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為什麼有的人非常喜歡小孩子,有些人不喜歡甚至厭惡?

楓梧簫楠


這個問題主要根據我們的童年成長經歷和個人性格息息相關,如果自己的童年過的非常快樂,而且自己的性格中也一直保有一顆童心,是非常喜歡小孩子的,也願意和孩子相處,能夠孩子的身上看到毫不掩飾的笑容,清澈透明的眼睛,一些小脾氣,感覺孩子的一切都是那麼惹人憐愛,願意和他們一起遊戲、一起歡樂,陪伴他們,有任何不順心和煩惱的時候到幼兒園看看小朋友,一切煩惱都煙消雲散。

反之,可能從小的生活經歷不是那麼愉快,得到父母的關愛比較少,甚至有許多的責備和懲罰,童年的生活可以說嚴重的有些悲慘,所以成年後,就不是那麼喜歡小孩子,還有就是性格,可能比較喜歡安靜,也許連自己都照顧不好,哪有精力照顧小孩子,也就談不上喜歡了,感覺特別鬧騰,所以有時候還厭惡。

是否喜歡小孩子,沒有絕對的對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個人喜好不同而已,不用強制他人。



寶貝晚上過來了


有些人非常喜歡小孩子,有些人不喜歡甚至厭惡,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理差異?這個問題從馬斯洛需求理論和力比多定理來解讀。

前不久,幾個朋友坐在一起聊天,無意中聊到關於孩子的話題。朋友小馬聽得很認真。作為多年的老朋友,我們都知道小馬很喜歡孩子,但是已經結婚5、6年,她卻始終沒有養育孩子的打算。

小馬覺得要麼不養育,養育了就一定要負責任,就要能夠在各個方面都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照顧,包括陪伴和生活條件等。


她總是覺得自己沒有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

第一,覺得自己的心態還不適合養育孩子,她有時候做事情會情緒化,如果有了孩子,擔心把自己的情緒帶給孩子;

第二,她的工作實在太忙,沒有時間和精力照顧和陪伴孩子,她想趁著年輕做一番事業;

第三,聽媽媽們經常談論,現在養育孩子的經濟負擔如何重,比如奶粉錢、各種學費等。


對於類似小馬的想法,從以下兩個方面分析:

一、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從低到高依次是: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情感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


不喜歡孩子或者喜歡但是還沒做好準備養育孩子的人,通常工作能力上比較強,業績突出,事業心比較重,他們的情感歸屬不在家庭和孩子身上,主要放在事業上。


並且,這些人希望得到更高的層次追求,想著第四層尊重需求和第五層自我價值實現需求努力。

二、力比多定理

力比多亦稱“欲力”、“性力”、“心力”,是弗洛伊德在《性學三論》一書中首次提出。它是指一種與性本能有聯繫的潛在能量。後來擴展為一種機體生存、尋求快樂和逃避痛苦的本能慾望,是一種與死的本能相反的生的本能的動機力量。弗洛伊德把它看作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動和行為的動力源泉,是性慾、性本能衝動。

力比多定理是指:一個人的力比多是有限的,如果他/她將力比多用在一個人身上,那麼用在另一個人身上的分量就會減少。

一個人的精力有限,把心思放在一件事情上,對其他事情的關注就會減少。有些人認為養育孩子需要佔據自己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分散自己在其他事情上的注意力和力比多。

然而,孩子的世界是最單純的,多和孩子相處,可以發現更多的美好。


易之


我就是喜歡小孩子那類人,看到小孩子就忍不住想過去逗一下,看著他們明亮清澈的大眼睛感覺很舒服,自己的心也跟著變得寧靜。小孩子的笑容是純真無邪的,發自內心的,看到那樣的笑容,不管心裡多煩悶,也會豁然開朗。

厭惡小孩的人也沒啥心理問題,小孩子都喜歡調皮搗蛋,愛哭吵鬧,一些小孩甚至會罵人,所以一些脾氣暴躁的人肯定沒心情去和小孩子玩的。

其實就是每個人對小孩子的看法不一樣,有的人覺得小孩子就是最真實的自己,看到了莫名心生喜愛。有的人接受不了小孩的調皮搗蛋,愛哭吵鬧。


江海心理


你好。你會問這個問題,我想是這個問題給你帶來一定的困擾了。

其實從根本上來說這與一個人的童年經歷有關。童年被喜歡被接納的孩子長大後會比較喜歡小孩;而童年沒有得到好的照顧並且沒被父母接納的孩子長大後大多不喜歡甚至厭惡小孩,這樣的人通常童年有較多的創傷未被療愈,內在也覺得自己自己不好,是不被喜歡的。這裡說的童年特別是3歲前,影響最大。


擅長領域:人際障礙、情緒障礙、抑鬱症、焦慮症、創傷治療、婚戀、單身、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家庭關係、青春期問題、個人成長

擅長流派:艾瑞克森催眠、完形、薩提亞、身心溝通

諮詢風格:溫潤、包容、陪伴、中正、靈活、當下、針對重點工作、發現優勢資源、提升自我價值。學習育兒11年,心理學9年,從業5年,個人成長體驗超過1500小時,跟隨國內外名師學習,督導。


曹椿豔-心理諮詢師


每一個小孩子都是上天賜與的小天使,他們單純可愛活潑無憂,當然也會常討的大人嫌,這都很正常。

我們喜歡小孩子,就是因為他們天真稚氣,單純好動,這很象小時候的我們,看到了他們就回想起自己兒時的一目目,這不就是自己的前身嗎?

那些不喜歡小孩子甚至還討厭小孩的人,一般都缺失愛心,情商極低,對人冷漠。

總是自以為是,目空一切的人,他們的心靈地帶大都是荒漠無愛,缺少生機的,表面看上去象是能呼風喚雨,不可一世,實則內心空虛,一隻假老虎而已。

真正有情有愛內心豐盈的人,都是會憐惜弱小,哪怕是一隻小貓小狗,對它們也會倍加愛護,更何況人乎?


真誠緣伴一生


謝謝!有句俗話在農村說的好,不知您聽說過沒有?莊稼都是人家的得!《得就是豐收高產方言,意思不得也誇得都樂意聽》孩子都是自己的好!誰不喜歡自己的孩子,多醜多嗑磣也稀罕!再淘氣不聽話自己說打罵行誰也管不著,別人說試試看哪就兩回事了?人知常情。誰也不例外。誰不喜歡孩子世上還有這樣人?童言無忌!天真無邪!世上的孩子都可愛!尤其是隔輩子人喜歡的更厲害。說句不該說的不好聽的話,就是過去沒有生育能力的老絕戶氣都喜歡孩子不得了沒辦法,哪還得託人動情抱養一個呢。您說的有些人不喜歡甚至厭惡?那是一種心理反應,因為想要又沒有,強烈願望得不到實現,破滅了。所以相反見孩子就反感羨慕嫉妒恨類似這樣人群極少數吧!


Aiopr147301105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成年之後的我們喜歡小孩與討厭與否與自身的成長環境和自己內心小孩是否長大有關!

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業詞叫“童年創傷",幾乎超過90%的人都有童年的故事:

童年時期,父母經常打架爭吵,小小的我們不知道該如何做,恐懼害怕得無處可躲,有兄弟姐妹的就抱在一團發抖,沒有的自己就躲在某個角落裡哭泣,害怕戰火會曼延過來,莫名其妙地就被胖揍一頓或被斥責…這種童年記憶深深的被刻在腦海裡,那種無力感和恐懼感記憶尤深,許多人發誓:我長大了決不讓孩子遭這個罪,要不我就堅決不要孩子!

童年時的孩子,經常會主動或被動地進入父母的戰爭,有些時候是被某一方拉著評理;有些時候是心偏向弱勢的一方,在心裡和行動上打抱不平,卻又糾結:愛媽多一點,還是愛爸多一點的問題,內心的良知不停地擺動,令孩子苦惱不已!許多孩子長大後說:我恨我爸打我媽,所以一直想快點長大,以後幫助我媽打我爸,可是我終於長大了,卻發現已經不能幫媽媽了!大人的世界小孩子真的沒法懂得。

作為孩子對家庭有強烈的"歸屬感",這會令孩子總是想為家庭做些什麼貢獻,可是孩子就是孩子,孩子用的方法無非是用自己的身體或行為向家庭成員表達忠誠!孩子自以為的付出往往不是大人們想看到的!

長大以後的孩子,外表成熟了,可以結婚生子了,可是許多人的內在還是小孩,還會停留在童年那個創傷裡,一刻也不肯離開。外表的長大與能力更加刺激了"內在小孩",如果現在再發生以前的事,我可以……

許多人糾纏在“童年創傷"中卻不自知:那個內在幾歲的孩子怎麼可能做好準備:再養育一個孩子呢?

經常有人抱怨:我有兩個兒子(其中之一是老公!)

我有兩個女兒!(其中之一是老婆!)

內在不肯長大的人一般都是娃娃臉,聽聲音也感覺很小,有的是為人處事像小孩子;也有些人是有些特性或僻好,一旦用心理學的技巧治療下去,必呈現一個“”小孩”!

自己曾經的經歷會影響自己愛孩子的方式,或者討厭孩子,不要孩子的結果,逃避這個問題有許多種方法,可是回到源點:一定和童年的經歷有關。

所以善待每一個孩子的童年,讓每一個孩子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是一生最重要的功課!


素之芳華


肯定不是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