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問|老羅直播與直播電商背後的思考


創問|老羅直播與直播電商背後的思考


主播不用你打賞一分錢,卻能每天直播超過16個小時?三年前這麼想一定是天方夜譚,如今卻是一個超過4000億GMV的大市場。包括羅永浩都來做直播電商了,這個市場一直在顛覆大家的想象。

其實回顧直播的變遷你會知道,超過20年曆史的電視購物,以及近十年直播流量平臺興起,已經讓大家對在線導購和在線直播不再陌生。

尤其在淘寶電商內容化的推動下,直播電商開始成為線上消費的一門顯學,2019年也被稱為直播電商元年。

我們看到,眾多一夜暴富的傳說,讓海量玩家湧入。像明星、綜藝,以及很多變現量級不高的流量側,都和電商扯上了關係,電商正在經歷未有之變局。

通過長期研究和調查分析,今天,我們希望從更底層的商業邏輯上,回溯直播電商出現與爆發的原因。並結合數據展示的多維現象,來聊一聊直播電商賽道給創業公司帶來的平臺型機會和未來可能性。

本文主要觀點:

  • 直播內容真實可消費,電商產生了內吸力,從流量的消耗者進化為流量的創造者。
  • 直播電商會超過萬億GMV規模,也一定會成為一個佔比10%以上的電商消費模式標配。直播既是是增量也是存量。以用戶時長為分母,直播的電商效率未必高。
  • 行業已經進入了出清的第一階段,大量湧入者與淘汰者形成了目前的高換手率。頭部主播和頭部商家越來越強勢,長尾主播和商家生存困難。直播基地與純MCN業務作為中間態的一種,冰消雪融。
  • 在垂類電商、選品中心、返利導流和數據服務四個領域,可能產生平臺型創業公司。
  • 微信直播是未來最大的變量。


創問|老羅直播與直播電商背後的思考


1、直播電商的本質:線下導購的線上化

直播電商是內容電商的一種,它傳承自電視購物,本質上是在網紅經濟背景下,將線下導購線上化。直播電商既可以是直播版的聚划算,讓打折更鮮活;也可以很多品類更好展示的殺手級成交工具。

創問|老羅直播與直播電商背後的思考


1)先說品類

其實,非標品、高客單品類,在圖文時代電商化的程度非常低。但由於直播的強交互性,表現較好的品類通常有幾個共性特點:

一是依賴真實展示提高轉化的非標品,包括傳統非標大宗類目服裝,電商滲透率一直很低的珠寶玉石類;

二是在傳統圖文時代受制於技術手段,並沒有得到很好服務的品類。比如極高客單價的房和車;

三是能切入原材料產地/生產基地,某種意義上縮短了供應鏈的品類;

四是適合集合競價模式的品類。

創問|老羅直播與直播電商背後的思考


我們根據優大人數據可以看到,截止2020年1月20日,觀看服裝類和珠寶類直播的人數,佔比分別為30.82%、10.65%,服裝類和珠寶類的開播店鋪數,比例分別為22.78%、6.94%。

經過估算,2019年上半年在淘寶直播GMV中,上述兩種非標品類貢獻率分別達到了46%和23%。

2)再說人群

創問|老羅直播與直播電商背後的思考


(二線城市、已婚寶媽、新增量、25歲到35歲)

你會發現直播電商的用戶人群,主要有以下特徵:

  • 未完成電商化的新增量人群,願意更“懶”的被服務引導自己消費決策,直播的高活用戶,或許是淘寶的低活用戶。

  • 可支配時間豐富(而非時間更不值錢電商wise)的人群,例如寶媽。

  • 價格敏感、品牌認識度低,沒有很強的主觀判斷與內心堅持(“見多識廣的一線白領就很有內心堅持”),會跟風。

2、故事的起點:直播電商從哪裡來?

1)遠親:電視購物

電視購物興起於上世紀90年代,隨著彩電的普及,電視購物也快速發展,並形成了成熟產業鏈,市場規模400億左右。同樣是線上營銷介紹產品,只不過主持人換成了主播,電視觀眾換成了網絡用戶,而電話訂購換成了平臺下單。

創問|老羅直播與直播電商背後的思考


2)近親:2015年淘寶的改變,入口的升級

受微博啟發,從2013年微淘的上線,淘寶逐步向內容電商傾斜,2015年推出“內容開放計劃”,上線的“達人淘”體系已經逐漸形成包括微淘、有好貨、哇哦視頻、品牌號等產品矩陣。

其中微淘對標微博,有好貨對標小紅書,哇哦視頻對標抖音快手,品牌號對標公眾號;而淘寶直播於2016年正式上線,入口也從淘寶頁面的五屏,逐漸上移到了現今的首屏。

創問|老羅直播與直播電商背後的思考


3)為什麼是現在?直播電商的發展背景與起因

直播作為近年出現的新流量,已然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從2016開始,觀看直播人數快速增加,並逐漸產生了直播+遊戲、直播+秀場、直播+教育、直播+社交等業態。與此同時,電商行業也邁向存量市場,技術與流量的減速,不可避免地引發了不同業態的互相融合。

簡而言之,直播與電商融合,相比傳統的電商圖文形式:直播形式能有效獲取流量,顯著提高成交

同時,它也能縮短購物選品階段,使得人與貨的距離進一步拉近,豐富購物的維度

此外,它還能觸達激活用戶的非預期性購物需求。經過充分的醞釀,直播電商爆發得以出現。

3、三年從興起到爆發:直播電商市場有多大?

創問|老羅直播與直播電商背後的思考


通過發展階段我們會看到,直播電商整體規模正在快速增加,2019 年直播帶貨整體規模約 4000 億(其中淘寶直播 2000 億 、快手直播接近千億),佔整個電商行業GMV的5%,且持續上升。

創問|老羅直播與直播電商背後的思考


變得碎片化的前端渠道

根據直播眼相關數據,截至2月底,僅淘寶直播平臺,其累計觀看人數超227億人次,開播場次超1100萬場,主播數超72萬,參與商家數超130萬家,UV超170人億次。

創問|老羅直播與直播電商背後的思考


除了傳統電商平臺,抖音、快手、小紅書等流量平臺也紛紛發力。流量平臺佔比從2018年的三成不到,提升至2019年的接近四成;更多垂類玩家藉助外部流量或供應鏈的機會如微拍堂、妃魚等也發展迅速。

我們估計,直播電商會超過萬億GMV規模,也一定會成為一個佔比10%以上的電商消費模式標配。

創問|老羅直播與直播電商背後的思考


創問|老羅直播與直播電商背後的思考


1、直播帶來的改變:從流量消耗者到流量創造者

創問|老羅直播與直播電商背後的思考


直播首先是讓電商在內容端做了極大的進化,並從流量的消耗者成為到了流量的創造者(內吸力)。

如果純從電商效率的角度,直播未必高。尤其是如果把用戶時長作為分母來看的話。對照電商公式,它和流量、轉化都相關。

比如,雖然直播需要看很久,可能有人不看直接購買,但相比圖文效率肯定更高。加之,有了視頻聚划算,有了網紅屬性的大導購,給了消費者更多理由去上平臺,變相流量成本是不是也有可能下降?

淘寶直播去年的2000億,不可能全是增量,很多本來圖文的成交量可能變相到了直播裡成交。那麼增量到底是什麼呢?能確定的只是新的增量品類,原來做的不好的品類,肯定會是新增量。

最終,可能就是直播電商作為電商的標配工具,會佔10-20%的總電商份額,難分你我。

2、外部環境變化:流量端變得集中,電商渠道越來越分散

當前的電商滲透率花了近10年,達到36% CAGR,電商模式則在以每3年為一個週期迭代。

創問|老羅直播與直播電商背後的思考


根據QM,截止2019年9月,BATT佔據全網72.5%的用戶使用時長,流量極其集中。

同時,電商渠道越來越分散,人均打開移動購物App的數量,從2017年的1.74個提升至2019年的2.27個。新出現的渠道,通常代表的是越來越小的訂單集合,越來越快的反饋需求。

3、有趣的現象與業態的演進

中國巨大的單一市場,其實孕育了最殘酷的商業競爭環境。即使是全新的增量市場,當趨勢確定後,也很快會由於過多的玩家融入,導致行業毛利快速下降與參與者高速的汰換率。

在相當短的週期內,就會經歷教科書中所謂‘出清’,讓整個行業‘螺旋式上升’。直播電商也不例外。

1)達人退,商家進

主播主要分為純達人、達人有店鋪、純店鋪。

創問|老羅直播與直播電商背後的思考


根據直播眼數據,純達人直播場次比例從48%下降至不到17%,而純店鋪直播場次比例從2017年的9%直線拉昇至逾50%,場次亦從2017年的3萬不到發展至超560萬場,商家直播規模比例迅速增加。

創問|老羅直播與直播電商背後的思考


與此同時,純店鋪直播累計UV從2017年的0.64億,迅速上升至2019年的23.32億,佔比也從4%迅速提高逾二成。

2)流量和GMV,向少數頭部網紅集中

主播內部中馬太效應十分顯著,集中度逐漸提高。在純達人主播中,Top20的主播僅用平均佔總開播數的3%的開播場次,獲得了平均佔總UV的28%的UV數。

淘寶直播在19年雙十一帶動成交約200億元,而李佳琦成交額超10億,薇婭在雙十一期間的銷售額,已經超過了她2018年全年的銷售總額27億。從熱度而言,第三名可能就只有前兩名的1/20。

創問|老羅直播與直播電商背後的思考


創問|老羅直播與直播電商背後的思考


主播集中度提高

3) MCN 產業鏈變得成熟完善的見證

MCN最早出現在流媒體,而直播電商中的MCN,最早都是在淘內浸淫多年的生態服務商轉化而來的。最早的一批踏中紅利並孵化出一批頭部主播,進而把持了流量坐享其成。

發展到今天,頭部效應已經非常明顯,超過1000家的MCN機構中,中小機構生存非常困難。

與二級市場鼓吹的MCN概念恰恰相反,純粹的MCN業務模式由於缺乏壁壘,產業鏈價值低,沒有出現大公司。隨著市場的越來越成熟,面對平臺方、頭部主播與供應鏈的三重擠壓,毛利會越來越低。

但是為電商服務的MCN,很有可能變成的是,通過重運營來形成門檻的綜合服務商。

就像TP產生的變化一樣,與頭部主播共生,和平臺綁定,最終進化為包括具備服務頭部主播、孵化新主播、廣告營銷、選品團隊、直播基地、供應鏈與工廠等能力在內的超級供應鏈。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以構美為例的另一種路徑選擇,即不依靠頭部主播,而是希望將供應鏈積累與數據運營能力轉化為長期競爭優勢,進而變成渠道品牌。

4)中間態的消退:直播基地

直播基地幾乎是跟著淘寶直播的誕生而誕生。面對主播找貨、貨找直播的行業痛點,為了更好的管控供應鏈,提供場、聚集貨、帶來人,使得離貨更近、提高帶貨效率,直播基地開始紛紛湧現,18年達到高潮,直播基地公司超過3000家。

但帶貨能力高、流量大的主播數量有限,導致供需不平衡,直播基地公司開始洗牌。到了19年底,只剩下對供應鏈掌控能力更強的幾十家,這種趨勢在未來也將持續。

4、產業圖譜

創問|老羅直播與直播電商背後的思考


產業圖譜,製圖朱正堯

直播與電商的結合,是信息流和商品流的高效結合。從產業鏈來講,上游通過MCN或直接對接KOL、紅人在多平臺直播,這段鏈條能大大減少信息不對稱,加速信息流、商品流和資金流,實現了效率提升;

另一方面,隨著底層技術(大數據、雲計算、供應鏈金融等)與中間業態(直播基地、MCN以及SaaS)的持續迭代,行業專業化、數字化程度不斷提高。上游能直接聯繫用戶,形成C2M模式,快反能力大幅提升,促進供應鏈再度縮短提效;

此外,直播電商所帶來的海量消費數據,由於離消費者更近,因此其數據價值大幅提升,能夠實現精準全面的消費者畫像,從而又反哺上游廠商以及MCN機構生產、選貨,實現整個直播電商業態正向循環。

創問|老羅直播與直播電商背後的思考


創問|老羅直播與直播電商背後的思考


GMV=流量✖️轉化率✖️客單價

直播電商的流量獲取成本,完全取決於市場供給成本。直播在轉化環節有很好的表現,進一步深刻影響整體復購。(淘寶直播進店的轉化率已經達到65%,之前最好的網紅直播電商轉化率僅為20%)

1、是不是持續性的流量機會?會持續多久?

在討論內生流量和持續性之前,先來想一個問題,我們習以為常的底層邏輯與基礎共識,有哪些是反常識的?

《槍炮、病菌與鋼鐵》中一直在回答一個問題,為什麼世界上不同大陸上的人類社會發展速度存在差異?

我們習得的教育中,通常會產生以下幾種“共識”(educational guess)來解釋:

智力差異(種族論);氣候解釋(寒冷的地區更容易發展出複雜的社會),熱帶地區容易生存導致缺乏創造力;有河的地方容易孕育文明,比如長江黃河以及其他文明古國。

但實際上,在毀滅印加帝國的戰爭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病菌而非軍事對抗,95%的美洲土著死於以天花與傷寒為主力的歐亞大陸的病菌。病菌傳播的如此之快,以至於在拓殖者深入內陸前,土著基本已經滅絕。

即使在傷亡比例誇張的軍事對抗中,實際上西班牙人最大的優勢,是隻有歐亞大陸馴化出的馬匹。

所以簡單地說,如果我們選一個最能解釋美洲印加土著被毀滅的原因,那95%是病菌,3%是馬匹,

而常識告訴我們的:更先進的軍事組織、火炮、文字、宗教、意識形態等等,統統都是剩下的2%以內,但現代社會在論述這一命題的時候,有多大的比例花在2%的原因上呢?

回到電商流量。2020年正式進入了存量博弈,這不僅意味著市場缺乏新的用戶,也缺乏新的媒介。在傳統語境下,新流量指的都是新增量,而這從一開始就是缺失的。

更狹隘地看,國內市場由於電商與流量兩端市場高度的集中化,一直存在雙邊導流的流量型機會,通常來說隨著兩邊通過特殊形式打通(可能是併購或者私下手握手),這一類流量會在短暫出現與爆發後很快消失,表徵之一是毛利下降/takerate降低。

針對這一類在平臺間竄流量的公司,這並不是持續性的流量機會。

所以直播電商的反常識,第一個是內生流量。

大凡電商內容化,一般是沿著圖文、短視頻、直播這個路徑延伸。除了試圖在線上還原線下的購物場景外,更重要是擺脫每年翻倍的外部流量採買成本約束。

有史以來第一次,內容電商似乎能成立了!淘寶直播DAU估算在800-1000萬,完全不遜色一些二線流量平臺,時長甚至超過了60分鐘。

第二個是成交的存量替換。

作為天然的高轉化方式,很自然的動態平衡後,有很大的交易比例會被以直播方式完成交易,是10%還是20%現在很難去估算。

但順應變化的玩家會獲得更大的利益,而動作遲緩或者無法改變的玩家,這部分流量就自然而然被切走了。

這也是為什麼規模更小的電商平臺,在模式確認後動作更快。

被動的,即使你完全不能接受直播這種交互形式,也必須用更開放的心態擁抱變化,就像這次疫情,無數難以被線上化的會銷、研討被自然地線上化了,即使最頑固的2B投資人,也不得不接受在線上做分享、聽路演。

2、所有的流量玩家都能變現嗎?

二線流量平臺難以靠直播電商變現的原因主要是:

其掌握的流量通常是某一種人群/地域的垂類,並不一定適合直播的轉化,所以從流量側來看,不一定比外採更便宜。

進一步來講,其不掌握供應鏈,平臺下轄的KOL/網紅也不具備好的電商轉化技能,最後實際的效果較為悲觀。

創問|老羅直播與直播電商背後的思考


如果將主播供給看成是供應鏈的一種形態,而不是流量的話,很多事情理解反而會更容易。

比如長尾自播主播的成批死亡,就可以理解為主播供給速度超過流量增長速度,長期看量不夠大的主播無法壘起足夠的優勢,擊穿供應鏈,所以賺不到錢。

擊穿供應鏈的簡單理解,可以想象成在直播市場流通的現貨,你是否有最低的折扣/你是否是這批貨經手銷售的第一道節點,或者貨品差異性是否足夠大到難以被取代(比如二手奢侈品供應鏈極其分散)。

1、淘品牌的消亡,會不會在直播電商重演?

淘品牌在完成引領正規品牌電商化的歷史使命之後,伴隨著淘品牌上市的迷夢,黯然離場。MCN自播,在完成引導商戶直播化之後,會不會成為棄子呢?

如今淘寶希望鼓勵商家直播的同時,構建良好的內容生態,有足夠多的長尾主播存在,抵禦系統性風險。

只不過從結果看除了防禦性投資頭部以外,沒有太好的方法來實現。底層的原因可能是中心化的電商難以孕育直播生態,傳統電商中用戶與商戶,都被迫集中在電商平臺之上,平臺保有雙邊數據與交易發生的控制力。

而直播電商則需要商戶與用戶,在星星點點的直播間內發生互動,而且互動越強,效果越好,也即私域流量池。

判斷這中間會不會誕生為直播而生的品牌是非常困難的。但是渠道品牌不是沒有可能,判斷的標準也很簡單,那就是是否產生品牌溢價。

2、縮短鏈路,柔性生產-以服裝供應鏈/翡翠為例

2019年產生數千億GMV的直播電商,為奄奄一息的大量小微成衣廠帶來了生機。快捷且轉化率高的直播交易方式,使得主播長期處於缺貨狀態。供需兩端一拍即合,形成大量前播後廠的有趣業態。

頭部主播可以輕鬆覆蓋小型成衣廠全年產能。淘寶近萬名服裝類目主播數百個簽約MCN機構,對應10-20萬家年產值小於2,000萬元的小微成衣廠。

單一工廠,抓住結構變革機會,直接對接前端主播,業務量快速增大,躍升為綜合型服裝供應鏈企業,具備抄款、設計與組貨能力,更柔性也更有效率。

類似的例子,在玉石等多個鏈接線下生產基地的垂直賽道都有發生,大家一定對數千個格子間直播原石的玉石基地記憶深刻。

3、通過數據提效的供應鏈-以二手奢侈品為例

在傳統無法觸及的前端數據採集上,主播有強烈的意願,和供應鏈共享用戶與主播自身的精準數據,以期達到更高效的人貨匹配。

這一部分無論是匹配算法、群控工具、BI分析等,都會成倍提升單點效率,有可能通過高效選品,快速打造爆款。

這點在二手奢侈品領域的體現更為顯著。複雜的供應鏈整合需要大量資金支撐,背後的定價體系和鑑定體系單個主播也難以建立。

在定價上,根據不同品類從多個維度進行商品標籤化,並通過分析歷史交易數據,系統自動估算出價格範疇參考,C端用戶可以在範疇內進行定價;商品在售時,數據實時反饋,系統可以再動態調整售價。

妃魚每天在庫的SKU兩萬多件,每天上新數千件,都是通過技術手段使得運營效率更高。

4、選品中心能成立嗎?

在供應鏈的最後,我們來討論一下,有沒有可能借助選品環節,產生直播電商的供應鏈端平臺。

在漫長的互聯網發展過程中,圖文時代就有許多試圖為流量平臺嫁接選品中心的創業公司。比如,做過實物電商的豆瓣和喜馬拉雅一定還殘存在大家的記憶中。

所謂平臺型選品中心,通常有兩類切入角度:

從前往後切是試圖通過輔助直播工具,掌握更強的主播控制與C端數據能力;

從後往前則是整合特定供應鏈,通過持續輸出供應鏈取得更強的話語權。最後殊途同歸希望能抽取交易中的takerate。

這一類商業模式碰到

第一重的挑戰就是,其依附平臺模糊的邊界感。

流量平臺會多大程度將業務中心轉移為電商呢?進一步的是不是需要剛剛好的度的拿捏,才可以讓流量平臺既下很大決心開展電商業務,卻又足夠放心,將核心的選品中心交給創業公司來做?

第二重挑戰是,自己真的提供了足夠厚的服務,產生了足夠的價值可以拿佣金,而不會抽傭越來越低?

雖然在今天看來很普遍,但是在傳統的商業環境裡,並沒有太多不需要墊資/壓貨就可以抽取流水的好事。通常來說,如果提供某一種特定服務或者產品,總是會隨著競爭的加劇而毛利逐漸降低,這就自然的牽扯到下一個問題。

第三重,並不是每個環節都存在平臺屬性。

之所以稱為平臺,那就必須具備隨著時間推移或者業務量增大,而變得越來越強的客觀屬性。這種特性在面向C端用戶的平臺中容易見到,但是在供應鏈一端,哪些環節具備這樣的屬性呢?

創問|老羅直播與直播電商背後的思考


1、 5G技術在行業變革中扮演的角色

5G是支持直播持續變革的底層技術,最新的應用實踐很可能出現在直播娛樂領域,進而滲透進電商領域,不過在下述特定環節,技術依然會大幅度改變現在的直播電商形態。

  • 更清晰的4K推流——手動拉近主播焦距甚至能看到毛孔哦,更不用說包包上的瑕疵啦

  • 更成熟的交互體驗與更復雜的交互硬件——生產鏈路可朔源,在主播手上的包可以劃一下切換到線下店,劃一下到了在做包的工場,再劃一下變成散養的羊,最後劃一下看看CEO工作的樣子

  • 虛擬現實與沉浸式的體驗——電商是變現效率很高的一環,只要找到合適的應用場景,有助於沉浸式體驗的技術一定可以得到大規模推廣,比如虛擬試衣。

2、新型數據服務商的類型與價值

直播將營銷鏈路縮短了,所有的決策都在直播結束之前被做出。以下多個環節都有賴於更高的數據效能進而提升效率。

  • 積累c端數據而達成的定製化服務
  • 更敏感的市場數據檢測與風向捕捉
  • 更高效的鏈接後端工廠
  • 技術改造某個不可替代的環節 如服裝中的智能打板

創問|老羅直播與直播電商背後的思考


1、垂直品類電商平臺

垂類一定是非常有特點,且未被過去成熟的電商平臺良好服務的品類。

這個領域有兩類創業者:一類是第一天就是獨立平臺型的玩家;另一類則是先借助成熟電商/流量平臺的力量,積累到一定程度試著獨立的玩家。

對於獨立平臺型創業者需要回答的問題是如何在存量博弈、流量年化翻倍的今天,能獲取持續的流量直到支撐起建立供應鏈壁壘。“我有很好的買量技巧”通常都不是理想的回答。

對於暗度陳倉型創業者,除了剋制自己,把它作為一門好生意打理的慾望之外,要想到如何應對離開起步平臺的‘戒斷反應’,以及自己是否保有足夠的抗風險能力(比如足夠大的私域流量池或者足夠好的跨平臺經營能力)。

2、選品中心

理清三重挑戰後,如果具備和共生平臺良好的合作關係,選品平臺會擁有出色的商業閉環,具備很強的不可替代性且業務數據增長很快。最終雖然不一定具備特別強的平臺屬性,但是應該足夠大。

3、返利導流

流量中間商目前應該處於吃到了前三家流量紅利的狀態,未來伴隨更多的流量平臺直播功能模塊上線,還會有一段上升期。

但是如何將短期的流量優勢轉化為長期競爭力,是非常大的挑戰。流量的遷徙之前發生過許多次,前人中失敗的很多,成功的不多,較為可行的辦法似乎還是要回到留存用戶這一點上。

4、直播工具&數據服務

直播電商市場對於SaaS來說,似乎不夠大,難以撐起成體量的公司。以為主播/MCN提供直播輔助工具與數據服務為例,20萬用戶*500元客單價=1個億。如果可以發現更進一步的深層需求,將數據更好的變現想象空間會變得更大。

比如打通線上線下數據,對傳統線下門店進行賦能,改造存量商業場景等等。

對以上四類公司都會產生影響的,另一個很有意思的方向則是微信直播。

微信具備良好的直播工具,天然的社交關係與蠢蠢欲動的電商野心。從已有的公開數據來看,目前已經有非常多的品牌方,在微信內藉助包括直播在內的新玩法完成交易閉環,也已經有一些先行者,通過義烏小商品直播/村播等等方式,探索微信直播的打法。來源:浪潮新消費


創問|老羅直播與直播電商背後的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