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一个人如果太出色了往往招人嫉妒,遭到打压,三国时魏人李康在《运命论》中有一段话形容这种情形: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权力的结构是金字塔型的,越往上立得住脚的地方越少,可谁又想站在别人脚底下呢?做领导感觉很好,不过,压力同样很大,想取而代之的大有人在。如果下属中有“众望所归”的角色,领导的位置便岌岌可危了。能力出众的人多不安分,忠诚度比较低,因此,要想使自己位置牢固,最简单的办法是多找些能力不强但却忠心耿耿的人做下属。保证自己地位牢不可动是第一位的,属下能力再差,还是自己说了算,总比被人抢班夺权来得好。

三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同僚之间更多的是一种竞争关系,每个人都希望别人不如自己,这样自己升职的机会才更大,所以,越是出色的人才越是招人妒忌。另一方面,大多数人都不希望自己的上司太聪明,以致在他面前连偷懒摸滑的机会都没有。出于这种考虑,如果自己无法更上层楼,宁可把一个糊涂蛋推上去,这样做至少可以减轻自身的职场压力。

三国时代的官场也不例外,许多能力出众的人才因为受到上级或是同僚的打压,被排挤到了权力中心之外。曹魏的司马懿因受曹爽排挤愤而发难,东吴的陆逊更是因为受到孙权的直接逼迫最终“愤恚致卒”。

三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蜀汉虽是三国中最弱小的一方,但在刘备的英明领导下,文武百官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蜀汉政权也因而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最终跟魏、吴两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但是,刘备去世之后,蜀汉政权在诸葛亮的操持下,越是有才的干部越受压制,其中,最突出的两人是魏延和赵云。

刘备遭到曹操围剿时,想到襄阳城中避难,却被刘琮拒之门外。对皇叔心仪已久的魏延挺身而出,杀死守门将士迎接刘备入城。虽然在刘琮的阻拦下刘备没好意思进去,但魏延的第一次亮相无疑给刘备留了个好印象。

关羽战长沙遇到老将黄忠,长沙太守韩玄见两人在阵前眉来眼去,怀疑黄忠是对方的卧底,要拿他开刀。此时,魏延第二次亮相,救黄忠,杀韩玄,向关羽献城,自己也正式加入了刘备集团。

身为外人的魏延为刘备集团出了两次力,贡献也不小,按理说加盟之后应该给个好位置,可诸葛亮给他的见面礼却是斩立决。刘备不想失去一个忠实信徒,在他的直接干预下,魏延保住了性命。

三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当时,正是刘备集团快速发展时期,急需大量人才,如果杀了魏延,无异自断贤路,使那些有加盟想法的人才望而却步。诸葛亮要杀魏延是很不明智的举动,他这么做出于两方面的考虑。其一,关羽进攻长沙前上了诸葛亮激将法的当,只带了五百个弟兄前去,用这点儿兵力攻打一座军事重镇简直就是天方夜谭。韩玄如果不让黄忠同关羽单挑,而采用群殴的方式,关羽要想脱身,只能指望跨下的赤兔马了。恰恰是因为魏延的出现,成全了关羽的功名,使诸葛亮打压关羽的计策化作了泡影,诸葛亮只好把这口气出在魏延身上了。

其二,在诸葛亮看来,给魏延这个新人一个下马威很有必要。魏延早已心仪刘备,加盟之后必然是刘备的死党,不会和自己一条心。因此,诸葛亮一番话说得煞有其事,能把魏延杀了固然好,杀不了,也让魏延知道自己的厉害,免得将来镇不住他。

三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在识别和使用人才方面,刘备高出诸葛亮甚多。事实证明,刘备的判断是正确的。魏延随刘备入蜀之后屡立战功,职务升得也很快。刘备称汉中王时,任命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领汉中太守”。汉中不论是经济还是军事,都是西南重镇,大家本以为这个关键职务会给张飞,连张飞自己也是这么想的。不过,得知魏延高升后,张飞并没有任何不满情绪,这说明,一方面魏延确实能力出众,张飞对他担当重任并不嫉妒;另一方面,刘备没有受到诸葛亮的影响,对魏延产生偏见,甚或是对诸葛亮的心思有所察觉,因此进一步拉拢魏延。

不过,魏延的运气不够好,刘备的去世使魏延的职业生涯无法更进一步。诸葛亮当权之后,怕魏延受到重用,多次对其进行打压,不让他有表现的机会。

诸葛亮兵出陈仓伐魏时,担任先锋的魏延攻打陈仓,数日之内未能摧城拔寨,诸葛亮就急着要拿魏延开刀。后来,诸葛亮亲自上阵,率三十万大军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动用了云梯、冲车等多种道具,还出动了工程兵用地道战进攻。镇守陈仓的魏将郝昭见招拆招,将诸葛亮的攻势一一化解。

魏延不过是个先锋,诸葛亮身为主将,资源比魏延丰富得多,攻城花的时间也比魏延长得多,结果却完全相同。诸葛亮应该暗自庆幸没有处罚魏延,否则,自己劳而无功,同样应该军法从事,真不知该如何收场了。

要知道,当时守城的只有三千人,套用《孙子·谋攻》中的理论:“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兵力如果是敌人的十倍可以打歼灭战,是敌人的五倍打胜仗不成问题,诸葛亮的兵力是对方的一百倍,却拿对手毫无办法,可见军事水平不怎么样。

诸葛亮久攻陈仓不下,魏先锋大将王双赶来增援。魏延主动请战,诸葛亮以魏延是先锋大将不可轻出为由,不给魏延立功的机会。诸葛亮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王双本身是魏军先锋,同魏延级别相同,两人交锋本是旗鼓相当。用人不当的结果很被动,派出的谢雄和龚起很爽快地被王双斩杀于阵前,蜀军大败,王双的两万救兵赶到了陈仓城下。只有三千人诸葛亮都没办法,现在多出来两万生力军,诸葛亮只有望城兴叹了。

时间耗长了,部队的后勤无法保障,诸葛亮只能再次无功而返。撤退是最危险的时候,没有防御工事,被敌人追着打很可能会一溃千里。事关自身的生死存亡,诸葛亮也不再以大将不可轻出为借口了,重新启用雪藏已久的魏延断后对付王双。魏延没有放过这个机会,干净利落地斩杀了对手。

陈仓受挫是诸葛亮心中永远的痛,郝昭对诸葛亮的打击实在太大了,这是心理医生都无法解决的。即使东吴邀请他联手出兵,诸葛亮仍是对郝昭心有余悸,不敢再次面对这个克星。不过,情报人员为诸葛亮带来了天大的喜讯:郝昭病危。此时,陈仓城中的几千士兵已无斗志,取陈仓易如反掌。这是个露脸的机会,诸葛亮自然不会放过,他把魏延、姜维借故支开,自己偷偷摸摸地取了陈仓。

几天之后,魏延、姜维领兵到达陈仓城下时,忽听得城上一声炮响,四面旗帜齐竖,诸葛亮纶巾羽扇,鹤氅道袍,闪亮登场,得意洋洋地说道:“你们两人怎么现在才来啊!”事已至此,二人只好给孔明擦鞋:“丞相真神计也!”看来,在诸葛亮手下要想有成就感实在不容易,扬名立万的事他一人全都包揽了。魏延是个有能力、有追求的人,多次遭受诸葛亮打压,感觉不公实属正常反应。

三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魏延不仅武艺超群,还颇有战略眼光。他曾建议以奇兵出子午谷,直取长安,诸葛亮自斜谷进击,两路夹攻,使魏兵难以兼顾。这条计策被诸葛亮轻描淡写地否决了,原因是“此非万全之计也。”那诸葛亮的“万全之计”是什么?刘备去世之后,从未看到诸葛亮有什么万全之计!魏延奇袭长安只需五千精兵,相比之下,诸葛亮六出祁山,每次数十万大军远征,次次无功而返,劳民伤财,耗尽了蜀汉的国力。看到这样的结果,难怪魏延会怏怏不悦,觉得自己受压制了。

蜀汉政权中另一个受诸葛亮排挤的是赵云。刘备初次见到赵云时,赵云正在公孙瓒手下服务。刘备当时就很想把这员猛将收为己用,不过,公孙瓒不但是刘备的故交,还对刘备有恩,当时势力又大,刘备不敢明着挖他的墙角,只好告诉赵云来日方长。等到公孙瓒被袁绍剿灭之后,赵云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投到刘备门下了。

三国英雄谱中,单打独斗排不出第一名来。吕布虽勇,张飞在他面前也未落下风;关羽名气虽大,黄忠、庞德也能与其战个平手;许褚同马超大战数百回合不分胜负,张辽、张郃单挑也没输给过谁。看起来,武功到了这种境界的高手,大家都是半斤八两,谁也占不了谁的便宜。可要论起混战来,第一高手的名头非赵云莫属。早在袁绍和公孙瓒两家争斗时,赵云就曾独自杀入袁绍阵中,万马军中如入无人之境,几乎凭一己之力杀死袁绍。后来跟了刘备,长板坡前一战杀得曹军心惊胆战。赵云不但在曹操的百万大军中单枪匹马来去自如,还杀死五十多位名将,带着一个孩子全身而退,实在是超人。

赵云不仅有勇有谋,还相当理智。公孙瓒死后,袁绍想聘用赵云,可赵云却看不上他,只对刘备痴心一片。几经周折,赵云终于加入了刘备的队伍。两人见面之后互表爱慕之情,刘备对能够得到赵云颇感欣慰:“

吾初见子龙,便有留恋不舍之情。今幸得相遇!”赵云也对刘备大表忠心:“云奔走四方,择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今得相随,大称平生。虽肝脑涂地,无恨矣。”从赵云的话中不难看出,赵云对选老板很重视,不像吕布一样有奶就是娘,谁给的待遇高就跟谁。

刘备举国伐吴时,包括诸葛亮等人都劝他不要大动干戈,只有赵云一人不反对发起战争,不过,矛头并不是对准东吴,而是新建立的曹魏政权。赵云很清楚当时的形势,曹丕刚刚把汉献帝赶下台,龙椅还没坐热,不少人对此持反对态度,不过是因为在人屋檐下,不敢不低头。此时是联合东吴主动向曹魏政权进攻的最佳时机,很多汉室的同情者会临阵倒戈,加入皇叔的队伍。而一旦与东吴交了手,短时间很难解决战斗,曹丕正好有机会进行内部整风。可惜,刘备没有采纳赵云的意见,放过了北伐的大好时机。

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在待人接物方面,关羽和张飞两人各有弱点,赵云不同,他非但不得罪人,还很懂得收买人心。刘备刚得到益州时,想把成都城中的豪宅美田分赐给下属,赵云劝说道:“益州人民,屡遭兵火,田宅皆空;今当归还百姓,令安居复业,民心方服;不宜夺之为私赏也。”刘备一听,有道理,就这么办吧。

空城计之后,蜀军退兵,其他将领在败退过程中损失惨重,只有赵云不但没有丢失军资装备,还杀死了对方的先锋大将苏颙。诸葛亮知道后奖励赵云五十斤黄金,赵云没有接受,而是建议大家分享:“三军无尺寸之功,某等俱各有罪;若反受赏,乃丞相赏罚不明也。且请寄库,候今冬赐与诸军未迟。”

赵云在夺取荆州的桂阳郡时,桂阳太守赵范想讨好赵云,先是同其结为兄弟,跟着又要把美貌的寡嫂介绍给赵云做老婆,结果被赵云严词拒绝。事后,诸葛亮问赵云为什么不成其好事,赵云说道:“赵范既与某结为兄弟,今若娶其嫂,惹人唾骂,一也;其妇再嫁,使失大节,二也;赵范初降,其心难测,三也。主公新定江汉,枕席未安,云安敢以一妇人而废主公之大事?”刘备在旁听了,过意不去,劝赵云说,现在大事已定,我做主,你就娶了她吧!赵云仍不接受,说道:“天下女子不少,但恐名誉不立,何患无妻子乎?”

看看赵云的言行,实在可怕。不但智勇双全,有政治眼光,懂得如何拉拢人,还没有什么爱好,不贪财,色诱也不动,控制力超强。这样一个杰出青年的榜样,诸葛亮能不防着他吗!

三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诸葛亮当权时,赵云很少有杀敌立功的机会。屡屡受到压制,赵云终于忍不住了,在朝堂之上以自杀的极端方式威胁诸葛亮,要求获得北伐先锋的位置。当着众多同僚的面,诸葛亮不想背上逼死老臣的恶名,只好给了赵云一次出彩的机会。赵云在阵前连诛四将,证明了自己绝非像诸葛亮所说的那样老朽不堪。

赵云被诸葛亮所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赵云曾经两次救回刘禅。一次是在曹操和刘备交战的乱军中救出,一次是从刘备的老婆、孙权的妹妹手里夺回来的。如果没有赵云,刘禅不要说做皇帝,连命也早丢了。有这样一层特殊关系,足够刘禅把赵云当作自己的绝对亲信。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哪里敢让赵云有露脸受重用的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