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忠縣姓氏志》

圖書信息

主編:劉正樸

出版社: 忠縣印刷廠印刷

出版時間: 1983年11月

裝幀: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87頁

圖書圖片


重慶《忠縣姓氏志》

封面

重慶《忠縣姓氏志》

內封面

重慶《忠縣姓氏志》

目錄


重慶《忠縣姓氏志》

第一頁

重慶《忠縣姓氏志》

第五頁

重慶《忠縣姓氏志》

第三十七頁

《忠縣姓氏志》——羅

明末張獻忠興兵(農民起義將領),忠州謹存土著民4 8家。朝庭調麻城縣民填川(因洪水民困),諭令,凡以農牧業者,劃地三十、四十至六十畝耕之,三年不稅。羅氏始祖:羅旺、羅旺、羅憲之、羅承宗遵令入川。

據民國三十一年,忠縣老原稿記載:

1.遷始人,羅旺,原籍:湖廣麻城孝感鄉。

始遷時地:明洪武二年,始遷忠縣城黃龍門。

族散居地:復興、王場、興場、水橋坪、羅家嘴。

代戶數:十餘代、百餘戶。

宗祠所在地:王場宗祠修建時祠產:光緒初年修建,祠產租田六石;

盛衰概況及族長:清武德將軍羅某,遺釗尚存祠內,族長:羅雲程;

2.始遷人:羅旺,原籍:江南滁州鹹河竹寨;

始遷時地:明洪武二年,遷忠縣鹹隆鄉。

族散居地:族居鹹隆、汝溪、趕場、順溪。散居萬縣羅嶺。白洋河、武陵等處。

戶數:二十二代、三百餘戶。

宗祠所在地:鹹隆鄉杜村。

宗祠修建時祠產:清鹹十三年,祠產三十鬥十餘石;

盛衰概況:明初任湖廣武昌府都司,奉調入川,任忠州 千戶職,世襲七代,該族人民,均有生活,受教育者頗不乏人。

3.始遷人:羅承宗,原籍,無。

始遷時地:明末忠縣同德鄉。

代戶數:十三代,百零八戶。

祠地:同德鄉樂天寨。

4.始遷人:羅憲之,原籍:湖北麻城孝感鄉。

始遷時地:明洪武二年,遷忠縣黃金鄉:

族散居地:復興羅家嘴。

代戶數:二十代,二十餘戶。


(據忠縣1982年縣誌記載)

羅旺:原籍安徽滁州廓河竹寨,明洪武二年(1369)遷鹹隆鄉,1941年已有22代,族居鹹隆、汝溪、趕場、順溪等鄉,散居萬縣。

羅旺:原籍湖北麻城孝感鄉,明洪武二年(1369)遷忠縣城,1941年已有10餘代百餘戶,族居復興鄉,力王鄉。

羅憲之,原籍湖北麻城孝感鄉,明洪武二年(1369)遷黃金鄉。1941年已有20餘代,200餘戶。族居復興鄉羅家嘴。

羅承宗:明末遷同德鄉,1941年已有13代百餘戶。

1941年縣誌稿按:“明初羅旺以武昌都督調任忠州千戶,子孫世襲其職,至清初又有羅某以軍功授武德將軍。入民國有羅廣文升中將軍長。羅氏世以武功顯聞,延數百年而弗替。”

1982年羅氏遍居忠縣城鄉,共有4107戶,16708人。其中:

磨予鄉519戶2012人。金聲273戶1092人。烏楊鄉256戶1038人,

豐收鄉247戶982人。野鶴鄉231戶777人。順溪鄉219戶904人。

天塹鄉207戶782人。太來鄉171戶731人。同德鄉145戶629人。

《忠縣姓氏志》——譚

譚:①光大。孔廣森補註:“譚,大也”。②同“談”。③古國名。在今山東章丘西。④姓。

“周有譚國,齊桓公滅之。譚子奔莒,子孫以國為姓。又盤瓠之後。”

譚氏遷忠縣始祖:

譚森,原處籍,明洪武二年〔1369年〕遷忠縣任家鄉。1941年已有15代50餘戶。族居任家鄉譚家溝。

譚鑑,原籍重慶,明洪武元年〔1368年〕遷忠縣金雞場。1941年已有23代60餘戶。族居金雞場

譚鑑,原籍湖北麻城孝感鄉,明洪武二年〔1369年〕遷石柱,繼遷忠縣。1941年已有19代50餘戶。族居忠縣金聲鄉桂塘溪。【注:實際是:譚朝祥公率子:譚鏜、譚鏟、譚鑑遷石柱,繼忠縣。祥見我房家譜,“譚朝祥公,字慈卿 、覺興,襲元朝陽州刺史,遊荊州石馬頭渡江,至施州清江縣下馬作官。致仕還鄉。因明太祖平定天下,因避亂和洪兵趕散入西涯,於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乙歲三月初二日,攜17兄弟及子侄從湖北麻城孝感鄉〔今鐵門鎮〕珍珠馬頭起身入川。落業於重慶衛古南賓縣〔今石柱縣〕石渠裡野鴨池苦竹壩鯉魚衝〔今黎場鄉魚池壩〕,後移居忠州〔今忠縣〕崇九里桂塘溪〔今忠縣汝溪鎮石碑村與金聲鄉高廟村交界河流之處叫桂塘溪又小地名叫鎖口廟。〕。生子光富,字鏜,號思仁;光顯,字鏟,號思義;光達,字鑑〔我房所稱的鑑公〕,號思禮。後因其子分家,朝祥公隨長子光富移居墊江縣東二甲高灘譚家河水井灣〔今長龍鄉農田村二社,其故居1997年猶存,1997年開江統修譜理事留有照片,祥見統修譜書。〕祥公歿葬長龍鄉長龍村〔土墳〕,其子孫分衍於忠縣、墊江、梁平、石柱、萬縣、豐都等地。其源流世系編錄於後: 輩序:朝光, 友添紹景, 單賢單廷, 春正世一, 天〔有的誤改為“朝”〕地人和, 永定安寧〔康、前、乾〕, 奇〔其、祁、祈〕祥千萬, 高增廣厚, 學孔孟顏, 欽明文思, 光照先德, 福壽榮華。“】

譚明禎, 原籍湖北麻城孝感鄉,明初遷萬縣,繼遷忠縣。1941年已有12代50餘戶。族居忠縣中嶺鄉.

1941年縣誌稿按:“譚氏不顯著於縣者數百年,清末始有出聲學校而捍衛鄉閭者。又忠縣塗井別有一支,以滷致富。”

1982年忠縣有縣城和67個鄉居譚氏,共3890戶16701人。其中:

曹家鄉489戶2162人。同合鄉401戶1556人。磨子鄉331戶1432人。

義興鄉301戶1074人。石寶鄉167戶669人。復興鄉142戶574人。

太集鄉130戶537人。任家鄉11戶583人。金聲鄉110戶466人。

【現在:全縣有譚氏1982年的基出上增加了20%,,即忠縣有縣城和67個鄉居譚氏,共4668戶20420人。其中:

曹家鄉586戶2594人。同合鄉481戶1867人。

磨子鄉397戶1718人。義興鄉361戶1229人。

石寶鄉201戶803人。復興鄉132戶560人。

太集鄉156戶644人。任家鄉132戶670人。

金聲鄉132戶568人。汝溪鄉250戶,1201人。

洋渡鄉130戶,750人。黃欽鄉180戶,780人。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