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美蘭區大致坡鎮金堆村脫貧群眾:農產品線上銷路暢 全家人幹活勁頭足

“50斤豇豆一個小時賣完,我提前收攤啦。”4月2日17時許,在省委機關大院內消費扶貧活動現場,海口市美蘭區大致坡鎮金堆村駐村第一書記唐其良樂呵呵地笑開了。

此時,在金堆村的一片豇豆地裡,脫貧戶馮所球和妻子王俊四正忙碌著採摘豇豆。“今天上午採摘的50斤,唐書記肯定能幫我賣完,這100斤是海口一家飯店老闆通過網上預定的。”夫妻倆合力,將100斤豇豆搬上三輪摩托車。馮所球開車將豇豆送給正在大致坡鎮墟上等候的飯店老闆,王俊四則準備去將放養的8頭牛牽回家。

“飯做好啦,爸媽吃飯吧。”18時,夫妻倆剛回到家中,上高二的大女兒已經做好了飯,上初中的二女兒則端著一大盆稻穀到雞舍去餵雞。“如今種的農產品不愁銷,養的雞、牛同樣可以通過網絡銷售,全家人幹活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了。”今年53歲的王俊四,不僅是協助丈夫種植的好幫手,也是該村發展庭院經濟的能手。

前幾年,3個女兒上學,還有一個80多歲的老母親需要贍養,種植的農產品、養的雞鴨經常賣不出去,馮所球一家日子過得很艱難。被大致坡鎮納入精準扶貧戶後,進駐金堆村扶貧工作隊大力支持他們發展農產品種植,並提供資金助力他家購買了3頭黃牛。“有了政府的幫扶,我們家的收入慢慢有了改觀。”王俊四稱,2017年,家裡種植的兩畝多豇豆找不到銷路。養殖的30多隻雞,有一半是年底自家人殺了吃了,賣出去的沒幾隻。

但這種現狀很快就改變了。“你看我的微信朋友圈,全是叫賣聲。”19時,唐其良從海口返回金堆村,立馬將當天的150元豇豆款送到馮所球家。2018年年初,海口市司法局幹部唐其良來到金堆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為了助力該村的貧困戶銷售農產品,唐其良不僅在扶貧夜校開設扶貧集市,發動各個單位幹部職工前來購買貧困戶種植的農產品,他把自己的朋友圈變成該村農產品展銷平臺,每天不停將村中貧困戶新上市的農產品信息發到網上,讓親朋好友和同事們訂購。

“每週扶貧夜校之前,我們13個幫扶責任人會將村裡貧困戶家的農產品提前發佈在朋友群和微信群,組織本單位及親朋好友購買。”唐其良稱,省、市共有7個單位派駐了13名幫扶責任人在金堆村。為了大力做好消費扶貧工作,13個幫扶責任人同時發力辦好扶貧集市。每期扶貧夜校之後,帶到扶貧集市上的農產品1個小時內就會買光。2019年初至今,該村共計舉辦了50多期扶貧集市,幫扶責任人、鄉村振興隊隊員們通過線上線下協調作戰的方式,已經助力該村貧困戶銷售了25萬元農產品。

為了加大扶貧消費力度,該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員和幫扶責任人還發展起了“後備箱”經濟。通過各自的微信朋友圈、微信群,從週一至週五不停組織本單位及親朋好友購買該村貧困戶的農產品。“週五晚上回到海口,我們3名鄉村振興工作隊隊員後備箱內都裝滿了農產品。”唐其良稱,一到海口,他們就會馬不停蹄給“客戶”們送農產品,經常忙到週六凌晨時分。

鄉村振興工作隊隊員及幫扶責任人的付出,讓該村貧困戶獲得實實在在收益。“通過他們的幫助,我現在種植的3畝豇豆從來不愁銷,每年散養的200多隻雞,不到年底就能全部銷售一空。”王俊四稱,她每年通過唐其良等人的網絡進行線上銷售,賣出各類農產品總價超2萬元。

如今,早已脫貧的王俊四夫婦也學會通過網絡線上銷售自家的農產品。去年年底,王俊四在海口的一個親戚幫助下,通過一個小區微信群一天之內銷售了一整頭黃牛肉。

原標題:海口市美蘭區大致坡鎮金堆村脫貧群眾:農產品線上銷路暢 全家人幹活勁頭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