中說,本來以為張良的相貌一定魁梧奇偉,但見到他的圖形,容貌卻如美女一般。我們看到袁崇煥的遺像時,恐怕也會有這樣的感覺。圖像中的袁崇煥雖不怎樣俊美,但洵洵儒雅,很難想像這樣的一個人竟會如此剛強俠烈。”——《袁崇煥評傳》 簡介 袁崇煥(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號自如(或,又字自如注1),廣東東莞人,廣西梧州府藤縣籍。明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文學家。 明朝萬曆四十七年中進士,任福建邵武知縣。 1622年(天啟二年),任兵部職方司主事。同年單騎出關考察關外,還京後自請守衛遼東。築古寧遠城今遼寧興城衛戍。 1626年(天啟六年)清太祖努爾哈赤攻寧遠城,受炮傷而死,袁崇煥升至遼東巡撫,終因不附魏忠賢,被其黨所劾去職。熹宗崩,思宗即位,魏忠賢見誅。朝臣紛請召袁崇煥還朝。1628年(崇禎元年)任命袁崇煥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七月,思宗召見崇煥。崇煥慷慨陳詞,計劃以五年復遼,並疏陳方略,皇帝大喜,賜崇煥尚方寶劍,在復遼前提下,可以便宜行事。 1629年(崇禎二年)崇煥與內閣輔臣錢龍錫談到平遼事宜,認為文龍“可用則用之,不可用則殺之”,主張“先從東江做起”,集中精力對付毛文龍。後崇煥於7月24日藉口閱兵設計文龍,當眾宣佈毛文龍十二大罪狀,以尚方寶劍斬文龍於皮島。1629年(崇禎二年)十月,發生“己巳之變”,皇太極率十萬清兵繞境蒙古,由喜峰口攻陷遵化,兵臨北京城下,北京戒嚴。袁崇煥聞訊帶兵兩日急行三百里,袁崇煥本應將來犯之敵阻擋在薊州至通州一線,在此展開決戰,以確保京城安全。但當他偵察得知敵兵已經越過薊州向西進發時,只是率兵跟躡,趕到河西務時,又不顧將領反對,率部前往北京,於次日晚抵達廣渠門外,大敗清軍。袁崇煥如此之舉,引起北京城外的戚畹中貴的極度不滿,紛紛向朝廷告狀:袁崇煥名為入援,卻聽任敵騎劫掠焚燒民舍,不敢一矢相加,城外戚畹中貴園亭莊舍被敵騎蹂躪殆盡。 世傳皇太極施反間計,捕捉兩名明宮太監,然後故意讓兩人以為聽見滿清將軍之間的耳語,謂袁崇煥與滿人有密約,皇太極再放其中一名太監回京。崇禎皇帝中計,以為袁崇煥謀反。但是一些學者(如:金庸,在《碧血劍》後所附《袁崇煥評傳》中)傾向於相信崇禎皇帝殺袁崇煥,並非是皇太極的反間計得逞。由於袁崇煥是囚禁半年後才被處死的,不大可能是因一時激憤誤殺。事實上,擅殺毛文龍一事,就足以使崇禎皇帝決心殺之。文龍舊部大都誤認為是皇帝要殺毛文龍,於是把怨恨轉移到皇帝身上,大舉譁變,造成日後一連串悲劇事件的發生,終於致使前線態勢一發不可收拾。 1630年(崇禎三年),袁崇煥以“通虜謀叛”、“擅主和議”、“專戮大帥”、“市米盜資”等十大罪狀的罪名“磔”死。崇煥伏刑之慘情,令人毛骨悚然,當時北京百姓都相信袁通敵,恨之入骨,“劊子手割一塊肉,百姓付錢,取之生食。頃間肉已沽清。再開膛出五臟,截寸而沽。百姓買得,和燒酒生吞,血流齒頰”(《石匱書》)。崇煥死後,佘氏義僕為其收斂骸骨,葬於北京廣渠門內廣東義園,並從此世代為袁守墓。史載“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煥無子,家亦無餘貲,天下冤之。”(《明史·列傳一百四十七·袁崇煥》) 乾隆49年(1772年)乾隆帝下詔為袁崇煥平反。《清高宗實錄》載:“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闢,深可憫惻”,案情始末終於真相大白。乾隆大帝還編寫了《四庫全書》。當時很多明朝史書,為了美化變態的明朝皇帝,竟然惡毒汙衊袁督師是漢奸,這些書都被乾隆大帝統統燒掉或者改掉了,只保留乾隆大帝親自修訂的《明史》。 袁督師廟 袁督師廟在北京龍潭湖公園,有康有為題書的“袁督師廟”匾額和對聯: 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廟,死重泰山,當時乃蒙大難; 聞鼙鼓思東遼將帥,一夫當關,隱若敵國,何處更得先生。 袁崇煥紀念館(北京) 袁崇煥紀念館在北京崇文區花市斜街廣東義園舊址,即原來的袁崇煥祠墓,袁崇煥手跡《聽雨》以及康有為題寫的“明袁督師廟記”手書等珍貴文物將珍藏於該紀念館。原墓堂廊柱曾懸有康有為所書對聯。 自壞長城慨今古, 永留毅魄壯山河。 袁崇煥紀念園(廣東東莞) 東莞袁崇煥紀念園位於廣東省東莞市石碣鎮水南村。由該鎮村民與海外袁氏宗親捐資一點二億元人民幣,在明代袁氏故居遺址興建,佔地共十一萬平方米。包括袁故居、袁督師祠、雕像、衣冠冢、三界廟等。 後人評語 引用自梁啟超《袁督師傳》: 吾粵崎嶇嶺表,數千年來,與中原之關係甚淺薄。若夫以一身之言動、進退、生死,關係國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於古未始有之。有之,則袁督師其人也。 引用自毛澤東《毛澤東書信集》: 明末愛國領袖人物袁崇煥先生…… 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官方人物對其一生的總結與評價。 詳介 袁崇煥(1584—1630年),字自如,又字元素,祖籍廣東東莞,明朝著名軍事將領。他戎馬一生,為守衛明朝東北邊疆、抵禦清軍進攻,立下了赫赫戰功。不幸遭奸佞陷害,致使崇禎帝中了皇太極的離間計,錯殺袁崇煥,造成千古奇冤。 袁崇煥的青年時代,正值明皇朝統治日趨腐朽之際。有感於國家的衰敗,袁崇煥自幼好讀兵書,學習用兵救國之術。他中進士後授職福建邵武知縣,仍對東北邊境的戰況非常關心,常常同一些曾經衛戍遼東的退役將卒討論遼境的地理和防禦狀況,嚮往有一天自己能投筆從戎。 天啟二年(1622)正月,袁崇煥奉例入京朝覲,御史侯恂慧眼識英雄,薦袁崇煥為兵部職方主事,負責鎮守山海關。袁崇煥剛到任所,便深夜單騎出關了解地形,回來後便稱:“予我軍馬錢穀,我一人足守此。”雖是口出狂言,但這番膽識和勇氣,也著實讓人佩服。不久,他便被升為山東按察司僉事、山海監軍,成為駐防邊疆的一員勇將。 在兵部尚書孫承宗的大力支持下,袁崇煥在遼東築寧遠城,恢復錦州、右屯等軍事重鎮,使明的邊防從寧遠向前推進了二百里,基本上收復了天啟初年的失地,他又採取以遼土養遼人、以遼人守遼土的政策,鼓勵百姓恢復生產,重建家園。還注意整肅軍隊,號令嚴明,大大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由於治邊有方,天啟三年,袁崇煥得升為兵備副使,不久又升為右參政。 天啟六年(1626)正月,後金國主努爾哈赤率八旗健卒十三萬前來圍攻寧遠(參見寧遠之戰)。袁崇煥刺血為書,誓師全軍,表示誓與寧遠城共存亡。在他的感染下。“將士鹹請死效命”,同仇敵愾,士氣高漲。袁崇煥令城外守軍全部撤進寧遠城,堅壁清野,又親自殺牛宰馬慰勞將士。他還將全部庫存的白銀置於城上,傳令,有能打退敵兵,不避艱險者,當即賞銀一錠。如臨陣退縮,立斬于軍前。為了增強火力,袁崇煥令人將城中存有的仿西洋“紅夷大炮”架上城頭,一切準備就緒,嚴陣以待。 二十四日,後金軍兵臨寧遠城下。袁崇煥胸有成竹,邀朝鮮使者同坐戰樓觀戰。突然一聲炮響,後金軍開始攻城。只見八旗兵丁四處散開,滿山蔽野而來。袁崇煥一聲令下,城樓上火炮齊鳴,弓箭齊發,後金軍死傷慘重,只好退軍。次日,後金軍重振士氣,再次來攻,他們把裹著生牛皮的戰車推到城牆根,準備鑿城穿穴,袁崇煥立即親率士兵挑石堵洞,又令城上大炮加強火力猛攻敵陣。後金軍總帥努爾哈赤在營前指揮作戰,忽被飛來的炮石擊中,受傷墜馬,血流不止。後金軍見主帥受傷,匆匆收兵退去。在歸途中,努爾哈赤病情加重,死於軍中。 寧遠一戰,是努爾哈赤自二十五歲征戰以來唯一的一次敗績。袁崇煥從此威名大振,後來清軍也不得不承認“議戰守,自崇煥始”。 寧遠之戰後,袁崇煥被升為遼東巡撫,關外防務,盡歸袁崇煥籌劃。為了休整軍隊,他一面派人假意與後金和談,一面加緊整飭軍隊,修築錦州、中左、大凌諸要塞,以防後金的突然襲擊。天啟七年五月,皇太極果然率軍來攻錦州,將錦州團團圍住(參見寧錦之戰)。錦州守軍一面堅持抵抗,一面飛報袁崇煥請援。袁崇煥識破皇太極圍錦州的目的是欲誘自己出戰,以便借襲寧遠。他認為,“寧遠不固,則山海必震,此天下安危所繫”。於是堅守寧遠不動,而派精騎四千繞到清軍後面猛攻,致使清軍兩面受敵。同時又奏請朝廷調薊鎮、保定、昌平、宣府、大同各路守軍趨山海關支援。皇太極攻錦州不成,便集中兵力進攻寧遠。此時寧遠守軍已準備就緒,“紅夷大炮”整整齊齊地排在城頭,引彈待發。清軍將領見寧遠防守甚嚴,不易攻破,便勸皇太極不要攻城。皇太極怒斥道:“當初我父攻寧遠不下,而如今我攻錦州不下,像這樣的野戰,如不取勝,如何能張揚我國威!”說完便下令強攻寧遠城。城上明軍萬炮齊發,矢石如雨。清軍久攻不下,損傷慘重,最後只好退兵。皇太極終於還是像他父親一樣,敗在袁崇煥的手下,無功而歸。 “寧、錦大捷”全靠袁崇煥運籌帷幄,指揮有方。但在明廷論功行賞時,權閹魏忠賢卻貪他人之功為己有,不僅自己封賞最厚,連他的爪牙也個個有獎,唯獨對袁崇煥,不僅無封賞,反而誣他“不救錦州為暮氣”。袁崇煥一怒之下,上疏乞休歸鄉。 崇禎帝登基之後,日夜思得良將解遼境之憂。“延臣爭請召崇煥”。崇禎元年四月,任命袁崇煥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七月,袁崇煥應召入京。崇禎帝親自在平臺召見他,與他商量平遼方略。崇禎帝道:“卿萬里赴召,忠勇可嘉,所有平遼方略,可具實奏來。”袁崇煥一聽今上如此信任自己,銳意平遼,一時熱血沸騰,便不假思索地答道:“所有方略,已具疏中。臣今受皇上特達之知,願假以便宜,五年而建部可平,全遼可復奏。”崇禎帝一聽五年便可復遼疆,真是喜出望外,也慷慨地答道:“五年復遼,便是方略,朕不吝封侯之賞,卿其努力以解天下倒懸之苦!卿子孫亦受其福。” “五年復遼”,談何容易?袁崇煥不知,自他離職後的這一年,東北邊防已現出了巨大的變化。從明軍方面而言,繼任的督撫多貪贓冒贖,剋扣軍餉,多次激起士兵譁變,軍心渙散。錦州、大凌等要塞也相繼失守,邊防一觸即潰。而皇太極即位以來,更加註意調整滿漢關係,逐漸開始封建化過程,國力大增,八旗兵的作戰能力大大提高,皇太極也在戰鬥中總結出了對明作戰的經驗。因此可以說,在東北邊境,清軍的實力大大勝於明軍。在力量對比如此懸殊的情況下,袁崇煥聲稱“五年復遼”很顯然是不切實際的。當時在場的大臣都為袁崇煥的豪言壯語捏了一把冷汗,給事中許譽卿趁崇禎帝入內室小憩之機悄悄問袁崇煥為何出此狂語,袁崇煥笑笑說:“聊慰聖心耳。”許譽卿正色道:“上莫甚,豈可浪對?異日按期責功,奈何?”袁崇煥一聽大夢方醒,甚覺失言。待崇禎帝再出,立即跪奏道:“東建四十年蓄聚,此局原不易結,但皇上留心封疆,宵旰於上,臣何敢言難?此五年之中,須事事應手,首先錢糧。”接著提出了在軍隊調度、兵需供給方面的諸多要求。崇禎帝一一答應。袁崇煥擔心自己遠離京師遭人妒陷,又奏道:“以臣之力,制全遼而有餘,調眾口而不足。一出國便成萬里,忌功妒能,夫豈無人。即凜凜於皇上法度,不以權掣臣之手,亦能以意見亂臣之方略。”崇禎帝一聽此話甚覺刺耳,但為了邊疆大事,也不便發作,沉默了一會兒,對袁崇煥說:“條對方略井井,不必謙遜,朕自有主持。”命賜尚方寶劍,準其先斬後奏。 不久,袁崇煥離京赴任。崇禎帝親自為其送行,把恢復邊疆的宏願完全寄託在袁崇煥身上。袁崇煥深知身負重命,但仍慮皇上不能信而不疑,便再次懇請皇上“任而勿貳,信而勿疑”。還一再說明“軍中可驚可疑者殊多,但當論成敗之大局,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瑕”。崇禎帝皆“優詔答之”。 袁崇煥剛到御遼前線,即遇上了駐寧遠的士兵因長期缺餉而譁變。他當即單騎入營,懲治了貪虐的將領以撫軍心,又將兵變為首者梟首示眾,以嚴明軍紀。為了從根本上穩定軍心,他連連上奏,要求朝廷發餉濟遠。 崇禎帝見袁崇煥到邊境未立一戰功,請餉之奏卻頻傳,心中頗為不悅。在召集眾臣討論時,崇禎帝沒好氣地說:“將兵者果能如家人父子,自不敢叛,不忍叛。不敢叛者畏其威,不忍叛者懷其德,如何有鼓譟之事?”站在一邊的禮部右侍郎周延儒聽出了崇禎帝的弦外之音,趁機挑撥,說什麼軍事譁變實非缺餉,而是另有隱情。崇禎帝一聽,對袁崇煥的十分信任頓時減去三分,雖然勉強發去了軍餉,但心中卻開始懷疑袁崇煥恃邊逼餉以充私囊。 不久,又傳來了袁崇煥擅殺皮島守將毛文龍的消息。毛文龍原系遼東明軍將領,遼東失陷後撤到瀕臨朝鮮的皮島上,他在島上擇壯為兵,多次襲擊清軍後方,有力地牽制了清軍的南下。但毛文龍恃功跋扈,根本不聽袁崇煥的指揮,反而虛功冒餉,誣袁崇煥剋扣了他的軍餉。為了統一邊防號令,袁崇煥借督餉赴皮島之機誘捕毛文龍,先斬後奏。崇禎帝接到袁崇煥的奏疏,心中十分惱怒他竟敢不經聖裁擅殺邊將。但礙於自己曾親賜尚方寶劍,又指望袁崇煥早日恢復遼境,所以還是強忍怒氣,“優旨褒答”。還“傳諭暴文龍罪,以安崇煥心”。 崇禎二年(1629)十月,皇太極率大軍避開袁崇煥的防地,從蒙古繞道入關(參見京畿之戰)。由於薊州一線邊防鬆弛,使得清軍輕易攻破,很快便會師於遵化,直逼京師而來。 袁崇煥得知清軍入關的消息,心急如焚,立即親率精銳部隊,馬不停蹄,急赴京師救援。他們趕到北京城外,與圍攻廣渠門的清軍交鋒,一場惡戰,清軍敗退。 崇禎帝在城內得知袁崇煥援軍已到,十分驚喜,連忙發餉犒師,並命各路勤王軍統歸袁崇煥調度。袁崇煥擔心所部日夜奔馳,馬卒疲怠,請求入城休整再戰。但遭到了崇禎帝的堅決拒絕,只好移師城外駐防。 皇太極見又遇勁敵袁崇煥,心中又恨又怕,決定利用崇禎帝多疑猜忌的性格,借崇禎帝之手除去心頭大患。他首先假擬了兩封所謂的“密信”,讓部下有意“丟失”在明軍經常出沒的地方,信中以自己的口氣約袁崇煥私下議和。此信一傳開,京城中人心惶惶,怨謗紛起。那些往日與袁崇煥有隙的朝臣也趁勢“誣其引敵協和,將為城下之盟”。崇禎帝正在半信半疑之際,兩名從清營中逃回來的宦官又報告說在清軍中親耳聽見將士議論,稱袁崇煥已與清主和議,不久將不戰而獻北京。崇禎帝至此深信不疑,當即傳令袁崇煥入見,趁其不備將他逮捕下獄。崇禎三年(1630)八月十六日,以“謀叛欺君罪”將袁崇煥處以磔刑。 直到後來清軍入關後,人們方知所謂的袁崇煥通敵不過是皇太極的反間計,那兩名逃回的宦官是清軍有意識讓他們聽到議論後又故意放歸的。崇禎帝輕率疑臣,自毀長城,致使袁崇煥忠心報國卻含恨九泉。


賈大智


你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韓信、李靖的軍事能力世人認可,毋庸置疑,但袁崇煥的軍事水平到底如何?答案是比不上。為什麼,我們只能從現有的結果推測,也就是說,從清軍(後金)的戰爭中,先後打贏了寧遠、寧錦兩大保衛戰以及之後的北京保衛戰來推斷了,作為一個敢談軍事的文官,袁崇煥沒有實戰經驗。史書也沒有關之他之前的統兵打仗作戰記載,然而,在他統兵遼東後,他親自在邊疆地形中游歷探查,下基層慰問軍士,通過個人努力瞭解真實的戰場情況。在跟隨孫承宗之後的幾年裡,他學會了適用於小規模防禦戰爭的戰略。之後,在“寧遠戰役”和“寧錦戰役勝利”得到了充分的考驗,可惜在袁崇煥還沒來得及形成大規模跨區域協同作戰的軍事素養之前,皇太極的鐵蹄已經衝破了長城,直接攻打了京城。他以殘酷的現實打破了崇禎“五年復遼”的夢想。後面故事大家都知道,崇禎中了反間計殺了袁崇煥,袁崇煥自此成為了歷史的悲劇英雄!袁崇煥是個有勇氣和謀略的人,願意親自做實事。非常務實,但至於他的軍事水平並未的到充分的錘鍊。

袁崇煥的軍事水平不強,但他很務實,有相當的決斷力。他知道自己的能力和手中明軍的能力,所以他奉行“先不可為勝,以待敵之可勝“的戰爭哲學,儘量避免利用自己的劣勢(野戰能力)去碰後金的優勢。在我看來,軍事實力強的應該是韓信、岳飛這樣的強人。袁崇煥顯然缺乏這種天賦和生活經驗。

但這並不影響後世對他的高度評價,“袁崇煥不是一個視野開闊的哲人,不是一個有能力的政治家,更不是一個像韓信、岳飛、徐達這樣的軍事家。他做事很謹慎,性格上有重大缺點。然而,他以永不衰竭的熱情和不屈不撓的自豪,鼓舞了所有的戰士,把他的精神帶給了每一個下屬。他是一團熊熊烈火,使他的部下們熱血沸騰。他把一群意志消沉的殘廢士兵和戰敗的將領變成了一個銳利而不屈的人----《袁崇煥評傳》。

金庸先生這樣形容袁崇煥:“他火熱的一生,他個性和灑脫的風格,真的很像他的名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