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出人頭地的成功者,大多具有4種特質,你的孩子佔幾條?

在生物界,基因是一個基本單元,生、老、病、死等一切現象都和基因有關。


科學研究表明,成功人士身上有共性的一些東西。那些有成就的科學家、政要、富豪,大多具有普通人不具備的基因優勢。


他們天生對成功的渴求超越普通人,所以努力比同齡人更加優秀,優秀本身讓他們感覺到快樂,完全不需要他人的督促。


這樣的特性貫穿了他們的一生,這也就是說,一個人小時候如果具備了這些特質,他今後成功的概率比普通人要大很多。


01、強烈的好勝心

未來出人頭地的成功者,大多具有4種特質,你的孩子佔幾條?

實幹的人有一股狠勁,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為此他們常常給自己定目標。


哪怕是還沒有探索到自己的專精領域,他們也不甘落後,拼了命一定要比人強,常常被人說是“爭強好勝”。


6歲的苗苗很喜歡跟鄰居家的小朋友豆豆在一起做作業,但是每次做作業的時候,眼睛總是要朝豆豆那邊瞟。


剛開始苗苗媽媽沒有注意,後來以為他要抄答案,還讓兩個孩子隔遠一點坐,但是苗苗還是找盡各種藉口去看看豆豆的情況。


苗苗媽媽氣急了,跑過去看兒子的作業,發現他明明比豆豆多做好幾道題,正確率也很高,於是問:“寶貝,你為什麼要去看豆豆的作業?”


苗苗說:“我就是想比他做得快,比他厲害!”

未來出人頭地的成功者,大多具有4種特質,你的孩子佔幾條?


教育家們常說,教育就是要激發孩子的內驅力


“爭強好勝”的性格其實就是一種內驅力。這並不是說要在物質上跟別人攀比,而是孩子自己能意識到:我本身就要比別人強


追趕目標帶來的成就感讓孩子迷戀,擁有這樣特質的孩子,能自發、自覺地完成他想要做的事,而且不容易受外界干擾。


02、完美主義

未來出人頭地的成功者,大多具有4種特質,你的孩子佔幾條?

都說家長不要做“完美主義者”,不要帶給孩子太多的束縛,給孩子設定太多條條框框。


但是有極少一部分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卻會無師自通地流露出完美主義傾向。


一位媽媽把小學五年級的女兒送進舞蹈班,一去就懊悔了,因為班上很多孩子從5、6歲就開始練舞,她很害怕女兒基礎跟不上,老師也反饋說這孩子動作不到位之類的。


不過她發現,女兒對自己可真是“太狠了”,每天上完舞蹈課回到家也不停地練,經常弄得胳膊腿上青一塊紫一塊。

未來出人頭地的成功者,大多具有4種特質,你的孩子佔幾條?


媽媽很心疼,說我不過就是給你培養個愛好,以備將來不時之需,考個藝術生什麼的,其實隨便練練就好了。


女兒的回答讓她暗歎,這剛滿十歲的小姑娘斬釘截鐵地說:“既然練了,我就要把它練好!”


這個十歲小姑娘為了要將舞蹈練習到最好,表現出了和高於同齡人的自制力,並持之以恆,這就是成功的“苗頭”。


這樣的孩子心思縝密,少年老成,也許在同齡人中不受歡迎,但是未來不可限量。


03、自我效能感強

未來出人頭地的成功者,大多具有4種特質,你的孩子佔幾條?

常聽到寶媽講述自己孩子“自戀”的經歷,比如朋友圈裡看到的一位媽媽吐槽自己女兒。


她女兒做了一份手抄報,媽媽覺得畫得很好,以為是老師發了什麼參考資料,就順嘴問了一句。


但是女兒一臉不屑:“以我那畫畫能力,當然是自己想的呀!”


心理學家班杜拉曾提出“自我效能感”的說法,定義是指“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


可別小看它,這正是一個人做事成功與否的重要心理學基礎。

未來出人頭地的成功者,大多具有4種特質,你的孩子佔幾條?


自我效能強的人,對自己十分自信,但這並不意味著說大話,他們樂於迎接應急情況的挑戰,能夠調動身邊一切有用的資源來應對。


而自我效能低的人,遇事畏縮不前,經常情緒化地處理問題,一旦遇到壓力就束手無策,就算具備知識和技能也無法正常發揮。


J·K·羅琳曾把《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投遞到12家出版社都被拒絕,但是她仍然不放棄,最後果然順利出版,一戰成名,她依靠的就是強大的自我效能。


04、肯吃苦、能吃苦

未來出人頭地的成功者,大多具有4種特質,你的孩子佔幾條?

所謂“吃苦”,並不是讓孩子真的去包攬家務、下地勞作,而是讓孩子

即使面對優渥的生活,也能保持本心。


現代社會競爭壓力大,不管是學習什麼,都應該具備吃苦的決心。


學業上的辛苦就不必說了,從小學到大學,沒有一個坎是好邁過的;即使畢業了,各行各業也都要經歷吃苦的階段,才能一步步的提升自己的能力。


吃苦並不是壞事,肯吃苦、能吃苦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董明珠就說,自己工作忙,從來沒有用車接送過兒子一次,一直讓他坐公交車自己回家。


有一天她左等右等都不見兒子回家吃飯,後來才知道原來兒子是為了等一塊錢沒有空調的車,足足在車站等了半個多小時。

未來出人頭地的成功者,大多具有4種特質,你的孩子佔幾條?


當今社會許多窮人家的父母不讓孩子吃苦,拼命將自己孩子培養成富家子弟,與此同時富人卻拼命想讓孩子去吃苦。


真正能面對困苦、節儉度日的孩子,其實並不一定是家境多麼貧寒,而是很清楚自己的價值取向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