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救助=保障,西漢為何如此重視社會保障?如"傳家寶"一般傳承

社會,即是人與環境形成的綜合體系。人的生活,政治,經濟都屬於社會活動的範疇。自遠古開始,人類就形成了社會,組合成了複雜的社會關係。而組成社會關係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維持生存的需要。

以,年老,殘疾,疾病等人群為例,其無法通過勞動維持生存的 需要,因此就需要家人,社會保障等社會關係維持其生存的需要。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是中國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這段時期的思想,制度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後世社會制度的形成與改變。

福利+救助=保障,西漢為何如此重視社會保障?如

西漢是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發展的重要時期,以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為例,三代帝王都輕徭薄賦,重視吏治,大力發展社會保障體系,這也是其統治下西漢繁榮強盛的原因。

社會保障制度的源起

社會保障主要指的是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兩大方面。其起源於原始社會人類的惻隱之心以及民俗宗教信仰,中國古代社會的救助思想是濟貧思想,以春秋戰國百家思想為例,道家採取“德治”儒家採取“仁政”“民本”“大同”思想,墨家採取“兼愛”“非攻”,此最大三家思想都以民為本。

而非戰爭殺戮。而這就是最早雛形的社會救助思想,人民是一個國家的根本,保障人民的生存活動,就是一個國家最大的目的。

古代社會自然災害頻發

古代社會自然災害頻發,如地震,旱災,水災,雹災, 疾病,蝗災等等,自然災害往往受災範圍大,災害情況嚴重,且並沒有有效的自然災害防護措施,所以古代社會中,自然災害救助佔據了社會救助的一大比例。以漢宣帝統治時期為例,其統治25年內,西漢一共發生了10次自然災害。

多是地震,旱災,蝗災等,但在漢宣帝的有效救助措施下,並未造成重大的危害。如,本始三年,西漢發生了“東西數千裡”的旱災,災害範圍收納全國,百姓莊稼顆粒無收,人人飢餓睏乏。

福利+救助=保障,西漢為何如此重視社會保障?如

漢宣帝當即下令,全國“郡國傷旱甚者,民毋出租賦”,受災害嚴重的地區,不需要繳納今年的賦稅,不需要服勞役,直到災害結束第二年止。

西漢為何如此重視社會保障體系?

在古代封建社會,社會經濟形態發展並不完全,底層人民總是處於統治階級的剝削之下,因此貧困是困擾古代社會百姓的最大問題。

貧困對於國家的破壞力是最大的,一個國家能夠承受的貧困是有限度的,其倘若並沒有從經濟低靡的形式中走出來,國家弱小,百姓生活困苦。

那麼這個國家就已經走向了滅亡的邊緣了,古代封建歷史中,有許多的朝代,國家都是百姓無法忍受統治者的剝削,生活的困苦從而爆發起義,導致朝代,國家的滅亡。

以秦朝為例,秦朝作為古代社會的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其

設立郡縣三公九卿制度統一度量衡,對中國歷史產生深遠的影響。但自秦二世開始,秦朝加重了對百姓,農民的剝削,以“稅民深者為明吏”,以“殺人眾者為忠臣”用人昏庸,大興土木,徭役,秦朝百姓生活困苦。

陳勝吳廣起義更是點燃了秦朝百姓的反抗之心,而這也是秦朝滅亡的原因。就如《正唐書》所言:“以同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看鏡子可以知道穿著佩戴是否得體,整齊。而從別人口中可以知道自己的優缺點,反省自身。

福利+救助=保障,西漢為何如此重視社會保障?如

從歷史經驗可以看出一個朝代是否能夠興盛。眾多前朝的經驗都是不斷為下一個朝代積累的底蘊,自秦以後的朝代,大多統治長久,各領風騷數百年。

到了漢朝,漢朝統治者就吸取了秦朝的教訓,重視百姓生活,保障百姓生活體系。西漢建立之初,漢高祖劉邦就言:“今天下已定,令各歸其縣者也,復故爵田土宅,民以飢餓自賣為人奴婢者者也,皆免為庶人。

戰亂一統之後,劉邦立即整頓恢復人民生活,免除了戰爭中為生活所迫的奴婢的奴婢身份。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武帝也同樣關心百姓生活,重視民間生活水平。

漢武帝統治時期,實施了多種社會救助措施,如“以三輔太常郡國公田及苑可省者者也,振業貧民,江海陂湖圓池屬少府者者也,以假貧民,勿租賦,六月,省苑馬以振睏乏者也”一系列的措施振興了漢朝的經濟,大大提高了百姓生活水平,百姓安居樂業。

西漢朝廷一直輕徭薄賦?強大政策慣性?

西漢自漢昭帝開始,就一直實行“輕徭薄賦”的政策,這是西漢社會的最大福利之一,而漢宣帝同樣奉行輕徭薄賦的政策。但漢武帝后期的戰爭以及驕奢淫逸的生活導致了大量的流民產生,而漢宣帝則實施了大量的福利措施用以安置流民,恢復西漢的經濟,使得西漢再一次“中興”

福利+救助=保障,西漢為何如此重視社會保障?如

自漢高祖劉邦開始,西漢就一直實行輕徭薄賦的政策,以漢昭帝,漢宣帝為主,此時期,國家賦稅小,多免稅年,以此百姓負擔小,壓力輕。始元二年,漢昭帝詔曰:“往年災害多,今年蠶、麥傷,所振貸種、食勿收責,毋令民出令年田租。

始元一年,西漢自然災害頻發,百姓收成少,到始元二年,又是蠶災,蝗災,百姓收成同樣不多,因此漢昭帝下令免除百姓去年的糧食貸,以及免除今年的田土地租。

漢宣帝登基之後,同樣實行輕徭薄賦的政策。如本始三年,郡國四十九地震,或山崩水出。漢宣帝下詔:“律令有可蠲除以安百姓者也,條奏。被地震壞敗甚者者也,勿收租賦。”地震影響重大,漢宣帝下令剔除一些給百姓造成困難和不便的律令,且受地震影響嚴重的地區,免受當年的田土地租。

以此綜合分析,西漢歷代統治者對於百姓生活的重視,其實可以看作為一種政治方針,政策上的慣性,以漢高祖劉邦開創的漢代政治體系藉此沿襲,歷代帝王傳承,形成強大的政治慣性。

加以朝廷官員執政風氣以及民間社會風氣的促成,鞏固了西漢政策方針的方向慣性,歷代帝王在接受王權教育的同時,即沿襲了統治思想與政治體系。

且西漢也是中國古代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正式形成時期,雖然建立於秦朝,但真正形成時期卻在西漢,西漢繼承了秦朝的政治體制,可以說這即是西漢政治慣性的開端。

福利+救助=保障,西漢為何如此重視社會保障?如

以察舉製為例,察舉制其實即代表著西漢政治強大政治慣性的一個縮影。西漢自漢高祖劉邦開始,開始有察舉制雛形,要求郡國推薦具有治國才能的賢士大夫,開“察舉制”先河,但並沒有明確形成制度。

漢文帝正式確立察舉制度的建立,命名為察舉制,到漢武帝時期,大舉採用察舉制選拔官員,“察舉制”達到完備,各種規定相繼推出。其後,各種科目不斷充實,特別是有了統一的選才標準和考試辦法。而之後的漢昭帝,漢宣帝等帝王也都一直採用察舉制度選拔官員,可見其政策慣性強大。

為何說漢宣帝是西漢社會保障體系開創者?

以西漢“東西數千裡”的旱災為例,漢宣帝“令太官損膳省宰,樂府減人,使歸就農業”《通典·職官七》:“太官,官名。秦有太官令、丞,屬少府。兩漢因之。掌皇帝膳食及燕享之事。”太官即是少府的專屬官職,掌管皇室膳食,人員眾多,耗費巨大。

而樂府,《漢書·禮樂志》記載,漢武帝時期,朝廷專門設有采集各地歌謠和整理、制訂樂譜的機構,稱為“樂府”,人員眾多,八百之數。而漢宣帝命令太官,樂府減少人數,則是為了減少朝廷開支,耗費,以便拿出更多的錢財救助旱災。為何漢宣帝對於百姓救助如此上心?

一,漢朝輕徭薄賦,以民為本的傳統政策。西漢自漢高祖劉邦建立之初,就實行輕徭薄賦,以民為本的政策,漢高祖,漢武帝,漢昭帝,歷代傳承,朝廷政策,方針慣性較大,逐漸形成一種政治體系。

福利+救助=保障,西漢為何如此重視社會保障?如

二,漢宣帝出身平民,深知百姓生活疾苦。漢宣帝出身皇室,但其卻並未長於深宮之中,其作為漢武帝的曾孫,因受到漢武帝“聽巫信蠱”影響,被流放民間,且多次遭遇刺殺。之後,幸運登上皇位。其在民間生活多年,瞭解平民之事,也深知百姓疾苦,因此其在登基皇位之後,極為重視,關心百姓生活。

總結

西漢社會救助主要從貧困救助,災害救助兩個方面來救助,對於生活貧窮的農民,朝廷給予糧食貸,幫助其恢復生產,經濟。

而對於受自然災害影響下的飢餓百姓,皇帝,統治者則實行大量措施,耗費大量錢財賑災,並幫助農民恢復經濟。而西漢社會最大的社會福利則是輕徭薄賦政策,歷代帝王都減輕徭役,降低百姓負擔,重視其生活水平。

參考文獻:

《漢書》

《資治通鑑》

《論漢宣帝中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