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土識小|清明節的“問候”


風土識小|清明節的“問候”

豐子愷畫:清明小景

庚子年前,一波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襲來,舉國上下演繹了一場堅決打贏疫情防控、拯救生命的阻擊戰,聲勢悲壯,氣壯山河。幾個月過去了,我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境內本輪疫情流行高峰已經過去,然而,境外疫情正在加劇蔓延,我國又面臨境外疫情輸入風險大幅增加。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清明節來臨了。最近有一種說法一直在網上流傳——叫“今年清明不問候”,弄得很多人無所適從,我就納了悶了,怎麼叫“不問候”呢,問候一聲又如何?!這種蠱惑人心的說法陰氣很重,像是墳墓裡發出來的陰風,嚴重毒化著社會氛圍與大眾心理。

如果說,為了人群的不聚集,大家不要扎堆去墓園掃墓,今年清明不集中掃墓,那個能夠理解,疫情期間有利於公眾的身體健康,還說得過去,說“今年清明不問候”,就像端午節之前說的“不能說快樂”一樣,神神叨叨,陰陽怪氣,充滿邪氣。

先看看幾位大家怎麼說。著名文學家葉聖陶說:“供了香,斟了酒,接著就是拜跪。……幾個孩子有時跟著我拜;有時說不高興拜,也就讓他們去。焚化紙錠卻是他們歡喜做的事情,在一個搪瓷面盆裡慢慢地把紙錠加進去,看它給火焰吞食,一會兒變成白色的灰燼,彷彿有冬天撥弄炭火盆那種情味。孩子們所知道的過節,第一自然是吃飯時可有較好較多的菜;第二,這是家庭裡的特種遊戲,一年內總得表演幾回的。至於祖先會扶老攜幼地到來,分著左昭右穆坐定,吃喝一頓之後,又帶著錢鈔回去:這在孩子是沒法想像的。(葉聖陶《過節》)著名漫畫家豐子愷先生說:“清明例行掃墓。掃墓照理是悲哀的事。所以古人說:‘鴉啼雀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又說:‘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然而在我幼時,清明掃墓是一件無上的樂事。人們借佛遊春,我們是‘借墓遊春’。”(豐子愷《清明掃墓》)這就是說,在中國人的節日系統裡,清明節是比較獨特的。一個與傳統農時節律“二十四節氣”相吻合的節日,是很特殊的一個節日,既是一個追憶和祭奠先人的日子,是肅穆的,也是人們踏青遊玩、享受春天無窮樂趣的節日,是歡樂的,快樂的。逝者與生者,哀傷與歡樂,在清明節得到了充分的協調和安排。這樣的節日活著的人之間,為什麼就連問候一聲都不可以呢?這豈不是莫名其妙的胡說八道。

自古愛恨離別苦,人有悲歡離合。近些時日,就我自己而言,已經遇到好幾位親人、師友辭世,聞此噩耗,令我肝腸寸斷,遺體告別時,我禁不住放聲大哭。然而活著的人,生活還將繼續,我曾經撰文說過,清明節所蘊涵的文化意義,莫過於“追思先人,勿忘生者”,要釋放生者對於逝者的追念,當然不能僅僅理解成“上墳”,懷念與情感寄託可以有多種方式。清明,就是生命的交流儀式,有一回外國人在網上問:“中國人每年孜孜不倦地祭拜祖先,真的會得到祖先的庇佑嗎?”他們不懂,中國人的這種儀式,就是“記住”,記住了,他們就沒有真正離去,只是換了個地方,活在愛他們的人心裡。

所以不要輕信那種“不問候”的扯淡,今年我給各位友人的問候詞就是:朋友是人生路上的彼此相扶、相承、相伴、相佐。祝福是至愛親朋彼此的關心、關愛、關懷。我們彼此不在身邊,疫情期間不能來往,我還是送上美好的祝福,願你清明節快樂!

2020年4月3日清明節前夕 於滬上五角場凝風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