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全球疫情嚴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能舉例說明嗎?

zp微一


3月27日,全球新冠感染人數突破50萬大關,美國新冠確診病例數突破8.5萬例,躍居全球首位。提供全球每日疫情數據的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JHU)的網站每日的瀏覽次數超過10億次!

不過專家表示,由於各國的確診標準不同,檢測和流調能力差距懸殊,針對疫情采取隔離措施的執行效果也不盡相同,這些本質的區別導致了各國確診病例數據沒有可比性,過度解讀數據容易產生誤導,甚至是非常危險的。

各國確診標準差距懸殊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當地時間3月26日的白宮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美國確診病例的急劇上升與檢測能力的大幅提升密切相關。也就是說當新冠檢測被大範圍鋪開時,確診人數和死亡病例也必定會相應增長。

根據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數據分析,美國新冠死亡人數未來4個月內可能達到8.1萬人,疫情預計到6月才能消退。

另據路透社針對4000多個美國人樣本的調查顯示,確診新冠感染人數的比例高達2.3%,這一數字比幾周前幾乎翻番。

目前美國的日檢測能力已經從3月初的1萬人增長到4萬人左右;德國和意大利的日檢測能力也都超過2萬人。不過在一些國家檢測能力仍然非常有限,比如法國的日檢測能力僅4000人,英國的檢測能力也落後於歐洲其他國家。

各國檢測能力的不同造成了確診病例無法反應真實的感染水平。比如截至3月26日,英國的確診病例仍然不足1萬人;而過去兩週大範圍展開檢測的德國確診人數已經超過了4萬人;美國因檢測能力的提升,近兩日的確診病例數以每天超過1萬人的速度激增。

專家表示,目前並沒有全球統一的衡量標準讓人們對各國的疫情做出客觀的比較。受制於醫療條件和資源的影響,沒有任何兩個國家的疫情數據具有可比性。

英國劍橋大學生物統計學教授希拉·伯爾德(Sheila Bird)認為,即便在每個國家內部,檢測能力和規則也非常不同,在全球範圍的差異更加顯著。比如在德國,每一個有感冒症狀的人都能得到檢測,而在英國,只有那些症狀非常嚴重的病人才能得到檢測,輕症病人被要求居家觀察。

英國華威大學副教授邁克·蒂爾德斯利(Mike Tildesley)表示,如果僅僅依賴於確診人數來判斷各國的疫情嚴重程度,是非常不合適,甚至是很危險的。

蒂爾德斯利教授專注於設計新冠疫情發展的數學模型。他警告稱,一些國家檢測能力的不足,容易給公眾造成誤解,認為自己被感染的風險很低,從而不遵循嚴格的隔離措施。他表示:“公眾需要知道,即便自己所在的國家病例數量仍然不多,但這並不意味著感染風險低,每個人仍然應該保持自律。”

疫情發展趨勢一致

儘管每個國家的國情不同導致了病例統計標準的不同,但是各國的疫情發展趨勢圖最終的形態是一致的,都會經歷爬升期到達頂峰,然後下降。

比如,如果意大利每天都按照一樣的檢測比例,那麼當新增確診人數減少時,那麼就意味著峰值曲線開始趨緩、拉平。這也是一個好的跡象——儘管意大利的死亡病例每天仍然很高,但新增確診人數已經連續4天出現下降。

而英國目前仍然處於病例爬升的階段,也就是說隨著英國檢測能力的提升,確診病例數也會急劇上升,但這並不意味著病毒的傳播速度一下子加快了,而是前期積累的病例得到確診。

科學家呼籲疫情期間披露準確信息的重要性。比如當隔離措施進一步趨嚴,那麼就的預測模型就要做出調整,因為體現病毒傳播能力的關鍵指標R0數值會相應下調。

在一篇週三發表於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上的文章已經顯示,保持社交距離的措施正在產生效果。捷克衛生部的數據表明,在採取保持社交距離的措施後,R0值已經從最初的2.64下降至3月12日的1.84。

與此同時,對於康復病人確切數據的掌握能給出疫情發展更為全面的圖景。這些數據已經能從中國、韓國等國家獲得,通過大範圍的抗體血清檢測,有助於揭示哪些人群已經獲得了免疫。

“以片面的數據來影響疫情決策是不可取的,只有在綜合多維度的數據後,才能做出相對客觀的決策。”瑞士日內瓦大學全球公共衛生研究院主任安託萬·弗拉霍爾特(Antoine Flahault)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弗拉霍爾特教授同時強調,對於疫情的預測數據應該格外謹慎。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我們只會對未來8天的數據做出預估,對於一週之後的情況我們會提供場景參考,而避免做出預測。”根據日內瓦大學的預測模型,歐洲各國的疫情未來一週內將難以到達峰值,嚴格的隔離措施仍需繼續實施。

專家強調,與其把各國病例數據進行比較,還不如學習一些率先達到疫情峰值國家的經驗。“比如英國模型預測疫情在最好的情況之下,死亡人數會達到2萬人。這個數字看起來似乎很難想象,直到你看到意大利疫情的失控。”英國華威大學行為科學教授尼克·查特表示,“這也暗示瞭如果一個國家採取的應對行動比意大利更加糟糕,那麼損失一定會更慘重。”

相反,德國在疫情暴發早期對病例進行及時檢測,讓確診患者及時得到醫治,更有利於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這也解釋了為何德國能夠很好地控制死亡率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