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葉刀》子刊:外科口罩7天后仍能檢測到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的體外存活能力和傳播途徑始終備受關注。《柳葉刀-微生物》最新發表一篇來自香港大學團隊的實驗結果,為新冠病毒在不同環境下的穩定性,以及消毒劑的作用增添了證據。這項研究同時得到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的支持。


《柳葉刀》子刊:外科口罩7天后仍能檢測到新冠病毒?

截圖來源:The Lancet Microbe


研究團隊首先測量了新冠病毒在不同溫度下的穩定性。他們將病毒在運送培養基中保留長達14天(最終濃度為每毫升6.8 log半數組織感染劑量[TCID50,引起50%細胞感染的最低濃度]),然後測試其感染性。這種培養基用於在取樣後或樣品處理前保護和維持微生物活性,但不包含會微生物增殖的物質。結果顯示,新冠病毒在4℃時非常穩定,在14天裡濃度僅降低了0.7 log TCID50。但病毒對熱敏感,將溫度提高到70℃後,5分鐘就能將病毒滅活。


接下來,研究團隊通過實驗評估了新冠病毒在不同物體表面的穩定性。結果顯示:

  • 在印刷紙或薄紙張上停留3小時後,已經無法檢測到具有感染性的病毒。在木材和布料上,這一時間為2天。


  • 相比之下,新冠病毒在光滑表面上更為穩定,在玻璃和紙幣,以及不鏽鋼和塑料表面,無法檢測到感染性病毒的時間間隔分別為4天和7天。


  • 令人驚訝的是,在外科口罩的外層,第7天仍然可以檢測到低水平但確實存在的感染性病毒(約為原始濃度0.1%)。


  • 在39個無感染性的代表樣本中,病毒核酸檢測仍呈陽性,表明即便失活,仍然能夠提取到病毒。


這些數據在一定程度上呼應了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的同類實驗的發現。不過,研究團隊也提醒,這項實驗方法測得的病毒穩定性,未必反映實際生活場景中偶然接觸病毒的情況。在實驗中採取的方法是將5μL病毒培養液(每毫升7.8 log TCID50)移液到物體表面,並在室溫(22°C)、相對溼度約為65%的環境中放置一定的時間。等需要評估測定時,立即將病毒接種回運送培養基並浸泡30分鐘以使病毒脫落並檢測。


《柳葉刀》子刊:外科口罩7天后仍能檢測到新冠病毒?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製圖


研究團隊進一步測試了消毒劑的作用,他們將15μL新冠病毒培養物(每毫升7.8 log TCID50)加入幾種135μL符合有效濃度的消毒劑,包括家用漂白劑、洗手液、乙醇、聚維酮碘、氯酚、洗必泰、苯扎氯銨,在這些消毒劑的作用下,5分鐘時都未檢測到具有感染性的病毒濃度,除了洗手液,在室溫(22℃)下達到這一目標需15分鐘。
研究團隊還發現,新冠病毒在室溫範圍內的各種酸鹼度下(PH3-10)都非常穩定,60分鐘能仍檢測到具有感染性的濃度。


總體而言,研究團隊認為,新冠病毒在有利環境中可以保持高度穩定,但標準消毒方法可有效將其消除。

[1] Alex W H Chin, et al., (2020). Stability of SARS-CoV-2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e Lancet Microbe, DOI: 10.1016/S2666-5247(20)30003-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