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常常跟玩偶對話?這是正常的“泛靈心理”,家長可要好好利用

導語

家長們是否發現自己的寶寶常常和玩具對話,或是和假想的小夥伴聊天做遊戲?很多家長都擔心孩子這樣是不是心理出現了問題,不用擔心,今天這篇文章就帶家長了解一下"泛靈心理"。

孩子所謂的"自言自語",其實都是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如果家長可以正確利用孩子的泛靈心理,還將有助於孩子的智力發展和好習慣的培養

孩子常常跟玩偶對話?這是正常的“泛靈心理”,家長可要好好利用

"泛靈論"是由瑞士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所提出的,通常發生在三四歲的孩子身上。由於孩子對客體的認知不到位,常常會把沒有生命的個體視作有想法、意向的,所以才會出現跟玩偶對話等現象。

  • "泛靈心理"通常有以下這幾種表現:

1、 喜歡自言自語

2、 把玩具當成朋友

3、 認為物品是有生命的,所以格外愛惜

泛靈心理有什麼積極影響

孩子常常跟玩偶對話?這是正常的“泛靈心理”,家長可要好好利用

"泛靈心理"不但不是孩子心理障礙的表現,它還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有促進作用。

首先,泛靈行為可以給孩子安全感。三四歲左右的孩子很容易缺乏安全感,現在很多父母並沒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或是父母不懂孩子的心理需求,沒有給孩子充足的關懷。

從孩子的視角出發,賦予一個物體以生命不僅僅可以安撫孩子的不安全感,還可以給孩子找一個"虛擬玩伴",填補孩子的內心空缺,對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是有好處的。

孩子常常跟玩偶對話?這是正常的“泛靈心理”,家長可要好好利用

其次,通過自言自語,孩子的社交和語言表達能力得到鍛鍊。相信很多寶媽都知道,給孩子講故事可以鍛鍊孩子的思考能力和語言能力。那麼在孩子虛擬的"小夥伴"面前,孩子搖身一變成了"說故事的人",不停跟小夥伴交流,不僅鍛鍊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培養孩子交朋友的技能。

小女孩們都喜歡芭比娃娃,男孩們喜歡汽車人,常常用它們來玩"過家家"的遊戲,其實這也是泛靈現象的一種表現,孩子可以在模擬情景當中無形之間學到很多生活的小技能。

孩子常常跟玩偶對話?這是正常的“泛靈心理”,家長可要好好利用

最後,模擬玩伴可以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有助於大腦發育。孩子在通過與泛靈對象交流、互動的過程當中,大腦會得到鍛鍊,所以喜歡和玩具對話的孩子通常都會具有更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通過以上幾點家長就應該對泛靈現象有了基本瞭解了,平時也可以利用孩子的泛靈心理對孩子起到指導和促進思考的作用。在運用泛靈心理的時候,家長也應該注意一下這些事項,爸爸媽媽們知道是什麼嗎?

正確利用"泛靈心理",該注意什麼?

孩子常常跟玩偶對話?這是正常的“泛靈心理”,家長可要好好利用

一、正向引導,而不是約束。孩子和"朋友"在一起的時候通常都會更加積極主動。那麼家長就可以利用孩子的這個特質,對孩子起到一個引導作用。如果孩子沉迷於電視,家長就可以說:"你的'好朋友'已經等你很久啦,別看電視了,快去陪它玩吧",而不是說:"再不關電視我就把你的玩具收起來。"

這兩種說法有著很明顯的區別,一種是積極引導,而另一種是強制,很明顯前者不但可以規範孩子的行為,還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另外,家長還可以讓孩子的玩偶陪他們睡覺,這樣他們會更有安全感,還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作息。

孩子常常跟玩偶對話?這是正常的“泛靈心理”,家長可要好好利用

二、不要亂用"泛靈"。很多家長會利用孩子單純的特質,編造出"惡魔"、"恐龍"、"大灰狼"這樣的可怕的形象來嚇孩子,接著跟孩子說:"不吃飯大灰狼就來抓你了哦"。

這樣的做法並不值得提倡,因為孩子的心靈脆弱,很容易被這些可怕的形象嚇到,導致沒有安全感。這樣不但不能引導孩子獨立,反而會讓孩子更加依賴於父母,會容易產生怕黑、怕鬼這些現象,有損身心健康。

孩子常常跟玩偶對話?這是正常的“泛靈心理”,家長可要好好利用

三、及時轉移情感,別讓孩子賴上"虛擬夥伴"。根據心理學研究,4~6歲的孩子就已經具有辨別"有生命個體"以及"無生命個體"的能力了。

家長應該明白孩子喜歡"虛擬玩伴"其實是缺乏安全感,那麼家長應該及時填補孩子內心的空缺,多陪陪孩子,做好孩子"情感轉移"的工作,及時將對於無生命個體的依賴轉移到父母或是真實的朋友身上。

孩子常常跟玩偶對話?這是正常的“泛靈心理”,家長可要好好利用

總結

孩子喜歡自言自語是因為對於無生命的個體認識不完全,才會把它們當成真實的朋友。家長面對這種情況先彆著急阻止,而是要正確利用這樣的"泛靈心理",給孩子一個充實有趣的童年。

如果您覺得文章不錯,請關注我 ,將持續分享育兒知識,與家長們共同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