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好消息,為什麼我們更願意相信壞消息?

比起好消息,為什麼我們更願意相信壞消息?

圖自:Giphy

相信不少人,在疫情剛爆發的期間,都會抱著手機,不停地刷新聞。

本是為了未雨綢繆,誰知陷入壞消息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為什麼我們更願意相信壞消息?可點擊下方視頻,觀看心理諮詢師視頻版解說


1比起好消息,為什麼我們更願意相信壞消息?

壞消息更容易引起我們的注意,有行為層面上的原因

美國一家獨立性民間調查機構Pew Research Center曾在2007年,做過一篇針對美國民眾新聞偏好的調查。結果顯示,美國消費者近二十年的新聞偏好保持著驚人的一致:戰爭和恐怖主義、惡劣天氣、人為和自然災害……這些主題的數量和閱讀率在所有新聞中的排名遙遙領先。[1]

比起好消息,為什麼我們更願意相信壞消息?

也有心理層面上的原因

在演化心理學看來,原始人類必須關注負面訊息(例如草叢裡可能有暗藏野獸),以提高生存的可能

人類總會不可避免地受到情緒的影響。同時遭遇正向情緒和負向情緒時,人會更關注負向情緒

即使在今天,沒有野獸的侵襲的現代,我們仍不可避免地更在意負面消息。例如我們每個人在讀書時期,也會更關注老師的批評勝過表揚,這背後反映出了求進步的生存意義。

同時還有從眾效應,即相信大家所相信的,或從事大家所做的事情。


2壞消息對我們的傷害有時甚至超過消息本身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消極性偏差(negativity bias),指負面信息對我們的影響更大

雖然壞消息會引起我們足夠的警覺,能夠起到防範於未然的作用,但也不得不承認,有時候壞消息對我們的傷害甚至超過消息本身。

○ 接踵而至的壞消息會誤導我們喪失判斷力。

我們生活在自己的現象場中,會通過自我對世界、對社會等的認知,來看待現象或事物,這個過程極具個體差異性

比起好消息,為什麼我們更願意相信壞消息?

圖自:Giphy

在疫情期間,我們會更容易喪失判斷力,走向極端,對於不確定的事情,會高估或者低估發生幾率。

“可得性偏差”觀點認為,我們容易高估經常出現的事物的發生幾率。所以,我們會把經常出現在眼前的壞消息聯想到自身,不寒而慄。

網絡疑病症(cyberchondria)便是一種不斷在網絡上查詢某種疾病之信息,當有一點症狀,在缺乏客觀醫學判斷下,就覺得自己一定得了該某種病症。

○ 越看越焦慮? 與心情一致的記憶讓我們傾向於接受並記得更多壞消息。

“確認偏誤”觀點認為,無論合乎事實與否,人們會傾向於尋找並更多關注能支持自己觀點、成見的證據和信息,或者把已有的信息儘可能往支持自己觀點、成見的方向解釋,甚至是以扭曲形式來實現。

一個心情一致的記憶(Mood-congruent memory)的例子就是當人有焦慮心情時,便不自覺提取更多焦慮有關的回憶。

換句話說,我們只願意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內容。對壞消息的過度關注,會讓我們不自覺陷進去。

比起好消息,為什麼我們更願意相信壞消息?

圖自:Giphy

疫情期間大量新聞播報,人們能夠經常得到新消息的衝擊。加之現在的信息載體越來越普及,在內容的精準推送下,我們受到的衝擊就更大。

當我們心中已有定論的時候,我們更願意主動去搜集、得到類似信息。在“習得性偏差”效應下,我們受到的傷害就更大。

○ 狂轟亂炸的壞消息會打亂身體節奏。

經常接收負面消息,心理會過度緊張,容易產生心理疲勞,甚至出現憂鬱、焦慮。

有時在接觸到太多負面消息後,大腦已經分不清消息到底是利己的還是危險的,我們會分不清楚想法和現實二者的區別

身體也會受到大腦的影響,腎上腺素不停分泌,精力、體力被大量消耗,甚至腸胃功能也跟著受影響。

還會進一步影響到社交和人際關係。疫情期間,每個人都需要居家隔離,一些負面心理,比如過度反應,最容易影響到身旁的家人朋友。


3別讓壞消息再主宰我們的生活

目前國內疫情有所減緩,但世界範圍內,局勢依舊很緊張,也就是說,和疫情相關的消息仍持續影響著我們。

比起好消息,為什麼我們更願意相信壞消息?

圖自:Giphy


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成為完全公正客觀的消息處理器,那該如何強化“心理免疫力”呢?

○ 提高認知力和判斷力

一件不幸的事情發生,會有多個可能因素。

很多時候,我們會把目光聚集在一個對自己最不利的原因上,比如個人能力差,忽略了其他因素,比如環境因素、他人因素。這對我們的抗壓能力和心理復原能力提出了挑戰。

我們可以通過最直觀的方式進行合理歸因。

列出每個影響因素,放入分別對應著自己和其他的兩個“圓”中,幫助自己正視現狀,既不過分責怪自己,也更能形成較好的認識力、判斷力。


○ 當發生不好的事情時,我們要區分想法和現實

“為什麼會這樣”、“都是因為它”、“如果當初不是它”……

很多不好的事發生後,我們內心會形成一個對這件事的解釋和邏輯。

但只是我們個人的內心想法,不等同與現實,必須正視兩者的區別,將它們分開,才能夠維護好我們的心理健康。

可以藉助正念冥想,關照個人內心平時不注意的內心想法,以一個客觀的目光去看待,而不去評價、相信、追隨它。


○ 放下手機,提升自控力


給自己劃定心理界限,通過可控行為,比如限定每天看新聞的時間段,將對心理承受能力的挑戰控制在安全範圍內。

最後,和大家分享” 抗疫必勝”的秘訣:

抵抗過度接觸負面報導,抵抗相信災難化的想法;

主動控制疫情 ,控制可控制的部分(洗手,戴口罩);

接受必然的焦慮,不確定感乃必經過程,接納生活必然的的改變;

專注每天能勝任的活動,如手工,烹飪,聯繫親友,瑜珈,運動。


各式各樣的信息流本應服務於我們,別讓它們,主宰了我們的生活。


參考文獻:

[1]https://www.pewresearch.org/2007/08/15/two-decades-of-american-news-preferences/


◆ ◆ ◆ ◆ ◆

本文專業內容指導

比起好消息,為什麼我們更願意相信壞消息?

顏孝羽

顏女士2003年畢業於中國臺灣師範大學,獲得社會工作之學士學位,三年之後從中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獲得臨床心理學的碩士學位。2006年,顏女士在中國臺大醫院成人及兒少精神科完成實習心理師規範化培訓。2007年也完成臺灣新北市學校心理師專業團隊的規範化培訓,2008年在中國臺北榮總復健醫學部完成碩士後的培訓,在各臨床科室輪轉實習,並擔任職臨床心理師的教學與培訓負責人。顏女士熟練掌握從兒少注意力缺陷多動症、自閉症、學習障礙、選擇性緘默症,到失眠及憂鬱、焦慮症等各發展,及身心情緒方面疾病的診治。


顏女士擁有十多年的臨床實踐經驗,是臨床心理師的教學負責人,也是某特殊兒童康復機構的在線講師,指導特教老師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在加入和睦家醫療上海地區醫院及診所之前,顏女士在中國臺灣國泰醫院工作,同時也是臺灣新北市及基隆市教育局認可的心理專業團隊,擅長結合教育與醫療觀點幫助家庭。擅長於兒少心理教育,情緒與行為評估、正念與認知行為治療、家庭諮詢、憂鬱焦慮症以及失眠之治療。顏女士目前是上海國際心理健康協會的成員,也是中國臺灣臨床心理公會認證之臨床心理師。

除了專注於醫院臨床工作,顏女士也在中國臺灣基隆特教資中心協助校園中情緒困擾兒童,家長,及教師。另外,顏女士還在醫學期刊,如《中華心理衛生學刊》《輔仁醫學雜誌》上發表過數篇學術文章。2014年顏女士集結治療多動及書寫障礙的臨床經驗,發表研究成果於臨床心理學年會上,並獲得2014年臨床心理學年會之論文首獎。並於2012與2013連續兩年榮獲臺灣國泰醫院臨床心理師的優良教師。

顏女士致力於成人憂鬱、焦慮症、失眠,適應障礙等領域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兒童與青少年自閉症,多動症,學習障礙,網癮的心理教育評估與心理治療的診斷、評估和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