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香——人神溝通之具


焚燒,產生嗅味,用以獻祭,溝通人神,這是漢人宗教的另一種基本方法。在古代文獻中,有“燔”,有“燎”,用以祭天。《儀禮·覲禮》有“祭天,燔柴……”;《說文解字》有:“燎柴,祭天也”;《爾雅·釋天》有“祭天曰燔柴”。燔、燎、焚的時候,信徒們或狂舞、高歌、歡宴;或祈禱、默唸、許願……。複雜的內心活動,抽離的物質世界,經過熊熊烈火,嫋嫋香菸,蓬勃火氣,到達神明,感動上蒼。這時候,內心的信仰和上蒼的悲憫結合,達到了人神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按人類學家張光直的說法:“燃燒,乃是使某種物體從一個世界轉化到另一個世界的方法。”


焚燒,以達成“天人合一”,這是自古迄今中國人的基本信仰方式。在這裡,“外在超越”和“內在超越”並不分割。“火燔”和“升香”,讓天上的上帝嗅到歆香,促其降陟,這是《詩經》就有的祭祀方式。《詩經·生民》最後一章:“卬盛於豆,於豆於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時,后稷肇祀。庶無罪悔,以迄於今。”按鄭玄注:豆,木質盛器;登,瓦質盛器,周代的祭祀者在豆、登裡面盛滿了馨香之物。按孔穎達疏:“豆、登所盛之物,其馨香之氣始上行,上帝則安居而歆享之。”


焚香——人神溝通之具


放在木豆、瓦登裡面的歆香,現不知何物,估計和後來出現在《楚辭》中的木本、草本的“香草”差不多,是專門用來祭祀的香料。如此,我們可以說:在佛教傳入中國,並且發明使用東南亞植物香料的“焚香“之前,周代祭祀已經開始使用了“馨香”。“燒香禮拜”,即用焚香的方式與上帝溝通,是明清以來中原漢人宗教最為突出的特徵之一。中古以後,信徒們無論是祠祀,還是寺觀,抑或土廟,乃至家祭,都用銅製香爐,儒教、佛教、道教的信徒們普遍使用焚香的方式來敬拜神明,成為華人宗教和西方宗教的重要分別。清末民初在江南地區生活的法國耶穌會士祿是遒(Henri Dore S.J., 1859-1931)神父說:“中國薰香的氣味,對於西方人的嗅覺神經來說是特別刺鼻難聞的。”


至今很多來玉佛寺、靜安寺、龍華寺和城隍廟旅遊的外國人,常常還是不能接受廟中“焚香”的味道。“焚香”,是中國宗教區別於西方宗教的重要特徵。其實,西方學者有關中西文化的比較並非天然正確,祭祀用香,與上帝溝通,在西方宗教中也很古老,起源於猶太教。在《舊約·出埃及記》第三十章中,上帝對摩西說:“你要用皂莢木作一座燒香的壇”(第一節);“……他要在耶和華面前燒這香,作為世世代代常燒的香”(第八節)。基督新教在“宗教改革”中割除了該項制度,天主教會、聖公會、路德宗和東正教至今保留用香傳統,在舉行大禮彌撒的時候,使用香爐作為輔助祭器,焚燒乳香(或松香),給上帝“獻香”(Biblical Incense)。在宗教場合焚香的基本作用,就是借馨香悠遠,上達天聽,與神交融。現代基督宗教不強調焚香,也不用異香,一般信徒便認為“焚香”不是基督宗教傳統。反觀中國宗教(佛教、道教和儒教),祭祀大典的供奉之外,信徒在個人禮拜中也焚香,一入寺廟,香菸繚繞,香氣襲人,和西方宗教的教堂有很大的分別。


節選自李天綱《中國宗教祭祀的幾個問題:血食、焚香與設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