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質不是灌輸知識,而是讓你獨立思考嗎?

活動中心17653708


國外有一位學者曾經表述過這樣一個觀點,他認為教育就是當我們把所學的知識都遺忘以後,剩下的東西。現實確實如此,可能很多我們中小學的知識經過很長的時間,我們都已經忘卻了。但是我們面對問題的態度,面對問題的解決思維等等,這些東西恰恰是怎麼樣都不可能會遺忘的。畢竟知識長時間不使用,不去溫習必然會逐步的淡忘,但是我們在學生時代養成的解決問題的習慣和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東西卻會伴隨我們的一生。



但是我們現在多數教育會走入一個誤區,就是認為教育就是應該多灌輸孩子多少知識,讓孩子超前學習等等,而忽略了孩子這些最基本的核心素養的培養,比如面對問題的態度,面對問題的解決思路,與別人的協作能力等等。但是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一些優秀的學校,都越來越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都在逐步的讓教育迴歸本源。



隨著時代的發展,知識和技能的獲取渠道越來越多,而且知識更新換代的速度也越來越快,過去那一種學習一些知識,就可以長期依仗這些知識來獲取財富,甚至走完職業生涯的狀況會越來越少,很多的職業可能會在幾年或者十幾年之內消失。所以這種時候,我們對知識和技能的敏銳度和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等就會變得極為關鍵和重要。

時代的發展必然導致我們對教育的要求會有巨大的改變,這也是我們的家長要及時去預知的。


學習力教育視點觀察


現代社會,無論做什麼事,都得站在前人的肩上!

如何站到前人的肩上?就得靠學習!學習前人的技術,學習前人的經驗,學習前人的思想……所以,古人留下一句語重心長的話“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學會掌握了基本的世界及社會的規律,你才能擁有獨立思考的基礎!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如何去思考?能思考到點子上嗎?

所以,該學習的時候就踏實去學習,別想東想西哄騙自己。

學習是件辛苦的事!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至少我,慢慢發現:學習是一輩子都避不開的辛苦事!以前錯過的越多,以後連本帶利彌補的越多。而且還可能永遠彌補不上!

至於獨立思考,一定要跟閉門造車區分開來。所謂獨立思考,是在積極的學習觀摩實踐……的基礎上,才能有的!否則,就是閉門造車,胡思亂想!沒用!


悠然廬


教育的本質當然不是灌輸知識。教育的本質是有組織的、有計劃的、按照教育目標去培養社會需要的人。

教育目標通常受到特定社會背景、教育政策制定者的需要的影響。象我過的教育就是德育為先,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進行思想教育,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要成為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就不能只是書呆子,所以教育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自己動手,培養學生運用科學理論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和學習興趣。同時還要進行體育,增強學生體魄,進行美育,讓學生懂美,能欣賞美,創造美。

所以教育的本質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培養能夠獨立思考,會學習的綜合素質人才。


雜家歸真


你好,我覺得高層次的教育本身就是教會獨立思考。從我本身的經歷來看,從小學,到初中高中,學校裡的教育更多是知識的灌輸,教會寫字,算數,甚至生硬的將英語知識灌輸到孩子的腦袋裡去,生物,物理化學,都是不算深層的知識的傳輸。學習這些的目的在當時看來都是為了考大學。

而在大學以後就是另一個階段。不會再有老師像以前那樣拽著你學習,大學的老師更多的是教會你知識,剩下的都需要學生自覺學習,並獨立思考。學會了思考,就會產生更多問題,去研究,去查資料,從而豐富自己的知識層面。

其實,大部分人工作後都不是從事自己學的專業,這時,曾經的學習經歷留給你的財富就是,如何通過現有的條件去思考,去擴充自己的知識庫。這才是教育的本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心情大亂燉


教育的本質,包括知識/經驗的學習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且,隨著學歷階段的提升, 獨立思考的比重越大。

比如在小學,主要是以學習、接受為主。初中就開始學習議論文了,這就需要你的思辨能力。而到了碩士、博士,就沒有太多授課的內容, 以自學、自己研究為主了。

嚴格的說,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讓你能夠自己獨立的創造、獨立的思考。但是沒有之前的只是的積累就無法做到創新。所以學習、接受知識,就是做好基礎。


邵雨青的加拿大


教育的本質是讓人成為人,讓人發展人,讓人成就人。

教育不是簡單的灌輸知識,也不是僅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們在網上可以看到一些新聞:被疏忽或被遺棄的人類嬰幼兒被動物養大,成了“狼娃”“猴娃”“狗娃”“豬娃”。他們有了相關動物的生活習性,卻很難再學習人類語言,很難適應人類生活。這是缺失人類教育造成的。

有些人學富五車,會獨立思考,卻三觀不正,自私自利,不愛國,不為民。我們也會認為這是教育的失敗。

成功的教育是為學生提供發展平臺、成長平臺,讓學生健康成長,將來建設祖國、造福於民。如果學生能以學為樂,自覺紮根於知識的沃土中,主動地、心情舒暢地吸收消化知識,那就不叫灌輸知識。

教育應該是培養人的活動,它的職能是根據一定社會的要求,傳遞社會生產和生活經驗,促進人的發展,培養該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小語隨談


不是!獨立思考是第二步,

第一步是清楚看清你自己,以及認識你的價值。

沒有這步人格的建立與瞭解,你要獨立沒獨立,要思考也就沒思考!

自信自知自強的人格,既不等於自視甚高,更不等於頑固自守,而是在自信的心態上,向世界開放,對自我改革,時時與時俱進地提升,才能具有獨立思考之前題!


老開77


我們每個讀過小,中,大學的人做過無數道題目,可以說其中絕大部份一生中不會去用到的,甚至都遺忘掉的。難道說這是巨大的浪費嗎?不!真是因為有了這些解題的鍛練,你才有知識的積累,文化的薰陶,演繹力與判斷能力的提高,語言與外語能力的貯備,使你在學新知識時會比沒有這些訓練的人要學得更好,更快。這也是為什麼世界五百強大型企業招聘人才一定要選清華,北大,交大,復旦大學畢業生的原因。因為他們這方面比普通人有更強的能力。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學生有具備學習新知識的能力。


黃曾新


我認為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已經有潛在的人的共同精神屬性和精神能力了,那麼教育實際上就是讓這些精神能力得到很好的生長,這個生長過程本身就是教育,。此外,每個人都有所有人共有的精神能力、精神屬性。而且每一個人都是特殊的,都有特殊的稟賦,所以教育即生長又包含教育讓每個人的稟賦得到生長。

這樣一個理念,實際上反對的是被教育定義的功利目標。杜威特別強調,生長不一定朝著某一個目標前進,你不能給生長另外設定一個目標,如果這樣設定目標,比如將來在社會上有成就,如果你設定這些外部的目標,本身這個生長就扭曲了。只要生長的好,它的結果一定是好的。

現在的教育體制壓制了學生的創新

現在教育有兩個比較突出的問題,第一,是創新和學習能力的問題,創新能力是最重要的生產力之一。

那麼創新能力到底是一種什麼能力?我認為並不存在一種孤立的創新能力,實際上創新能力無非是人的綜合素質的體現,其中包括很多因素,好奇心、想象力、獨立思考的能力、探究的興趣、跨界思考的能力,綜合思考的能力等等。但是我們發現恰恰是這些非常重要的綜合因素,其實在現在這樣一個體制裡面,是受到壓制的。可能一個人在應試體制裡面打磨得越久,他最可貴的品質被磨損的越厲害。我們可以發現其實從來都是這樣,真正會考試的人,以後不一定是有真本事的人,這幾乎是一個規律和特點。這個規律在互聯網時代會更加鮮明和突出。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真的要考慮我們學校教育應該怎麼辦。我覺得在互聯網時代,最大的好處是資源共享,資源整合。一個會自學的人,一個善於自學的人,在這樣一個時代,他在互聯網中很容易就能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

其實,現在我們很多的教育平臺、APP、自媒體平臺中都形成了自學者的群體。在互聯網的時代,善於自學的人是可以如魚得水的,成功的機會也很大。

如果說互聯網是自學者的天堂,可能對於那些沒有自治力、學習能力的人就是一個地獄,當然是很有誘惑力的地獄。我們可以看到,互聯網給少數有自學能力的、思維靈活的人提供了這樣成功的機會。但我們同時也看到,大量的青少年因為網癮整天在網上玩遊戲,最後就成為了虛擬世界的奴隸,喪失了真實的生活能 力。不要說成功,將來謀生都很困難。這個人數也相當多,就像中學生裡面,相當一批是這樣的人,這個就很可怕。因此在互聯網時代善於自學的人會成功,不會自學的人往往會被邊緣化甚至淘汰。

•教育不是知識灌輸 是認知能力、獨立思考和自由

如果一個社會是由這些本性優秀的人組成,那這個社會就是好社會。從功利的角度也是這樣,教育即生長確定了教育的目標,就是生長本身。另外一點我覺得它確定了教育的重點,就是能力的培養,能力的生長。是認知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的生長,人要有一個自由的頭腦,不應該放在知識的灌輸上。

美育,就是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的重點應該是感受能力,情感體驗能力的生長。不是內心具體的技藝,不是具體技藝的培養。

德育,在我看來就是靈魂的教育,它的目標應該是實踐的培養。康德說人最重要的能力是實踐能力。重點應該放在這裡,就是應該培養成一個善良高貴的靈魂,而不是一些具體規範的灌輸,這是為教育確定了它的重點應該是什麼。

•學校教育最重要的兩點:好老師、自由空間

教育從本質上來說都是自我教育,但我們是不要不需要學校教育了?這其實對學校教育提出了一個要求,就是要改變應試體制。

怎麼讓學校教育真正迴歸,對於一般的學生,我們要強調讓其養成學習的能力。現在的學校教育考試好的,考分高的學霸是英雄,而另外一些學生可能某一方面很有能力,但往往被邊緣化。

教育應該是啟發式的、引導式的。如果說教育就是生長,學校教育就是給這個生長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那麼什麼樣的環境是好環境呢?我覺得好環境裡面最重要有兩個:一個是好的老師,要讓人的精神素質得到好的生長,老師自己就應該是精神素質特別好的人,就應該是熱愛生活,有豐富的想象力,有高貴的靈魂。另一個要給學生自由的時間,生長是需要有空間的,他能夠自己去獨立學習的時間,其實學習是一件慢的事情,不能那麼快。




356教育


應該說,教育的本質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而獨立思考的前提是擁有豐富的知識,或者人生的閱歷。

同時,教育在這裡可以理解為動詞,教是教書,傳授知識,傳授一個人所在的社會環境下應該遵守的道德以及法律。正確的思考。育為生育、養育,從小到大的一個過程。

所以教育從本質上來講,可以理解為:

在生育,養育,從小到大的過程中父母以及老師的正確觀念引導,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以及知識的傳授,最後使之擁有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掌握專業知識,能夠獨立正確的思考以及面對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