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怎樣理解這句話的文化內涵?

聿劍培訓師


聖賢一直是我們仰望的,一個一生中能做到立德立身立言則是畢生孜孜以求的夙願。“見賢思齊,見不肖而內自省也”只有這樣我們在心中立一個標杆仰望著,優秀的好的東西不斷吸取著糟粕和不好的東西不斷摒棄掉。聞過則改見賢思齊,從中汲取有營養有價值的東西。我們都是中國人,優秀的文化就要繼承和發揚。這樣無疑令我們醍醐灌頂,於迷茫中看到光亮。

對於潛移默化的文化基因來說身教永遠大於言傳,看到了才會想、想到了才會做、做完再想——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遇事過於樂觀和過於悲觀同樣不可取,樂觀者急功近利容易自滿自負而悲觀者消極怠惰容易自卑自輕!自滿自負和自卑自輕者之外多有投機之人,見勝兆則紛紛聚攏自恃搖旗吶喊之功,遇敗兆也不避不躲亦只不過是萬千失敗份子的一員 。

這種以模糊為準則以投機為功效的現狀正需要為我們一一離清!自滿自負者必會自慎自律,自卑自輕者必會自信自重。於厚重之外厚積薄發,於功利之餘以全概偏。如此,或許才是光明才是希望才是王道!

記得中學時有位老師經常對我們說,讓我們思考畢業後,應該何去何從?我想,縱令不過是一窪淺水,也可以學學大海。只要你認識一部書,你在生活中寂寞時便不再寂寞,窮困時不窮困,苦惱時有安慰,挫折時有鼓勵,軟弱時有督責,迷失時有指南。假定文化是可變的,那麼人格必定也是可變的。歷史上的特殊文化造就了在文化上可變的人格特徵。跨文化心理學家考察了不同的文化群體,如不同種族、不同民族中人們在認識上的差異。有這樣一則故事,說一位外國博士在中國做了一次試驗,當一群學生在被告知遇到危險時秩序井然先後分別脫離了危險。而同樣的試驗,他在國外做了多次均以失敗告終。這就是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的差別。生活在集體主義中的人們是把自己歸屬與一個大的群體,他們以集體利益為最高價值取向,對合作的興趣勝過於競爭的興趣。

這就是傳統文化的力量,也是我們幸福有為的最大保障!


唐寶楨


這句話是課本里背過的,考試的時候模擬多少遍的。字面意思大家都知道,聖人為什麼會是聖人,能大度承認別人的優點,更願意向人學習,爭取看齊;對於不賢之人,可不是背後批評人家,也不是當面讓人難堪,而且看看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聖人像便是這樣:嚴格自律,不苛求他人,更是自省之外,積極進取。現在人也應該如此要求自己。我很不贊成網絡暴力,對於自己不贊同的言論或者意見,群起而攻之,往往造成很大的傷害,一些人,一些無辜家庭。我們不能成為聖人,但是我們也該學習聖人,對於自己不贊同的現象,應該摒棄,而不是攻擊傷害他人。


婀娜小汀


遇到品行俱佳的人,我們應該像他學習,與他看齊。遇到品行不端的人,我們應該反省一下自己,是否自己也有這樣或那樣的過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秋水軒qiushuixuan


這句話出自春秋時期的《論語·裡二》,他是說的主要有兩點意思。

一、當我們看到那些有品德、有能力、有才華的人,就要想著向他們看齊,他們就是我們的榜樣。要向他們學習,努力爭取和他們一樣,甚至超過他們,變成有善心、有修養、有能力、有才華的賢人。

二、當我們遇到那些品德差、能力弱、文華少、缺點多的人,就不要譏諷他、嘲笑他。從他們不足的地方時刻反省自己、完善自己,從而可以找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而改掉之。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生而為人,是人都有優點、有缺點。對於我們自己的優點要保持和提升,並虛心向比自己優秀的人學習。對於自己和別人的缺點,我們要拋棄、要改正。

好好向別人學習,知善惡,明美醜,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為。通過不斷學習別人的優點和改正自己的缺點,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有修養、有能力、有才華的人。





藍袍愛詩哥


我們人性的諸多弱點中間,其中一個是嫉妒

這個嫉妒有好多種表現,最典型的就是看到比自己強的人,都會非常難受、非常痛苦,而且這個難受他是很自然的。甚至在男女關係上,也會有嫉妒等等。

這是人的一個天生的一個弱點。那麼這個弱點,我們應該怎麼樣的看它?對我們人生的發展會帶來什麼樣的障礙?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來看待嫉妒或者超越嫉妒?

接下來,通過回答問題,給大家分享一下

《論語·里仁》裡面有一個非常好的觀點,值得我們學習。夫子講“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見到優秀的人,向他學習、向他看齊,叫“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如果見到一個有問題的人,有毛病的人,有缺點的人,或者不如自己的人怎麼辦呢?不是嘲笑,不是諷刺,而是內省,內省就是反思自己,通過這種反省來提升自己

當然,這只是一個表面的意思。其實,“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句話,如果從更深刻的角度來講,它其實對怎麼樣來解決嫉妒問題,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嫉妒作為一個天生的弱點,幾乎人人都有,我相信每一個人當遇到比自己優秀的人的時候,可能都會有一點點醋意、酸意,或者有點不自在,這是天性。

那麼嫉妒害處在哪裡呢?一個人一旦有了嫉妒心,他就會封閉自己的心胸。我見到過一些場合,當別人優秀的時候,有的人就是不願意承認,會找出一萬個理由證明人家不優秀。這背後就是因為嫉妒,不願意承認人家出彩,不願意承認人家水平高。這個時候,他就會封閉自己的心胸,然後找出理由,或者各種理由來證明人家不行,實際上這是一種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的做法。

別人的優秀,客觀上在那裡擺著,所以嫉妒的人他只會封閉自己的心胸,使得自己不願意面對現實,不願意承認別人的優秀。

而且,嫉妒,它還會阻礙自己學習別人的事業。一旦嫉妒了,不願意承認別人比自己優秀,或者說面對別人優秀的時候,自己不是那麼自在,不願意跟人家打交道,甚至躲著別人。這就成了自己成長的一個大的障礙,這就會阻礙自己有博大的心胸,和高度的自覺去學習別人的優秀。結果是自己因為嫉妒而變得心胸狹窄,因為嫉妒不願意向別人學,而導致自己越來越落後,越來越被別人甩下來,同時自己的嫉妒,並不影響別人的優秀

“思齊”的深刻內涵

“思齊”它表達的什麼呢?

它表達的就是,我們見到優秀的人不是嫉妒了,而應該是好好的向別人學。

曾經有一箇中學生,是個女孩子,她父母陪著她見我的時候,我就問她,我說孩子,你上幾年級?她說上初三。我說你遇到比你優秀的人,你什麼看法?這小孩也很率直,她說她就覺得很嫉妒,心裡覺得不舒服。

於是我就給她講,我說你遇到優秀的人,你不舒服,這就證明自己的境界和智慧就很低了,為什麼呢?因為你不舒服的背後,人家照樣優秀,可是因為你自己不願意承認別人的優秀,使得你不願意向別人學。這個時候,你恰恰是讓自己越來越落後,越來越被別人甩在後面。所以我說,優秀的人來到自己身邊,絕對不是用來嫉妒的,是上天派一個優秀的人來到自己身邊,是幫助自己成長的

而且我告訴她,你身邊的這個同學,他比你優秀的多,他來到你的身邊,你說你應該多高興啊。為什麼高興呢?你天天看著他是怎麼優秀的,他怎麼思考問題,他怎麼為人處事,他怎麼去解決疑難問題的,而且你不用拿學費呀,你不用像上課外的輔導班一樣,專門去交錢,你不需要,通過向這種人學習,你可以得到很好的發展,我說這不是上天送給你一個很好的禮物嗎?你為什麼嫉妒呢,對吧。

所以我建議我們每一個朋友,當優秀的人來到自己身邊的時候,絕不是我們嫉妒的對象,而是很感恩。一個優秀的人來到自己身邊,可以讓我們近距離的觀察一個優秀的人怎麼思考、怎麼言行、怎麼做事、怎麼選擇、怎麼處理各種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虛心的向別人學,這就是“思齊”。“思齊”這個字其實就是想著怎麼樣學習人家,和人家水平變得一樣。

我們解決嫉妒問題的時候,一定要認清楚嫉妒的危害。我們面對優秀的人,一個正確的態度是什麼?不是嫉妒,是向他學習。

何為“內省”?“內省”有何意義?

那麼“見不賢而內省也”它表達的是什麼智慧呢?

“不賢”那就意味著有毛病的人、有缺點的人。這裡我特別告訴大家,誰沒有缺點?這個世界上,能否找一個沒有缺點的人?找不到。

所以我們面對有缺點的人、有問題的人,絕不是嘲笑和諷刺

,而是反思,反思什麼?這樣的毛病我們有沒有

比如說當我們看到一個人有點嘚瑟的時候,我們就得想,當自己有點地位、有點權利、有點名聲的時候,有沒有嘚瑟?如果一個人文明舉止不雅,馬上就得反思,我是不是也是這樣?當有的人在電梯裡抽菸的時候,馬上就得想我有沒有做這種不文明的事。

看到別人的毛病和缺點,一定要反思我是不是有類似的問題,這就是“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種態度實際上也是告誡我們,對人要認識到,我們都有缺點,所以對人不要求全責備,不要苛求別人。當我們看到別人缺點的時候,要視為這是我們學習和反省的一個好機會,我們通過對別人缺點的反省,也相當於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我們從中反思自己,來昇華自己,來提高自己。

最後,簡單總結,共勉

我覺得《論語·里仁》裡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也可以作為我們人生的一個提醒,或者座右銘。我們有了這句話的提醒,我們一生會敞開自己的胸懷,面對每一個人的精彩,我們去承認,我們去讚歎,我們為別人去鼓掌,同時,我們向別人學。

在這個過程中,力所能及的向別人看齊,見到我們身邊不好的現象,我們不是去嘲笑諷刺,而是認為我們都是有缺點的人。對人不求全責備,待人寬容,不苛求別人,通過別人的缺點,我們也反思自己,相當於給我們人生上一堂反省的課,不斷的來提高自己。

總之,“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句話,告訴我們要超越嫉妒,我們要通過任何一個場合,不斷的來反思自己、提高自己。


一二一學堂


這句話出自《論語·里仁》,見到仁德有才幹的人要向他借鑑學習,看見沒有品德的人也要學會反思自己是否有同他一樣的毛病,並加以改正。做人要懂得學習吸收他人的優點,成功的把別人的轉化為自己的,還要學會從他人身上反思自己的缺點,進行改正。

國與國之間也是如此,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澤陂


“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語出《論語》,這句話是一種善意的告誡。意思就是:賢者是有道德操守的人,遇到這樣的人要向其看齊。反過來講如果對方是沒有是非美醜等道德觀念的人,那就要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也身存這些惡習。


細讀《論語》等會發覺,孔子教育弟子一個鮮明特點就是讓弟子學會反觀內省,這種反觀或自覺或不自覺,總之要無時無刻不在,用意就是告知世人要向內求而不是求諸外。

我們知道,人性有其自私的一面,這種自私與生俱來,是人性的一部分很難消除。基於自私性的存在,很多人學習儒家經典特別是《論語》會倍感不適應甚至心生疑竇,怎麼讀來讀去思來想去,這孔夫子強調的還是自己如何要做個光明磊落的君子式人物,好像這人生出來就應該是為他人服務的,絲毫找不到舒展隨性的生命樂趣。其實認知儒家,最忌粗枝大葉般就下結論,深度解讀儒家、解讀孔子後就會發現,修身也好,反觀自己向內求也好,只是方式方法,並不是最終的目的。

最終的目的是通過修身反觀的這一過程,達到明心見性而照見他人,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仁者愛人”。通過修身產生的這一覺悟,使每一個人都能做一個仁者那樣把人當人一樣看待,在人人都能像人一樣生活的世界裡,社會是最穩定也最和諧,這是儒家的社會理想。


靜說賢論


加個前提吧。

見賢,先知其愚與賢。

再辨己之愚與賢。

再說齊不齊的事。

見不賢,先知其不賢為哪般。

再辨己之情況。

再看需不需要省。

做人不是做蠟像!

根器緣份都不同!


c林燦c


這句話的意思是見到比自己道德修養高的人要向他看齊,見到不如自己的人要把對方當成鏡子,反省自己有沒有和他一樣的缺點。這句話放在今天仍然不過時。不管是道德學問,還是其他,都要向比自己高的人學習。道德品行差的人可以當成自己的鏡子,時時反省自己,不斷提高道德修為。


冰心雜文


見賢思齊,“賢”可做榜樣,向它看齊,有激勵人心的作用;見“不賢”而知內省,可做反面教材,讓自己知道如何避免犯類似錯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