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音樂會說明書”之上半場

大家好!歡迎來到我的音樂科普節目!如果您看完或者聽完這期節目,覺得有興趣,歡迎關注我,也可以在喜馬拉雅上搜索訂閱我的音頻欄目“音樂是個啥?”。你會收穫到不一樣的驚喜。


“最好的音樂會說明書”之上半場

維也納音樂協會金色大廳

這期節目,我們要聊聊音樂廳裡的故事。雖然大家每天都要接觸到音樂,無論是用手機電視收聽觀看,還是打掃衛生做飯洗澡時自己哼著玩,但真正去過音樂廳,從頭到尾完整地欣賞過音樂會的人並不多。可能在北京上海這種音樂行業發達的城市,花幾百塊錢到音樂廳坐上倆小時並不是什麼稀罕事,但放眼全國,這就不是普遍的情況了。

當音樂響起,各種樂器的聲音碰撞在一起,經過無數次混合,最終到達聽眾的耳朵。這個過程不僅複雜、專業,而且也要求所有參與者,包括觀眾和工作人員,能夠傾情投入,完美地配合,音樂廳為這個創造的過程提供了條件。一座好的音樂廳,除了優美的裝潢,舒適的座椅,最重要的評判標準是音響效果。著名的波士頓音樂廳號稱“北美第一”,它的聲音“清晰、活躍、溫暖,嘹亮。”維也納金色大廳的聲音則“美而有力,非常豐滿,低音很足,高音也很好”。音樂廳,其實就像是我們電腦中的聲卡,它的結構和設施可以幫助調整聲場和混響,增強樂隊聲音的效果和感染力

當觀眾悉數落座,舞臺上的座椅譜架早已經擺好,場燈暗下來,音樂會的主角登場亮相。他們是一群黑衣人,身著西裝晚禮服,優雅而訓練有素,並且各個身懷絕技。絃樂組人數最多,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他們一般按照遞減的人數比如12,10,8,6,4進行編制。絃樂組的座位在舞臺中前區,差不多能鋪滿一半的面積。通常情況下,他們承擔著為樂曲鋪底和主奏旋律的任務。然後是管樂組,顧名思義就是各種吹管類樂器,包括木管組銅管組,木管組當中又包括單簧管、雙簧管、長笛和大管,銅管組包括小號長號圓號和大號。他們位於舞臺中後區,木管在中間,銅管在兩側,或者在木管組的後面。這樣安排座位+是因為管樂器的音量比較大,穿透力好。而每種樂器又各具音響特色,因為這些獨特的優勢,管樂器常用來表現特殊的音樂形象,並且為樂曲增添色彩。位於樂隊最後方的是打擊樂組,最重要的就是定音鼓,特殊的結構讓它可以演奏出固定的音高。除此以外,還有三角鐵、鈸bo、木琴、鋼片琴等等。。通常,樂隊中還有一件特別的樂器,也是全場唯一的彈撥類樂器,它就是豎琴,音色聽起來飄飄欲仙。


“最好的音樂會說明書”之上半場

當所有演奏者都就位了,樂隊的首席,就是坐在指揮台左邊最近的那位小提琴手起立,帶領大家對音。這個過程必不可少,雙簧管吹出標準音高A,管樂組先對,然後是絃樂組。多麼稍顯雜亂、神秘而又和諧的聲音。為什麼選擇雙簧管來定出標準音高?一是因為雙簧管的音色高亢明亮,有穿透力,二是因為它在早期的樂隊實踐中就存在,而且本身不容易調音,那不如就讓它為樂隊定下音高,這種辦法沿用至今。

“最好的音樂會說明書”之上半場

交響樂隊對音

對音結束,指揮走到臺前。他是音樂會主角中的主角,雖然整場都要背對著觀眾,但他是唯一一個站著的、能隨心所欲扭動身體做出各種各樣誇張表情的人,演奏者都要接受他的號令,觀眾聽到的每一個音符,都要經過他的雕琢和控制。

指揮轉過身,示意大家準備,隨著指揮棒的揮動,樂聲響起。通常情況下,一場音樂會要選擇一首具有暖場功能的樂曲作為開始。它可以是歌劇序曲,比如《費加羅的婚禮》序曲、《魯斯蘭與柳德米拉》序曲,也可以是專為音樂會創作的獨立樂曲,比如門德爾松的《赫布里底群島》、勃拉姆斯的《學院慶典序曲》,也可以是一些短小而活潑歡快的樂曲,比如柏林愛樂痴迷的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一首,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作品46第8首。總之,開場要開的精彩,要迅速抓住觀眾的神經,也讓樂隊快速地進入最佳狀態。

“最好的音樂會說明書”之上半場

赫伯特·凡·卡拉揚

序曲結束,會有短暫的休息,工作人員要抓緊時間重新佈置舞臺,比如挪座椅啊,推鋼琴啊,架話筒啊。當一切準備妥當,音樂會就將進入下一個段落。此時,我們一般會安排一首協奏曲,它是上半場演出的重頭戲。當指揮和獨奏家一同上場,獨奏家尤其是明星級別的獨奏家,他們的風頭一定會蓋過指揮的,誰不希望看到真人版的郎朗李雲迪,是吧?在漫長的發展史中,協奏曲出現過不同的形式,比如獨奏協奏曲、二重、三重協奏曲,樂隊協奏曲,大協奏曲、小協奏曲等等,幾乎所有作曲家都留下了或多或少的協奏曲作品,但它作為一種獨奏家與樂隊共同表演、相互配合又較量的曲體,這種協作加對抗的基本特徵從未改變。它巧妙的將樂隊的力量和豐富色彩與獨奏聲部輝煌炫目的技巧表演以、細膩的感情抒發結合在了一起,雖然很少成為新的作曲觀念的發端之地,但是往往更受到普通聽眾的歡迎。巴赫的《勃蘭登堡協奏曲》、維瓦爾第的《四季》、莫扎特的A大調、貝多芬的《皇帝》、還有拉二拉三,如果沒聽過這些,那你可能不算一個合格的古典音樂愛好者。開個玩笑。

當整首樂曲演奏完畢,掌聲請響起來,而且越持續越好,這既是對樂隊和獨奏家的回應和肯定,也能讓自己在壓抑了二三十分鐘無法宣洩情緒後,盡情的釋放一下。如果掌聲格外熱烈,觀眾們意猶未盡,希望看到傳說中的“安可”,就是返場演奏,獨奏家也樂意配合觀眾的情緒,再次操起傢伙事兒獻上一曲,這時的他就是全場最靚的仔。

“最好的音樂會說明書”之上半場

王羽佳在柏林愛樂音樂廳的返場演奏

如果不是特殊情況,比如整場音樂會只有一首體量巨大的樂曲,比如馬勒、布魯克納的交響曲,音樂會都會分為上下半場,場間休息15到20分鐘,這給了音樂家和觀眾休息和放鬆的時間,也讓臨時有其他安排的觀眾抓住機會溜號。

下期節目,我們要講一講音樂會的下半場。歡迎您的關注,我是大聖,下期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