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遠征:唐太宗如何輕鬆攻滅高昌國?

攻滅高昌之戰,是大唐經略西域的第一戰。

此戰中,唐太宗君臣精心謀劃,以出人意料的方式迅速取勝,以令人信服的方式安定人心,展現出驚人的軍事、政治、外交才能。

地位重要的高昌

隋朝《西域圖記》記載:從中國敦煌到西海(地中海),主要有三條通道。

萬里遠征:唐太宗如何輕鬆攻滅高昌國?

由於天山、塔里木盆地的限制,當時從敦煌往西,主要有三條通道。

其中,高昌、焉耆、龜茲三國,正控扼其中最為緊要的天山南麓。

控制天山南麓,不僅可以獲得東西方貿易的主動權,還可以將大唐國防線推至天山,保障河西地區的安全,更可以憑此以高屋建瓴之勢與西突厥競爭。

因此,大唐要想向西發展,必須收復這片大漢故土!

而控制高昌,正是大唐實現這個宏大計劃的第一步。

高昌,進出塔里木盆地的門戶,也是絲綢之路的交通樞紐。

同時,此土壤肥沃、盛產谷麥,是理想的屯軍之地。當年漢朝經略西域,就以此為駐屯重地。

可以說,欲經略西域,必先控制高昌。

大唐的難題

以實力論,高昌國力與大唐不可同日而語,甚至與大唐已攻滅的東突厥、吐谷渾也相去甚遠,但大唐要成功控制高昌,絕非易事。

1、太遠。

高昌距離長安7000餘里,其中,必須經過“沙漠二千里,地無水草,寒風如刀,熱風如燒”的大漠。

萬里遠征:唐太宗如何輕鬆攻滅高昌國?

自長安到高昌,路途遙遠,且要經過茫茫大漠。

2、敵內有堅城,外有強援。

高昌故城,自西漢起,經歷代屯軍及少數民族政權修繕,已十分堅固。

高昌常年臣服於西突厥,與西突厥有軍事同盟關係。

3、打下來,也難以保住。

即便打下高昌。唐軍大部隊是必然要回師的。

由於該地離西突厥近離大唐內地遠,唐大軍離開後,一定會遭到西突厥的反擊。

高昌國內,既有親唐的勢力也有親西突厥的勢力。

由於當時西突厥與高昌關係更為緊密,親西突厥的勢力佔有明顯優勢。

因此,大唐要想在高昌站穩腳跟,絕不僅僅是打擊高昌王的政權,還要充分團結當地民眾,徹底打擊其國內親西突厥的勢力!

距離遠、敵有堅城外援、打下來鞏固難度大,怎麼打?

伐交:順水推舟、孤立高昌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下攻城。——《孫子兵法.謀攻篇》

要做天可汗,就要治好各種疑難雜症。

唐太宗先從伐交開始入手。

高昌與焉耆等國既是共同體,也是競爭者。

萬里遠征:唐太宗如何輕鬆攻滅高昌國?

高昌與周邊地區的競爭關係,是他們關係破裂的隱患,唐太宗順手推舟,孤立高昌。

高昌與西突厥經常雍掠西域諸國給唐的朝貢。

這使高昌與焉耆、伊吾等地關係緊張。

唐太宗順勢而為,允諾焉耆恢復了隋末閉塞的通道,經此通道,西域諸國與大唐的商貿可以不經過高昌。

這擺明了是搶生意呀!高昌與焉耆翻臉,數次攻伐。

其實,焉耆國力弱,他本身起不到太大的牽制作用。可是,由於他是西面諸國前往高昌必經之地,因此,他與高昌鬧翻,使龜茲等西域大國(皆受西突厥影響)也難以支持高昌抗擊大唐了。

與此同時,原先臣服西突厥的伊吾,也因與高昌、西突厥的利益衝突,舉九城歸唐。

大唐改伊吾為伊州,設兵經略。

如此,在一番外交戰後,大唐討伐高昌的條件已大為改觀:高昌之西的焉耆與大唐結好,允諾出兵東西夾擊;高昌東面的伊州已成為大唐西征的重要基地。

在大唐擊滅東突厥,平定吐谷渾後,西征高昌、經略西域的條件已成熟。

可以打了!

精兵強將

唐太宗決心出兵征討高昌。

朝中大臣多加反對。

群臣諫以行萬里兵難得志,且天界絕域,雖得之不可守。——《新唐書.西域傳》

看來,朝臣都看出了其中難題:路途遠,很難打,打下來也守不住呀!

而高昌王文泰也不以為意。

文泰謂左右曰:曩吾入朝,見秦、隴北城邑蕭條,非有隋比。今伐我,兵多則糧軵不逮;若下三萬,我能制之。度磧疲鈍,以逸待勞,臥收其弊耳。——《新唐書.西域傳》

萬里遠征:唐太宗如何輕鬆攻滅高昌國?

高昌王作戰企圖。

看來,不管是對手還是朝臣,都頗有“常識”。

“常識”,往往是高手出其不意的破局點!

兵多了糧草不夠,兵少了打不過對吧?

唐太宗大筆一揮,集結了15萬漢家將士,另加上原東突厥兵、契毖部數萬起兵!

當然,如果沒有突破常理的資本,想要違反常識,等於自殺!

唐太宗這麼做,有資本!

1、富有遠征經驗的將帥。

此戰,唐軍指揮官是侯君集、薛萬徹、契毖何力、牛進達等。

這些人,正是幾年前跟著李靖征討吐谷渾的主要將領。

在征討吐谷渾的戰爭中,侯君集曾經在”盛夏而霜,山多積雪“的無人地帶長驅直入2000餘里。薛萬徹等人也曾深入大漠,刺馬飲血,大破敵軍。

可以說,他們已經積累了豐富的在困難環境中行軍、作戰的能力!

萬里遠征:唐太宗如何輕鬆攻滅高昌國?

在征討吐谷渾之戰中,唐軍在艱苦條件下長途行軍的能力得到了證明。

2、熟悉地形的契毖部。

契毖何力所率的契毖部,對沿途地形非常熟悉!

契毖何力,曾率其部落從熱海(今吉爾吉斯斯坦伊塞克湖)遷徙到敦煌,萬里歸唐。

此次出征,對他來說,不過是“重走長征路”。

萬里遠征:唐太宗如何輕鬆攻滅高昌國?

契毖何力當年從伊塞克湖附近抵達敦煌投唐,其族人對沿途地形非常熟悉。

3、豐富大漠行軍經驗的原東突厥、契毖部將士

這些將士,他們對沙漠行軍有充分的認識。

當年,他們能拖家帶口,在沒有後勤補給的情況下穿越大漠。

有強大國力為後盾的大漠行軍,曾經是他們的奢望!

可以說,唐軍從上到下,豐富的艱苦條件下行軍的經驗,是李世民敢於違反“常識”的基礎!

有了這些基礎,只要李世民詳細規劃,那麼,7000裡的距離、2000裡的大漠並非不可征服!

縝密的進軍計劃

李世民根據沿途地理形勢,縝密規劃了進軍路線。

萬里遠征:唐太宗如何輕鬆攻滅高昌國?

唐太宗擬定的作戰企圖。

1、由契毖何力率突厥、契毖部將士自涼州出發,沿弱水抵居若澤,再經薛延陀地盤抵達蒲類海,準備直接進攻西突厥駐紮在可汗浮屠城的“援軍”。

他們所經之地,許多地方以前就是東突厥汗國的統治區域,這些將士應付起來基本上輕車熟路。

2、侯君集所統交河道,從長安到瓜州,沿莫賀延磧道抵達伊州。

此道長七百里,“上無飛鳥,下無走獸,且無水草”,非常難行。唐軍以曾在征討吐谷渾之戰中應付過類似局面的侯君集負責指揮,順利通過。

3、侯君集抵達伊州後,以姜行本為前軍,率擅長打造攻城器械的山東工匠抵達天山腳下,就地取材,打造攻城器械。

4、侯君集軍出磧口西進,與姜行本軍會合於赤亭守捉。契毖何力擊破西突厥軍後,沿車師古道從高昌以西進入,與侯君集會合,合擊高昌。

注:以上系列根據《姜行本記功碑》及《元和郡縣圖志》做出的整理。

如此,唐太宗的計劃可謂與高昌的企圖針鋒相對。

高昌王以為地方遠唐軍來不了大部隊,大唐直接派15萬大軍來!

高昌王以為依託堅城可以和唐軍耗下去,大唐就地取材造攻城器械來砸!

高昌王以為西突厥援軍可恃,大唐以東突厥餘眾、契毖部先把他幹掉!

部署完畢,大軍齊進!

攻心為上

成功的出其不意,往往會得到豐厚的回報。

聽聞唐軍抵達磧口時,文泰大吃一驚,居然撲街了,其子繼位。

唐軍抵達柳谷時,得知:當日正是高昌王文泰葬日,國人都聚集在此,建議立刻發兵襲擊。

侯君集答:不可!我們此次前來,是因高昌王無禮。現在趁人家葬禮襲擊,不是問罪之師!

如果只看這一節,我們簡直懷疑侯君集是宋襄公一類的人物!

萬里遠征:唐太宗如何輕鬆攻滅高昌國?

大唐要想有效治理高昌,就必須尊重當地文化習俗。

其實,侯君集這裡玩“仁義”,正是其帥才的體現。

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戰爭論》

從單純的軍事觀點看,立刻發起襲擊,捕捉高昌國人(應該是貴族),可以取得最大的勝利。

可是,一個卓越的統帥知道:軍事,是政治的延續。

大唐此次攻伐,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殲敵有生力量,他還要在此屯兵治理。

因此,大唐必須獲得當地百姓的支持和信任。

高昌文化,“俗信天神,兼信佛法”。他們對於葬禮極為重視。否則也不會在這個節骨眼上辦葬禮。

唐軍如果此時襲擊,雖能大勝,但不尊重當地習俗,會失去人心。

侯君集整理軍隊,以堂堂之師前進。

輕而易舉的攻城戰

只講道德贏不了戰爭,打仗,還要講實力。

侯君集抵達田地城,先禮後兵,勸城中投降。對方不答應。

侯君集搬出了攻城武器:削木架橋、衝車撞城、拋石車齊射,當天中午就破城而入,俘虜男女7000餘口。

看來,在大唐的攻城器械面前,以高昌所仰仗的城池,根本不經一擊!

與此同時,契毖何力軍的進展也頗為順利。

萬里遠征:唐太宗如何輕鬆攻滅高昌國?

唐軍的規模、路線均出人意料,西突厥軍不敢與戰。

以前西突厥軍就打不過東突厥。現在,他們聽說大唐的東突厥餘眾浩浩蕩蕩殺來,哪裡敢戰,直接西逃千餘里。

契毖何力經車師古道,與侯君集會師,圍定高昌王城。

徹底平定

高昌王城被圍,高昌王智盛知不能敵,企圖玩緩兵之計。

他甩鍋給了他父親:我父親得罪天子。你看,現在遭到天譴了吧。我剛剛即位,以後一定好好做人,請你放過我!

侯君集之前玩了一次“仁義”,這次可不能玩了。

老高昌王死了,但是高昌國內親西突厥的勢力不從根本上清除,大唐10幾萬大軍一回去,他們必然又翻天。

侯君集答:真心悔過的話,就應該把自己束手出來。

智盛不出。侯君集再次發起猛攻。

侯君集的攻城器械一起上:建造10丈高樓,俯視城內,指揮拋石車攻擊城內目標,城市內兵民都只有入室內躲避。

此時,智盛得知西突厥已敗逃,知大勢已去,被迫開城投降。

侯君集分兵略地,下二十二城,東西八百里,南北五百里。

後記:愛之如一

九月,大唐以高昌為西州,以可汗浮屠城為庭州,各置屬縣。

不久,又設置安西都護府在交河城,留兵守之。

萬里遠征:唐太宗如何輕鬆攻滅高昌國?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李世民非常清楚重心人心向背的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不僅設置行政區域進行管轄,更注重人心的歸屬。

他將高昌侵略焉耆的三城及人口悉數給了焉耆,以示大國信義。

對於功臣和戰俘的處理,更顯示出李世民對人心的把握。

唐太宗以投降的高昌王智盛為左武衛將軍、金城郡公,將所獲的高昌樂工安排在太常寺,增九部樂為十部。

此戰的高級指揮官侯君集、薛萬均,因為私取高昌寶藏、侮辱高昌女子而“不賞”。

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李世民

由此,大唐收復了這片漢朝故土,開始了經略西域的宏偉征程。

總論

此戰,從侯君集出伊州到高昌王投降,用時不過三個多月。

這一切,與侯君集、契毖何力等人的將略分不開,更得益於李世民驚人的外交、軍事、政治才能。

戰前,李世民通過與焉耆結盟、收復伊吾等措施,為遠征爭取到了良好的外交環境。

戰役謀劃中,李世民針對侯君集、契毖何力等將領的特長,針對唐軍、突厥兵的特點,做出了嚴謹的安排。

經過嚴密的安排,唐軍從軍隊規模、戰役路線上都做到了出其不意,粉碎了高昌、西突厥的戰役企圖。

最後,大唐堅持攻心為上的策略,嚴明軍紀,展現大唐大國風範,爭取高昌國民的支持,終於在高昌故地建立了鞏固的統治。

越是宏偉的目標,看起來越是如“萬里遠征”一般難以實現。

不管是對手,還是朋友,都認為難以實現。

此時,不妨冷靜下來,詳細分析問題的難點和破局方法,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和資源,制定可行的策略。

或許,許多如“萬里遠征”一般艱難的任務,也可以完成哦!

祝君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