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茶簡史

潮州茶簡史

潮州市位於韓江中下游,是廣東省東部沿海的港口城市東與福建省的詔安縣、平和縣交界西與廣東省揭陽市的揭東縣接壤北連梅州市的豐順縣、大埔縣南臨南海並通汕頭市和汕頭市屬的澄海區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著名僑鄉素有「海濱鄒魯」、「嶺海名邦」之稱。

潮州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文化底蘊深厚,文化傳統獨特旅遊景觀秀美,民資僑力豐富既特色鮮明,又開放兼容構成了富有魅力的潮州。

潮州話、潮劇、潮州工夫茶潮州菜、潮繡等無不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而起初的潮州,耕地面積不足百姓苦不堪言,直到一個人的出現改變了這座城。

潮州茶簡史

大約在1200年前唐代文豪韓愈被貶潮州韓愈在潮州八個月時間雖短但對潮州影響深遠他抓修水利,傳授中原先進的耕種技術啟用鄉賢為師,大興文教,復辦州學漸漸地,潮州成了粵東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潮州百姓十分感念韓愈潮州的山水、路堤、亭臺……多以韓愈命名「不虛南謫八千里,贏得江山都姓韓。」

潮州茶簡史

如今當你進入潮州,就會發現光怪陸離的現代都市只是表面深厚的文化內涵才是我們心靈的崇拜,整個潮州就是一個大茶館一杯工夫茶,真是無處不在!

潮州茶簡史

有關潮州茶事最早的記載出現在北宋大中祥符五年知州王漢《金漢山詩》的飲茶記載,並在潮州金山南麓的麾崖上留下「茶灶香龕平」的遺蹟。早先潮州地方還沒種茶,但潮州文士中,亦有能品茶的。

北宋元豐三年到七年,蘇東坡在黃州他的好友、潮州名士吳復古送了些建茶與他宋徽宗政和八年潮州八賢之一的張夔在《送舉人》中,詩曰:

「銀鉤健筆揮顏書,燕闌歡伯呼酪奴。」酒宴已接近尾聲,賓客們催著上茶,詩中所提到的「酪奴」便是茶的謔號,可見在北宋,潮州一帶上流社會的宴席品茶的習俗已經形成。

潮州茶簡史

元代《三陽圖志》中有一段話「產茶之地,出稅固宜。無茶之地,何緣納稅?潮之為郡,無採茶之戶,無販茶之商……」證明到了元朝,潮州地方依舊沒有種茶甚至連販茶的商戶也沒有喝茶只是少數上流社會人群的享受這種情況一直到明嘉靖十四年戴璟篡修的《廣東通志(初稿)》記載「茶,潮之出桑浦山者佳。」桑浦山位於潮州、汕頭、揭陽三市交界處。

在潮州的部分則位於潮安縣境內這便是有關潮州出產茶葉的最早記錄而在潮州,有記載當地最早出名的茶為侍詔茶「鳳山名茶侍詔茶,亦名貢茶。」在《潮中雜記》中,潮州知府郭子章提到「……為茶,潮俗不甚貴茶,佳者多不至,今鳳山茶佳,亦云侍詔山茶,可以清膈消暑,亦名黃茶。」

潮州茶簡史

清康熙元年,饒平總兵官吳六奇派遣士兵和僱傭民工在烏崬山腰開墾茶園種上「十里香」單叢品種後來,才採製的茶葉不但供給鳳凰山太平寺和饒平縣衙的人使用還在縣城、新豐、內浮山市場銷售。清代初期,潮州茶逐漸被人所知《饒平縣誌》「山川」篇中記載「粵中舊無茶,近於饒中百花、鳳凰山多有植之,而其品亦不惡,但採炒不得法,以致苦澀,甚恨事也。」當時雖然有部分規模的種植但在製茶技藝方面還不成熟。潮州人民飲茶最是工夫經過長時間的反覆探索到了清嘉慶十五年,鳳凰水仙茶已是清時全國二十四種主要名茶之一為國際所知名,產銷進入興盛。

潮州茶簡史

「單叢」這一名稱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以商品形式出現根據陳椽在《中國茶葉外銷史》一書中的記載「1836-1840年英國進口的中國茶葉中,廣東武夷總數達到172.05噸。」廣東武夷就是仿武夷茶製法的廣東烏龍潮州則是主要產地。民國四年,也就是1915年開設在柬埔寨的鳳凰春茂茶行選送了兩市斤鳳凰水仙茶參加巴拿馬萬國商品博覽會並獲銀獎不少移居海外的鳳凰人從中看到了商機鳳凰茶的生產和商貿被帶動起來。民國二十三年,潮州茶商銷售活躍茶價更是水漲船高,很大程度上刺激了茶葉的生產與發展山下農民紛紛上山墾荒種茶,很快整個北部山區呈現一派滿山皆茶園的景象。

潮州茶簡史

1937年,茶園面積6000多畝,產量150多噸茶商裝運出口的茶葉有6000多件餘下部分則由小商販轉銷潮汕、興梅各地茶價飆升至一斤茶值大米12.5千克最高可值大米60千克鳳凰水仙茶一斤一個光洋鳳凰單叢茶一斤可賣5~6個光洋。後來受到戰事影響,各業傾頹,茶業亦受影響到1949年潮州半採半荒茶園僅存2975畝,產量62.6噸。

潮州茶簡史

隨著戰事平息,各個產業開始恢復潮州茶優良的品茶傳統被繼承和發揚茶葉品種不斷創新產量質量不斷提升潮州茶文化也隨之豐富並影響至今。整個潮州就是一個大茶館現代都市只是表面深厚的文化內涵才是我們心靈的崇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