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感生活”论:人生不应该被生活套上枷锁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是我最喜欢的一部日本电影,电影描绘了一个被社会嫌弃的名叫松子的女孩一生的故事。

在那个故事里,松子过了惨淡的一生,惨淡到最后她只剩下她一个人,却死在了自己的生活里

当她满身脏兮兮走到草地上玩的时候,隔壁家的小孩却不小心用一个棒球砸中了她,她就再也没起来。因为只有她知道,罪魁祸首是她自己,她再也不想爬起来,面对这个“敏感的社会”。

“钝感生活”论:人生不应该被生活套上枷锁

五十二岁的松子

松子这种典型的“高敏感”性格,却也只是社会中一个普通人,她就像社会的另一面镜子,映射了我们内心最深的那一面。

激进、热烈仿佛变成了每一个能够苟活在社会上的人们的标签,不被淘汰变成了人生最后的目标,快节奏时代的铁鞭一直鞭挞着我们,错综复杂的社会下我们大部分人都被迫成为了“高敏感人群”。

“钝感生活”论:人生不应该被生活套上枷锁

“高敏感人群”的生活是充满痛苦且无奈的,无奈到他那仅仅只有250克重的心里却装满了忧伤,无奈全世界都感觉抛弃他了。

反之,拥有“钝感生活”的人却无畏生活,他们享受生活、活在当下,及时行乐,积极入世。

如道家学派所积极推崇的逍遥哲学一样:当你对生活不再顾虑,感知能力“下降”的时候,才能够真正的不被生活套上牢牢的枷锁。


钝感力是烦恼的解药,人生的钥匙。

生活中那些“高敏感人群”往往焦虑、忧郁,当长期处于这样一个状态下,你的生活将被这种情绪控制。

一切其实都根源于“太在乎”,你太在乎你是否刚刚工作完成的很完美,你太在乎你刚刚编辑的朋友圈文案是否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你太在乎别人刚刚对你的眼神是否有敌意

“钝感生活”论:人生不应该被生活套上枷锁

被情绪控制的内心

这种过度“完美主义者”,就是“高敏感人群”的雏形。

而能够抓住钝感力,拥有钝感力的人往往过得更自在。钝感力就是指“过得不够积极,对事情不够上心,不太在乎别人的轨迹”,乍一听,可能你想问:

这不就是没心没肺吗

“钝感生活”论:人生不应该被生活套上枷锁

看上去似乎没心没肺

其实不然,拥有钝感力更像是在游乐园坐过山车,你只需要紧紧的握住安全扶手,享受着紧张刺激的瞬间,不顾旁人的喊出自己的惧怕,当你抓的越紧,你才会越害怕。

世界上不仅仅存在敏锐聪慧这种才能。相比之下,不为繁琐动摇的钝感,才是人们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基本才能。——渡边淳一《钝感力》

享受钝感,才是解开自己心结的第一步。当你面对种种的生活压力的时候,选择坦然面对,把自己需要重视的事情填满内心,才会活的更加充实。

正所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钝感力是理性的认知,感性的需求。

用思维去控制情绪,用情绪去左右思维,是钝感力的第一准则

钝感力作为一种小众人群所拥有的特殊能力,在缜密的思考中往往能够探寻到自己的“情绪底线”并且懂得把控这个度,转移注意力是能够学会钝感力的第一步。

“钝感生活”论:人生不应该被生活套上枷锁

找到自己的生活重心

我们设想一个场景:当你辛苦一天雨下的很大,你身边没有带伞,你身上也没有钱无法打车回家,你只能选择快速跑向公交站赶上回家的末班车,这时,你的心情肯定是很崩溃的,不仅累,身上还没钱,还要淋湿一身,该是多惨!

然而,学会过“钝感生活”的那些人,却选择义无反顾的先想着冲回家,他们的思维更多的是专注在家里有温暖等着我回去,下次下雨带伞就再也不会这样了,如果这个时候公交车上一个人都没有我说不定不用挤着回去了。

“钝感生活”论:人生不应该被生活套上枷锁

转换心态,转换情绪

两种状态不同的人,在面对同一件坏事上,似乎只是你的情绪决定了你自己的处境。把自己置身于内心的乌托邦中,一切看上去就不会变得那么糟糕了。


钝感力是情感的排泄口,本我的转折点。

鲁迅笔下阿Q的“精神胜利法”其实也是有这种“钝感生活”的一部分。这种“独特的心理补偿机制”,是钝感生活的不完美的影子

钝感力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教会自己学会排解和发泄。现在很多看不见的压力其实来自于这个社会和自我的“舆论”。

“钝感生活”论:人生不应该被生活套上枷锁

三十岁的女人还不成家生子,四十岁的男人没车没房,这些来自于“非自我”的不认同似乎比自己的内心更重要,刺眼的文字一次次又刺穿脆弱的内心,身为普通人的我们更加难以抵挡。

钝感力更像一款懂得选择的屏蔽器屏蔽那些“不利于”自己的信息

“钝感生活”论:人生不应该被生活套上枷锁

舆论社会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份。——陈力丹

在外人看来,“迟钝”似乎更是一种木讷的表现,而实际上,迟钝所拥有的赢得智慧生活的能力确实智慧的。放慢脚步,停下来看看自己的本心,是否还是当初的模样。


结语

学会“钝感生活”其实更是一种更乐观的生活态度,因为拥有钝感力的人往往更加自如,然而或许你还不知道该怎么样成为一个这样的人,只有你找到了最终生活的本质,就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钝感力”。

“钝感生活”论:人生不应该被生活套上枷锁

找寻本质,学会适合自己的生活

因为,一切问题的源头只是在于生活快乐,一生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