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背後有你不知道的故事,一個不會種地的人,才是真的詩人

在混亂不堪的魏晉文壇裡,幸好又有了一個人橫空出現,讓我們眼前一亮。這個人就是公元365年出生的陶淵明,陶先生名潛,字淵明又字元亮,潯陽柴桑人。

陶淵明的背後有你不知道的故事,一個不會種地的人,才是真的詩人

陶淵明的家庭背景其實很牛掰的,曾祖父是東晉的大司馬,屬於高官厚祿級別的人物,祖父任太守也算是一方諸侯,這不僅是官二代了,都可以說是官三代四代了。說到這裡大家肯定覺得陶先生的生活很精彩,可是在陶先生八歲時父親去世,從此家道中落,慢慢的變成貧下中農了,這也從側面反映出陶家的門風,祖宗三代為官竟然沒有存款和餘糧。應了那句話:“富不過三代”的味道,但是這個富不過三代是因為陶家廉潔。在物質生活上過得拮据不堪,但是得與祖蔭他在文化修養上,卻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年輕時的陶淵明時候閒靜寡言少語,對名和利看的很單薄,也許是他對孔子、莊子和六經研究頗深有關。他讀書重在感悟而不在乎一句一字的深究,在《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此為號焉。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中得到了充分證實。

陶淵明的背後有你不知道的故事,一個不會種地的人,才是真的詩人

關於這句“好讀書,不求甚解”。說來慚愧,這句話當年是陶淵明先生的讀書感悟,而且是很有道理的樣子。但是現在經常被人批評為馬馬牛虎,學習態度不好之類的了。陶先生的不求甚解是不在個別字上鑽牛角尖,不是讓大家看到不懂的字就跳過去的意思。這是一棒子打死陶淵明,不要沒有弄懂陶先生的意思,就說是陶淵明的教的不求甚解有問題。否則他在地下有知,大喊一聲冤枉,然後推開棺材蓋跳出來,就算白天沒時間晚上也得到你家去對質一番。

陶淵明的背後有你不知道的故事,一個不會種地的人,才是真的詩人

他二十九歲時才進入政治舞臺,初任是江州祭酒,其實就是一個地方上管理教育的小官,中間有任參軍的經歷,最後是彭澤縣令,後世人稱呼他為陶令就是這麼來的,雖然官不大更慘的是隻在任八十幾天就棄官而去了。這位同學是在一次迎接上司時,一時半會兒氣不過,就丟下一句話:“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拍拍屁股走人了,誰愛做官誰去做,老子是不幹了,你能拿我怎麼樣?難怪他姓陶名潛,就是說逃走還潛伏了。這是句玩笑話,真實的原因是有位督郵,估計是靠花錢買來的官,陶先生說啦,不向鄉里小兒折腰嘛,骨子裡的東西就是清高。要我整理束冠打躬作揖的笑臉相迎,呸!我做不到但也敢放任一回,沒有學張飛那樣怒鞭督郵,當然這位陶先生估計也沒有張飛的武功,但是我可以掛印而去。說到這裡大家有沒有和我一樣看法的,陶淵明太意氣用事了,辭官就能解決問題嗎?還不如留下來用自己的才華造福當地的百姓,也能保一方土地平安。另外一個問題,在古代雖說是女子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給扁擔抱著走,你這辭官一去不復返,收入從何而來就忍心讓家人過那麼苦的日子,這不就是典型的直男嘛。

陶淵明的背後有你不知道的故事,一個不會種地的人,才是真的詩人

中國古代文人身上的文骨,在陶先生這裡表現的淋漓盡致。所謂“文如其人”怎麼說呢,很簡單,一個文人身上的品質,都會在其作品中展現出來。否則,就算是文章有多麼的辭藻優美,詩詞格律多麼工整,作品中無骨無韻就是一堆文字罷了。陶淵明用其一己之力完成了,對西晉到東晉以來,文壇沉重凝滯風氣的改變,把那些流於玄言詩中依韻而無味,看似道德之文,卻少哲理的平庸之作,於無聲處豁然開朗注入一股清新之風。

陶淵明的背後有你不知道的故事,一個不會種地的人,才是真的詩人

就這樣子,我們的陶先生辭職後帶著老婆,玩了一個瀟灑走一回,不要你朝廷的商品糧戶口,自耕自種做農民去了。後來他還有在劉宋朝出仕為著作佐郎官的機會,又被他堅決推辭甘於貧困,甚至在晚年因為窮曾討飯過日子,把直男的品質發揮到了極致。有次江州司馬仰望他的才華,就趁著機會給送米和肉,結果咱這位同學不領情,仍然是堅決推辭不受。有句話可以證明陶先生的骨氣,“偃臥飢餒有日”什麼意思,這句話真的是要命,暗示著陶先生是餓死的也不為過吧。有人說了他不做官但是種地有糧食,怎麼會餓死呢?咱們有他的《田園歸居》詩第三首為證,“鋤豆男山下,草盛豆苗稀”,陶先生有志氣做農民,可真的不會種地啊,只見滿地的荒草之中,稀稀拉拉的只有幾顆豆苗,你種個鬼啊,這樣的產量能不捱餓嗎!估計能把種地玩成這樣的也就他一個人了。

陶淵明的背後有你不知道的故事,一個不會種地的人,才是真的詩人

說到了他的作品,交代一下陶淵明的作品集有《陶淵明傳》、《靖節先生集》,存詩一百二十多首,還有散文、四言和辭賦數篇。他開創和發展了田園詩派,用自然的田園風光來抒發美好的精神家園,表現出隱逸後對官場的鄙視和憎恨。我們知道寫詩詞,要有情而發,無論是哪種的感情,即是恨也會爆發出能量。

陶淵明的背後有你不知道的故事,一個不會種地的人,才是真的詩人

在他眼裡的田園詩,可以看出無官一身輕的愉悅和樂趣,恬靜的耕種生活與塵世風俗的強烈對比,暗喻朝廷的黑暗。其詩“久在樊籠中,復得返自然”,一種解放後歡快的心情躍然紙上。那首飲酒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採菊東南下,悠然見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更是對隱逸生活的描寫,“真意,忘言”把陶淵明的悠然自得和天人合一的境界一筆呼出。難怪人家姓陶,真的是陶醉其中自娛自樂。詩中的境界可謂是超然於紅塵之外,把對景色的描寫、情感的抒發和生活哲理性融合上,實在是寫的精妙絕倫,欲言而知收,留意而無窮。

陶淵明的背後有你不知道的故事,一個不會種地的人,才是真的詩人

想想陶先生的詩,再看看陶先生的生活也是醉了,一個人能把苦日子寫的這麼完美,自古以來唯他一個人而已。不過呢,也應了那句俗話“有錢難買我願意”。陶淵明是真的喜歡耕種,哪怕是地裡都是荒草,也得親耕于田間,這可不是作秀給別人看,因為不種不行啊,自己的生活全靠著這二畝地吃飯。玩笑話歸玩笑,陶先生的詩貴在真實的對勞動生活的讚美,用自己辛苦的親力親為表現出,無論是喜是憂都保持自己歡快的心情。在他筆下都是純淨和樸實而無造作之痕。只有真實的生活和切身體會,才能有文學作品的偉大,和一些人靠堆砌和搬運來說,是多麼大的諷刺。

陶淵明的背後有你不知道的故事,一個不會種地的人,才是真的詩人

陶先生是偉大的詩人,物質生活雖然很糟糕,但是他的才華可以提供超級的想像力,咱們欣賞一下這位先生的作品《閒情賦》。俗話說:“溫飽思淫慾”,他可是餓肚子的同時也能想美女,並且還是那種絕色佳人。簡單說就是他交了一個桃花運,在賦中展現出先生看到一個美女後,就產生難捨難離日夜相思的心情,我的讀後感就是幸福、陶醉的同時還糾結、擰巴著。用大量的比興手法來描寫女子的美,和詩人對美女的仰慕之情。陶淵明異想天開的想要青鳥去提婚,還怕別人搶在前面,我靠,你不趕緊找個媒婆才是正確的嗎,弄個鳥來嘰嘰喳喳的誰能聽懂你的意思,這怎麼可能成功。還有賦中對女子的思念更是痴狂,比如說願意做女子的衣領,就可以嗅到體香,我也懷疑陶淵明是不是有怪癖,難道只有體香就沒有一點汗味嗎?再有就是做女子的腰帶,這個比喻確實高明是個好主意,一是可以日夜廝守,二是暗喻把美女捆綁在自己的身邊了,還要做人家的影子,這是想要如影相隨唄,那碰到樹蔭和晚上怎麼辦。這篇賦很有藝術性也非常美,建議喜歡的同學一定找來讀,對於我們寫詩詞很有幫助。

未完待續,請持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