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韭菜的自我修養,如何“活著”

論韭菜的自我修養,如何“活著”

王瑜琨:大家好~~

何偉:大家週一的上午好!感謝499的小姐姐們,也感謝金色小姐姐的主持,又回499,大家的顏值好像都更高了。

Daniel:大家上午好!激動的不知道該說什麼了,提前️大家午飯吃好吧~

王瑜琨:很開心能來主持本期AMA,今天的嘉賓是LBank 聯合創始人何偉、NUTS Finance 創始人Daniel Tang,跟大家聊聊論韭菜的自我修養—如何“活著”。兩位嘉賓大家都很熟悉了,但還是例行請二位做一下自我介紹~

何偉:金融產品設計與運營專家,資深金融人士,曾任職於新湖期貨上海分公司,分管銀行、券商、 公募、私募等機構業務,管理數十億規模的資產。擁有豐富的運營經驗和金融領域相關經驗。17 年踏入區塊鏈領域,加入 LBank.info 數字資產交易平臺,擔任數字資產交易平臺的聯合 創始人兼 CEO。全面負責市場、運營及產品開發,致力於為全球數字資產用戶提供最優質的 客戶體驗。連續榮獲 2018、2019“年度卓越區塊鏈領軍人物獎”。 以上,都是同事幫我寫的簡歷。不過今天討論的主要是怎麼養韭菜,這塊,@Daniel更專業。

Daniel:和何偉一起AMA 這麼多次,第一次見到何偉這麼正式的介紹自己~

我是Daniel Tang

NUTS Finance 創始人,連續創業者和活躍投資人。

在華創資本擔任合夥人期間(2016-2018),主要負責早期投資,主導投資了30多個項目,包括多個區塊鏈領域初創公司。在Ventech China(2011-2014)期間主導了3個獲得出色回報的投資。

2015年,創立毅行實驗室。2004-2007年,擔任易觀國際行業研究總經理兼首席分析師。畢業於南京郵電大學,擁有電氣工程碩士學位,和一項個人專利。簡單說就是 技術 / 金融 / 創業背景。

何偉:哈哈哈哈,平時不重要,但是這麼多有才華的小姐姐在這,咱得修飾下。

王瑜琨:兩位來小姐姐群略微緊張是正常的,介紹完畢,那我開始正式提問咯,目前市場恐慌與抄底心態並存,請二位分析一下市場變化並預測一下未來走勢。

何偉:上來就這麼難,我們說的分析師,都是做的事後諸葛,能預測準後市的,一般都啥都不說默默就開個100倍的合約單。不過以一個交易平臺的立場,從數據上,倒是可以和大家一起探討下未來的趨勢。

首先第一個,交易的人數。從3.12的暴跌開始,我們看到交易人數顯著上升,交易熱情明顯放大,並且這個熱度,一直持續到了現在。也就是之前在一個穩定市場,交易並沒有那麼活躍,但是當行情波動大了之後,幣圈的很多用戶開始迴歸,或者說重新活躍。其次,在大量的合約被爆倉之後,我們看到現貨的深度明顯改善。之前整個市場幾乎半數以上的資金在合約,現在大部分迴歸到了現貨市場。現在一個交易平臺的立場,影響價格走勢的,我們不去討論基本面,不去討論技術形態,就一個最簡單的分析:只要流入的資金比流出的資金多,未來的趨勢就是上漲。反之,則是下跌。

王瑜琨:劃重點了【只要流入的資金比流出的資金多,未來的趨勢就是上漲。反之,則是下跌。

何偉:就現在看到的,市場整體的熱度在攀升,不管賣的多,還是買的多。在區塊鏈行業,我們整天看到很多人說清倉不玩了,但是我們很少看到真的有人離開這個市場。我們一直說,行業處於早期,在野蠻生長,價格存在較大的波動性。大的波動性,就意味著高風險和高收益。這樣的一個市場,只要關注了,就很難離開。所以回到前面兩個數據,當行業的波動性變大的時候,用戶的數量在增加。之前暴跌的主因,槓桿的比例再下降。現貨的深度在加強。所以就我的判斷,市場一段時間內仍然是多空博弈的狀況。不可能回到原來的高點,也不會突破之前的低點。但是就未來的趨勢,在5.20減半的一段時間之後,整體市場會有不錯的表現。

Daniel:那我接著說。我和合夥人是18年這個時間開始NUTS 這次創業的。我的背景剛才貼過了,一級市場,國內為主,有跨國投資經驗。我合夥人是之前在北美和亞洲的標準普爾工作,二級市場,國外為主,也有跨境金融創業經驗。為什麼18年開始這次旅途,因為我們已經看到明顯的下行信號了。

給我們一個機會可以去做一些我們認為有價值但是隻有在整個金融行業效率問題凸顯的時候,才容易被理解的事情。同時因為開始創業,我們就撕掉了trader 的標籤,貼上了builder 的標籤。囉嗦這麼多不是為了自誇。是想說,在我們眼裡的目前,是從18年開始的,所以我想就整個經濟週期的低谷期期這個“目前”來回答這個問題。目前是經濟週期的低谷期,傳統金融的挑戰就是效率和創新,經濟週期的不可避免和帶來的損失就是這種挑戰的具體表現。比特幣誕生於上一輪全球性週期低谷,2008年。在金融市場的資產層,提出了創新的方案。DeFi 是在這一輪的週期低谷誕生的,主要在金融體系的流動性層和市場層,開始去中心化的創新嘗試。我們認為,比特幣做到了資產層的提效和創新的,流動性層和市場層的提效和創新剛剛開始,因此對經濟週期的優化左右沒有達到圈內人士的預期。具體來看,比特幣作為資產在流動性層依然靠美元定價,那麼就一定會受美元流動性的影響,局部還會加上USDT 的流動性的影響。這些都是在未來一段時間(貫穿整個低谷期)都會劇烈波動,也是交易者必須要了解的因素。

原則性在低谷期更加重要,週期低谷不是一個適合通過試錯來學習的時間段,因為容易喪失自己僅有的流動性。失去僅有的流動性,韭菜就枯了。這些是站在交易者視角的觀點,交易是零和遊戲,比如合約。價值投資是選擇好具有長期價值的品種,持有和和逐步建倉,比如現貨。所以,交易還是價值投資,這段時間的策略,機會,乃至心態,是完全不同的,後面有機會再展開。

王瑜琨:聽完我知道該怎麼辦了,交易所一直是業內關注的重點,近期交易所更是熱點,接下來想請@何偉 來聊聊LBank近期動態。

何偉:好的,就交易平臺而言,大家最為關心的其實是財富效應。站在LBank的立場,其實就是優質項目的篩選。我們來看整個區塊鏈行業,之前所有的我們認為的“優質”項目,在幾年或者幾個月之後,大多都失去了生命力,只有少數的主流幣,依然活躍在整個市場。所以如何讓一個項目有更為持久的保質期,如果讓項目可以更長遠的發展?我們看到的,之前大多數項目,以技術為核心,以團隊為賣點,以機構為背書。當時從來沒有一個項目立足於現實,立足於需求,立足於盈利。

這個是行業早期的狀況決定的。行業早期,泡沫越大的項目,越受大家歡迎。越能到處吹噓的項目,就會收到更多的關注與更多的資金青睞。所以區塊鏈變成了一個所謂的“屠宰場”,利用各種的信息不對稱,對韭菜進行各種花式收割。也無怪乎最近我們看到3.15對幣圈的點名批評。當然,我們現在沒有辦法去判斷過去的泡沫和拔苗助上從歷史上看,對行業整體發展是好是壞。只是有一個可以明確,之前的路走不通了,泡沫再也吹不起來了。現在沒有風了,豬上不了天。

王瑜琨:行業早期確實不期待主流能多認可,不過一些為了撈錢的泡沫項目給行業帶來的傷害是真實的。

何偉:其實互聯網在泡沫之後也經歷過這段時間,然後互聯網行業做了什麼?下沉。從之前的鼓吹概念,到真正開始落地。他們開始思考,我的企業到底要怎麼發展,我的企業到底要靠什麼盈利。區塊鏈現在同樣如此。

有趣的是,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那些互聯網企業,那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之前大多名聲不顯,那些曾經在納斯達克創造了幾十倍賬面收益的互聯網企業,大多已經倒閉。真正活到現在的,都是在03年、04年互聯網泡沫之後,開始蓬勃發展。而這些企業,也真正給到了投注人幾千倍,甚至上萬被的投資回報。所以LBank作為一個平臺,最重要的佈局,就是把優質的交易標的給到大家。我們不去追尋短期的幾倍的賬面財富。我們想要行業佈局帶來的幾千倍的投資回報。

王瑜琨:最近聽到LBank的Solar,並且第一個項目是QNUT,先請@Daniel 再簡單介紹下QNUT,再請何老闆聊聊Solar 項目QNUT參與規則@何偉

Daniel:區塊鏈是一個參與方共同創造的體系,每個參與方的價值就是TA 的差異性。我就直接說我們的差異性吧。我們是第一個支持服務商創建金融服務,用戶定製自己專屬的DeFi App 的項目;我們是第一個協議層跨鏈項目,大家熟知的跨鏈項目本身也是公鏈,我們不是;(實際上我們認為通過協議層進行資產的可信跨鏈,是更為容易實現並且有價值的方式)QNUT 是第一個DeFi 的應用代幣(Utility Token),而不是基於服務費燃燒回購的證券代幣。(天生就是給人用的)我們當然也是極少已經開發了兩年時間,產品在內測,還沒有進行過任何私募和公募的項目。總結起來就是“三個第一,一個極少”吧。更簡單的說,所有這些努力都是為了拉近DeFi 和大家的距離。

從這個角度來說整個行業都在往這個方向努力,比如Argent,Tokensets 都有和我們類似的地方,不再是協議上架個Dapp,而是一個非常容易使用的服務。為了用戶使用而設計,這個方向上的類似。但是切入點各不相同。

何偉:因為時間關係,我就簡單介紹下規則,正式的募集,是今天下午14點開始,為期3個小時,17點結束。然後今天晚上19點開盤。所以比較遺憾的,如果大家現在要再參與我們的QNUT的募集,可能來不及了。但是QNUT採取的釋放方式,在某種程度上是為了保證二級市場用戶的收益。

QNUT在我們這裡,首先我們不允許項目團隊有任何的籌碼流入二級市場,也不允許投資機構有任何籌碼流入二級市場,所有的籌碼,我們要求是一致的價格,一樣的規則,給到所有人一個公平的交易環境。

其次,QNUT初期釋放10%。後續的釋放,每次釋放數量為前一天持倉的25%。假設全部賣出,則釋放數量為總量的0.5%。大致估算,如果不做任何買入賣出的操作,11天就可以釋放完。如果全部賣出,再需要180天才能釋放完。這個模型其實在某稱程度上,借鑑了LBK的方式。持有越多,釋放越多。

同時二級市場的買入,會加速用戶的釋放。我們通過這種方式,保證的前期籌碼的稀缺性。同時,這個也不再是一個跑的快的遊戲,大家持有的token存在的意義,用來加速自身的釋放。就像我一開始說的,站在一個平臺的立場,財富效應可能是對用戶來說最重要的事。所以我們通過規則,來控制短期的流通。通過QNUT的流通性通縮及發展,來賦予長期價值。

王瑜琨:我們今天的主題是韭菜的自我修養—如何活著,請問老闆,2020年該用什麼姿態來活的更好呢?

何偉:針對所有的用戶,我特別真誠的想說一句,LBank即將推出自己的合約產品,但是,我個人建議所有的散戶,不要去碰任何高槓杆的合約。其次,就目前整個行業的體量,太過龐大的項目很難生存,所以小而美的項目,是今年最大的趨勢。所以對所有的韭菜,最好的姿態是躺著,拿好身上不多的比特幣,參與靠譜平臺的靠譜項目,其他的,都不要碰。

Daniel:讓我貼上一段剛剛原創的內容,如果把韭菜定義為從交易起步的新手的話,在我看來三種未來:一是,剛剛說的失去最後的流動性,枯了...二是,在交易中不斷交學費升級打怪,變成零合遊戲的高手,贏了...三是,逐步增加價值投資的比重,降低交易的比重,trader 屬性降低,holder 屬性提升,慢慢變了...總結:“枯了”、“贏了”、“變了”,三選一。

BTW,trader 和holder 還有一個差異,就是trading 作為零和遊戲,贏家通常是少數具備獨立判斷力的人,而且比例越少贏的越多,跟“吃雞“有點像;所以韭菜怎麼活著,並且進化呢?就是“吃雞“的時候知道自己在“吃雞“,“我的世界“的時候知道自己在“我的世界“。搞反了就會很暈。就像最近碰到有人問“比特幣為什麼完全沒有避險功能?”我會先問“你是不是合約爆倉了?”最後,祝高手“吃雞”愉快,祝大家“我的世界”開心。

王瑜琨:上一週疫情在世界範圍內的蔓延和全球金融的連鎖反應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二位認為這兩方面對加密貨幣會有哪些影響呢?

Daniel:數字貨幣的價值就體現在和法幣資產的不相關性上。越不相關價值越大,我這裡說的原生數字資產,目前主要是比特幣。法幣的流動性,前面說了,“目前”會非常不穩定。加上合約的作用,如果法幣流動性高,就會影響比特幣的法幣定價,兩者相關性就會高。“目前”是經濟週期低谷期。流動性高是局部 / 短期的,流動性走低是全局 / 長期的。局部 / 短期的波動影響trading,大家需要做出自己的獨立判斷。總體來說,在目前的大環境下,數字貨幣的獨立性會變得顯著。

另外一點,就是之前也有提到的。“比特幣做到了資產層的提效和創新的話,流動性層和市場層的提效和創新剛剛開始,因此對經濟週期的優化作用沒有達到圈內人士的預期。”所以,會有很多的創新會從現在開始,提升流動性層和市場層的效率。其實數字資產市場越獨立,對傳統金融的價值越大。最終傳統金融提供規模和實用性,區塊鏈解決效率和創新問題,一起融合走向開放金融。希望開放金融對經濟週期的優化作用可以在10年之後顯現。最後貼一張圖。

王瑜琨:@何偉 老闆對這個問題有啥想分享的嗎?

何偉:其實剛才@Daniel 分析的已經很全面了,我就給大家提個醒,比特幣最早誕生於2009年,創世區塊上有一句話: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翻譯一下:2009年1月3日,財政大臣正處於實施第二輪銀行緊急援助的邊緣,比特幣的誕生,就是因為中本聰看到了傳統金融的弊端,看到了種種的侷限,看到了中心化結構帶來的必然結果。很巧合的,現在全球又開始救市了。似乎每幾年,我們就會迎來一次所謂的,全球金融危機。比特幣,正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才被創造出來的。而現在,這些問題越發的明顯。所以未來,比特幣的前景將無比廣闊。

王瑜琨:現在回看2009年創世區塊的話確實。最後一個問題,這幾天比特幣跟黃金是否具有可比性、比特幣是否有避險功能討論的很熱,二位怎麼看這個問題?

何偉:就我個人的觀點,我並不認可說比特幣是避險資產這種說法。黃金為什麼是避險資產,其實我們平時說的黃金的稀缺性、或者說需求,都是不主要的。黃金能作為避險資產,是戰爭打出來的。政治課本上有句話,槍桿子底下出政權。另外還有一句,戰爭服務於經濟,經濟服務於政治。黃金是在二戰以後,美國的霸主地位確認以後,在佈雷頓森林體系下,將美元和黃金掛鉤,作為基礎的金匯兌本位制。用簡單的話語描述就是,美國的拳頭最大,所以用美金和黃金掛鉤,全世界都承認它為流通貨幣。

所以我們一直在說,比特幣的整體數量有限,說稀缺性。說可信,說流通。其實這些,都不是避險的最主要原因。沒有經過戰爭,別人為什麼要認可?但是,比特幣其實最大的價值也在於此。黃金的價值,是在佈雷頓森林體系下建立的,可是我們都知道,佈雷頓森林體系已經在1973年就已經崩潰了。當然,黃金的價值因為各個國家的認可,因為各種歷史因素,保留了下來。但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是部分地區部分國家的政府不再被信任,我們看到的是現存的金融體系的崩塌。而在這段時間,黃金的價值並沒有如預期中起到了避險的效果,也是在跟著下滑。

黃金的侷限性,在於他是被“約定”的。他沒有辦法跳出國家的概念,沒有辦法跳出當前體制的概念。如果有一天,美國說,他們不再認可黃金的價格,或者,二級市場有大經濟體大量拋售黃金。在這種情況下,這種“約定”被打破,黃金不再能再各個國家之間流通,其資產屬性不復存在,只剩下裝飾的屬性,黃金的價值在哪裡?這個是從概念上,是黃金的頂層設計的問題。它的推動,一開始就是自上而下的。所以一旦最上面的個體出現問題,會導致整個體系的崩塌。

但是比特幣不一樣。早期的比特幣,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認可。到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認可比特幣作為支付手段。它的架構,是自下而上來推動的。所以無論缺失了任何一塊,其龐大的基數還在,一樣可以穩定運行下去。時間關係,這裡不再做過多的展開。總結一下,比特幣不用和黃金比,黃金的避險屬性,是槍桿子打出來的自上而下的體制。而比特幣,其價值是自下而上的推動行程,穩定性遠超前者,生命力更是無法比擬。

Daniel:我對我自己之前說的進行一下補充。避險資產,在交易主體上下文裡容易引起誤解的,容易和對沖策略搞混。我理解大家的需求是一個穩定的對沖策論,然而對沖策略本身就不應該是穩定的。

王瑜琨:二位嘉賓都太6了,今天內容很乾,謝謝@何偉 @Daniel帶來的精彩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