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廷鑨“明史案”的前前後後

文字獄是古代統治者為了鉗制讀書人的思想而興的一種因言獲罪的冤獄。在清朝,讀書人隨便寫一句詩,說不定就會招來殺身之禍。


莊廷鑨“明史案”的前前後後

例如雍正年間,有一位叫做徐駿的翰林官,有一天閒來無事,正在窗前讀書,一陣微風吹過,將桌子上的書吹翻過幾頁,這位文人詩興大發,隨口吟出兩句詩:“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誰知,卻被人告知官府,說這詩是蔑視清王朝的意思。結果就把他給砍了,這就是典型的文字獄。

清朝初年,這樣的文字獄非常多。尤其是乾隆時期,光是這一朝就有文字獄130多起,很多讀書人因此不敢議論時事,只好鑽進故紙堆中去研究國故。整個康乾盛世,因文字獄而死者近200人,涉案人數幾千。其中最大的是康熙初年的莊廷鑨“明史案”和雍正末年的“呂留良案”。

本文單來說一說這莊廷鑨“明史案”。


莊廷鑨“明史案”的前前後後

這一樁“明史案”,說來也是非常荒唐。當時有一個叫做吳之榮的知縣,在浙江省歸安縣當知縣,此人實乃一個厚顏無恥的小人。為人貪得無厭而又睚眥必報。當時他因貪得無厭而被罷了官,於是他就整天在家裡謀劃,想要找一個機會“復出”。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聽說莊允城家有一部“悖逆的明史”。此書中的很多用詞都大逆不道,例如在書中仍然奉南明弘光、隆武、永曆帝為正朔,用永曆等朝的年號,斥責明將降清為叛逆,更直呼努爾哈赤為“奴酋”、清兵為“建夷”等。

這莊允城便是莊廷鑨的父親,莊廷鑨從小酷愛讀書,慨然有著書立說之志。可惜在順治年間,不幸雙目失明。他便以同樣雙目失明而著有不朽的《左傳》的左丘明為榜樣,希望也能夠寫成一部傳之後世的史書。正好他們家的一位鄰居叫做朱國禎的,是萬曆朝的進士。正在編寫一部“明史”,可惜書稿還未完成朱國禎就一命嗚呼了。


莊廷鑨“明史案”的前前後後

於是莊廷鑨便花重金把朱國禎的遺稿買了過來,又請一些讀書人添補了天啟和崇禎兩朝的史事。把一本書編寫的有模有樣。不料書還沒有付印,這莊廷鑨也很快就去世了。他的父親莊允城愛子心切,想要完成兒子的遺願,於是便花大價錢請人將此書刊刻印行,沒想到卻惹來了殺身之禍。

再說那吳之榮聽說了此事之後,便舔著臉來到莊允誠家,想要以此敲詐莊家一筆金錢。他歷數了書中的一些悖逆之詞,說你要是不給錢就等著見官吧。沒想到莊允誠根本不甩他,這是兒子的心血之作。他怎會不知道里面寫了些什麼呢?既然他敢於出版,他就已經做好了萬全的準備。這老謀深算的莊允城,早就花錢在各個衙門打點了一番。他根本不怕吳之榮告到官府去。

吳之榮在莊家碰了一鼻子灰,可他並不善罷甘休。他又跑到“明史”的另一個編委富戶朱佑明家,想要在朱家敲點竹槓。此時的朱家已不是由朱佑明掌家,管家的根本大字都不識一個,更不知“明史”為何物了,哪裡會買他的帳。吳之榮不僅敲詐不成,反而受了一番羞辱。


莊廷鑨“明史案”的前前後後

惱羞成怒的吳之榮乾脆一不做二不休,他跑到省城杭州去告狀。把此事捅到了杭州將軍松魁的府上。松魁並沒有引起重視,而是順手交給浙江巡撫朱昌祚去查辦,朱昌祚又把它推給了浙江督學胡尚衡來處置。這一來二去,莊允城早就聽到了風聲,他趕緊託人進行打點,把方方面面的關係都打點好,另一方面又請人將書中的“悖逆”之詞全部刪去之後重新進行刊印。因此這一次還是高舉輕放,莊允誠就這樣躲過去了。

吳之榮見告不倒他,好處也沒有撈到一點,他哪裡是肯善罷甘休的人。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上京城去“告御狀”吧。他千方百計的買了一部初刻本“明史”,然後帶著它就上京城去了。當時康熙還沒親政,事情鬧得驚動了輔政大臣鰲拜,鰲拜親自過問了這件事。他責令刑部官員到湖州進行徹查,並要求嚴厲處理涉案的相關官員。

康熙二年,這場因貪官敲詐不成而肆意進行報復的官司終於釀成了牽涉甚廣的文字獄慘案。


莊廷鑨“明史案”的前前後後

首當其衝的是莊家,被徹底查抄,莊廷鑨雖然已死,仍被毀棺戮屍,他的父親莊允誠也死於獄中,兩個兄弟也都受到牽連,被凌遲處死。其他家人死的死,充軍的充軍。

那個朱佑明的家也被抄了。“明史”序當中所說的“舊史朱氏”本來指的是這書的真正作者朱國禎,也被吳之榮誣陷說就是指朱佑明。並且說他這個名字就有“護佑明朝”的意思,朱佑明真是百口莫辯,就這樣被抄家了。

其他一些涉案人員,如曾任南明弘光朝禮部侍郎的李令晰,雖然此時已經投降清朝,但他因為此書作序,遭到斬首。他的四個兒子也一同被斬首。最小的兒子只有十六歲,承辦的官員同情他們家,希望給他們家裡保留一脈香火。

於是悄悄對他說,你們李家與主犯莊家不同,你只要少報一歲,就可以免死,改判充軍。可是他的兒子卻說,我眼睜睜看著我的父親和家人全都死了,怎麼能夠忍心獨自偷生呢?最終還是沒有少報,一起被處死了。


莊廷鑨“明史案”的前前後後

那些被牽連進去的官員,官大的如松魁、朱昌祚等,隨便找一個理由,就把責任推到了幕僚或者下屬身上,算是把鍋甩出去了。官小的自然也要遭殃了,如湖州府刑廳推官李煥等,就因為隱匿不報的罪名而被處死。

還有那些為此書進行譽抄的、校閱的,出版此書的刻字者、印刷者,都遭了殃,罰沒的罰沒,流放的流放。甚至一些賣書的或買書的人也不能倖免。

有一個滸墅關榷貨(專賣貨物)的主事李尚白,聽說了這部書,很想要看一看裡面到底寫了些什麼。他就派了一個差役到蘇州閶門書鋪去購買,不想書鋪的老闆不在家。

怎麼辦呢?空手回去交不了差啊。於是差役就在隔壁鄰居朱老翁家裡等著,朱老翁為人很熱忱,又是給他端椅子又是給他倒茶水。等書鋪老闆回來之後,朱老翁還作為中間人給他們的這單生意商定了價錢。沒想到“明史案”一出來,這一干人等全都遭到了牽連:李尚白、差役和書鋪老闆,因買賣“逆書”被斬首,朱老翁年紀大了,已經七十多歲,只判他和老妻一同發配到邊遠地區去充軍,算是法外開恩。

總之,這個案子牽連非常廣泛,共有一千多如被牽涉進去。其中被判處死的多達七十二人。可以說是一石驚起千層浪,是清朝初年引起了震動的一樁文字獄案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