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籽料中皮色對於籽料價值分配比例是多少?

西安籽八哥


籽料貴就是因為皮,別說什麼籽料質地好,去了皮專家都不能分辨是否是籽料!無論皮多好最後還是要看質地如何,好玉質再配上好皮價格翻幾倍!如果再有好工那就天價了!










天很大地很廣


子料的皮與肉的關係,這個問題我將從三個方面來回答:傳統審美,現代審美,皮肉關係。

首先說傳統審美

玉石的雕刻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俏色巧雕也並非今天的新詞。這一琢磨玉石的方法古已有之。但是從審美的角度來說,俏色巧雕固然精美,但和田玉要展現出的就是溫雅細糯的不爭態度。俏色巧雕無疑是違背這一態度的。簡單從古代的一些文字記載中就證明此處。古代用玉,從最初的禮天祭祀到等級劃分。對玉石的顏色,質地等都有嚴格的要求。古代的用玉等級及其森嚴。

博物館拍攝

中國古代的“六瑞”中就嚴格的規定了用玉者的等級,從中可以很容易看出什麼樣的玉石符合傳統的。

六瑞中有記載:

王持鎮圭,天子用全,這裡的全就是指純色的玉石

公持桓圭,上公用龍,雕刻的題材是龍;四玉一石,就是說可以用百分之八十的玉,剩下百分之20的石僵。

侯持信圭,侯用瓚,四玉一石和上面一樣百分之八十的玉石其他為雜色。

伯持躬圭,伯用將,三玉二石,講的是隻能用百分之60的玉。

子持谷璧,三玉二石

男持蒲璧,三玉二石

從這裡基本可以看出,古代中玉石的含量等的等級要求。這也代表著和田玉的審美要求。純而雅。此外還有大小,紋樣等等要求。那為什麼俏色巧雕古已有之,並且沿用至今呢?

從漢代張騫出使西域以後,和田玉真正意義上成為了全國最為流行的玉石。那時候的開採完全人工撈玉。河床也並非今天的玉龍喀什河,人工撈玉產量極低十分不易。加上路途遙遠運輸不便。一顆好的玉料得來十分不易。不得不倍加珍惜。要知道古代採玉,素有“千人去,百人返。百人去,十人返”的悲慘一說。這樣的情況下怎麼敢浪費玉料。因此有很多流傳下來的老件是有皮色存在的。這很正常。

當然,在漢代以前的用玉,有很多說法。筆者比較認可的是當時類似和田玉料的這種玉材取自祁連山脈一代。因此和漢後的玉石有很大區別。

現代審美

隨著經濟水品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情趣也逐漸提高了。很多人喜歡玉石,尤其愛被稱為稱為“國玉”的和田玉。和田玉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瘋狂的開採,子料的年產量從古代的不可統計,到機械開採的年產十幾噸,到幾十噸,上百噸。即使如此尚且不能滿足全國的玉石消費。在早些年,90-10年這段時間內,和田玉雖然被大量開採,由於得玉不易和價格快速增長,玉雕師們在和田玉雕刻時多采用“俏色巧雕”的方法,節省玉料

另外,在玉石雕刻中,尤其是和田玉雕刻中。講究“物美,工不飾之”這一態度,要儘量的保證玉石的自有的天然優美形制。因此在雕刻創作的時候儘量的採用“獨子”雕刻。巧用皮色,製成了很多精美的和田玉作品。但本來是對玉石稀有性的珍惜,怎麼就變了味呢?

一個原因,價格的高漲,一子難求。而玉石的皮色是一大標誌。“有皮則子”而沒有很好的辨別能力

。導致了市場的這種傾向。

我們都聽過一個說法“十子九裂”,但是誰聽過“十子九皮”呢?但是看看現在的市場大面積皮色,這都是不正常的。由於鑑定能力的不到位,倒逼了玉石的“俏色巧雕”只留下做的比較真的部分,也是現在的趨勢。老的“相玉人”都有體驗,很多的子料都有皮色沒錯,但是皮色種類繁多,並且不會像如今市場一樣,皮色千篇一律,且幾乎都有皮色。

皮肉關係

對於收藏者來說,子料不僅是品質的標誌。也是文化的延續。子料相較於山料來說,更加符合傳統的玉石觀念。經過山石崩落,千磨萬擊,泥沙沖刷,河床沖洗,然後鐵等相關元素的致色附著。表達這我們傳統觀念裡面對堅韌的追求。但玉石的皮和肉,就像我們的肉體和靈魂的關係。

當我們用外表評價一個人的時候,往往會顯得比較膚淺。而肉質就想當於內在。真誠的內在修養,加上好的包裝自然讓人欣賞。但是,光鮮外表下的“衣冠禽獸”往往被人詬病。這就是皮和肉的簡單關係。

皮,在傳統的審美中被稱為雜質。如有等級要求或者玉料大小允許,會盡量去除,留下純而雅的美。當然不會什麼料都去除,如果像:沁色,大面積很美的皮色也會全力保留。因為玉料來之不易,且能被裝飾的皮色為美,色雜為醜。在玉石上,雜亂的皮色,從古至今都是不被認可的。

當然,皮色做為子料標誌這一點不容質疑,在後面的鑑定相關文章會有提及。


九月出走的貓


最近幾年玩和田籽料的,對皮色都很看重,包括黃皮,黑皮,紅皮,秋梨皮等等,個人感覺除了黑皮外,其它幾種顏色越多越貴,成色好的比白籽料貴很多倍!







臥龍軒收藏館


關於和田籽料皮色古代人和近代人審美觀和價值觀是不同的,古代和田籽料供應充足,不用上山開採,所以沒有山料籽料一說,古人以純淨為美古代人所做玉器一般都不留皮。近代因和田玉需求量大,籽料以供應不足,人們就上山開採因此有了山料而且和籽料價格差距很大,為了證明籽料身份爾留皮,據觀察皮色佔籽料價值百分之八十以上。


秋水長天3078


皮色、肉質、潤度、顏色、形狀、大小、有無裂痕、裂痕的大小、深淺、對雕刻影響情況都是影響籽料價值的因素,所以單論皮色,沒有辦法判斷對籽料的影響。


妙和3


玉質的好壞才是根本,皮色對籽料價值的影響只有在同等玉質的情況下才有效。另外,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如果只是塊材料而沒有雕琢,玉器所蘊含的文化,藝術信息就無從體現,欣賞把玩的價值含量是縮水的。反之,如果是把一塊很好的帶皮籽料通過巧妙設計雕琢,既有文化藝術含量,又有觀賞中錦上添花的感覺,那自然就是極好的玉器作品了。




琳隆雅齋


同樣的皮色在不同肉質上體現的價值是不一樣的!


永煜珠寶168


好的皮色讓籽料更加出彩。那麼籽料皮色對籽料影響到底有多大呢?

現在的籽料市場是一個籽料玩皮的時代,一個皮色往往決定著籽料的價值。 那麼皮色與價值到底有怎樣的對應關係呢? 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皮色的大小=人民幣的多少嗎?

.....

首先來看皮色的大小,如今皮色的大小與人民幣的多少息息相關。

籽料有皮色和沒皮色,皮色有多少,價值就會相差很多。

比如光白籽,光白籽的價值也很高,但在同等玉質的情況下,光白籽就顯得低了一些。

再比如有些皮色只是一小塊:

▲同樣是灑紅皮,上面的皮色要比下面這塊少的多,那麼它的皮色價值相對就沒有下面這個皮色的價值高。

其次,皮色聚不聚也對價值的影響很大,有些皮色很多,但很鬆散,那麼它就不如一塊聚皮的價值來的更高。

皮色的深淺=人民幣的厚度

.....

說到皮色,其實皮色的深度是很有講究的,有的皮色很淺,有的皮色很深,而皮色的深淺很多時候決定著人民幣的厚度。

皮色由深到淺大概可以分為這些:

薄皮→油皮→沁皮→半沁→全沁。

這是薄皮:

多見於灑皮類,比如灑金皮、灑紅皮這些,此外像油庫皮也是這種。

▲很薄的一層,切開後你幾乎看不到它的厚度。

油皮相對較厚一些:

▲這是一個很標準的紅油皮。 油皮相對薄皮來說看起來相對較厚一些。 油性好,顏色一般也更濃一些。

如果皮色再厚一些,那麼就接近沁皮了,比如這樣:

▲這個也可以叫皮色料,但更嚴格來說它有沁皮的感覺,皮色相對比較厚。

再厚一些就是半沁皮了:

皮色可能沁到玉質的三分之一以上,皮色很厚,這就是我們說的沁料了。

而如果玉質裡全部是沁色,那就是全沁:

切開後它可能依然是黃色。

為什麼說皮色的厚度往往決定著人民幣的厚度呢? 因為皮色越厚,它的風險相對就會越大。 比如薄皮的料子一般皮色下不會有髒,皮色很乾淨。

但如果再厚一些,那麼切開後很可能皮色會壓髒,對雕刻來說有一定的影響。

而對沁料來說,它的風險就會更大,所以一般不切。 當然厚到一定程度就不一樣了,比如全沁的籽料,價格其實很高。

總的來說,皮色相對薄一些的價值就會更明確一些,皮色越厚裡面的風險就會越大。

皮色的顏色=人們幣的首位數

.....

皮色有很多種,而不同的皮色,價值的皮色,價值相差巨大。

比如一個秋梨皮的籽料價值可能是中五,那麼一個紅皮就得是大五了。 即5萬和9萬的差別。

按照皮色的歡迎程度,大概可以是這樣的等級: 紅皮最貴,灑金皮、黑皮皮其次,再然後就是秋梨皮這些,一些髒皮最後。

而且同為皮色有時候也相差巨大。

▲同樣是紅皮,兩種的價值就不相同。

▲同樣是黑皮,差距一眼就能看出來。

▲同樣是灑金皮,有的灑金皮看起來更舒服,有的灑金皮相對就散亂一些。

所以皮色的顏色對人民幣的影響很大,一個紅皮白肉的價值大家也都有所瞭解,動不動克價過萬,但其它皮色卻相對少了很多。

皮色的好壞=人們幣的位數

.....

皮色的價值除了上面幾種其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那就是皮色也有好與差。

關於皮色的好壞,有很多的指標。

比如皮色的油性。 有些皮色比較幹,有些皮色很油,那麼價格就會差很多。

有些皮色很聚,有些皮色很散,也會有不小的差距。

有些皮色是活皮,有些皮色是死皮,價值也會有很大不同。

其次皮色最大的差距是它長在哪裡,是長在肉上的活皮,還是沁皮,又或者是長在僵上的僵皮, 三者差距巨大。

這就是皮色的差距,現在帶皮的籽料都感覺不便宜,但其實並不是所有的皮色料都那麼貴,也不是所有的皮色都是好的,在為皮色買單之前,還是要看清它的價值!

對於籽料來說,決定最後價值的還是看玉質,玉質是基礎,皮色是附加值。

就像玉質是毛坯房,是買房最貴的部分,皮色是後來裝修的價值!而瑕疵就是地段的問題了。


和田玉白玉碧玉中高檔


籽料不戴皮 神仙也難斷

似乎是這麼說的 可見皮的重要



A記得回關我


千年紅,萬年黑,籽料有皮,價格就衝匆匆的長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