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接受教育?


01教育究竟能否改變命運


首先說大家相信“教育能改變命運”的地方。我在《文明之光》中裡講過一個勵志故事。


英國有一個從小沒有上過學的窮苦工人,他到十幾歲都不會寫自己的名字,但是他一直很渴望學習。每到下班的時候,別人都去喝酒,而他則利用下班時間去自費接受了英國的公立教育(給窮苦人的教育)。兩年後,他學會了寫自己的名字,21歲那年,他學會了寫信。後來,他和一個大自己很多歲的女僕結了婚,生了孩子。然而不幸的是,他的太太去世了,他只能自己把孩子養大。


因為他在礦上工作,經常發生礦難,他就研究發明出了安全燈。但是,當時英國一個叫戴維爵士的科學家,也發明了類似的東西,為了爭奪發明專利,他們打了很多年官司。由於戴維博士的名氣太大,結果也就不了了之了。


這樣看來,我們的這位主人公運氣真的很差。但是,他本人卻不在意這些得失,一直安心做自己的事,還和兒子一起上學唸書。他的名字叫史蒂芬森,在歷史上被稱為火車之父。我們今天火車的系統從鐵路到機頭等都是他發明的。


這是教育改變命運的一個很好的事例。我想大家小時候一定都聽過很多類似的故事,所以,我們選擇相信教育可以改變命運。


讓我們再回到現實中。有很多年輕人是出生在小地方,甚至是農村,家庭環境不是很好,父母辛辛苦苦供他們在大城市讀了一個二本學校。然後他們畢業後也未必能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也許勉強可以找到一份所謂的“白領”的工作,收入卻可能還沒有一個保姆多(在北京一個保姆月薪6000多)。


好像從這個角度講,教育也沒有改變命運。


一方面我們說教育改變命運,但又發現出現了“教育無用論”。有人說教育一定是出了問題。問題是出在學校社會家長,還是出在學生呢?這些原因可能都有,但更重要的可能是我們需要從另外一個角度和眼光來看待這個問題。


02中國教育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剛才在活動之前,常青藤爸爸來採訪我問到的一個問題。說現在教育資源不足是不是我們市場化做的不夠,市場化開放了,有競爭了,教師的工資高了,一定的教育問題就解決了。我說“不,你不要太相信市場化”。


教育資源不平衡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並不僅是中國的問題。從在今天的中國,三線城市裡一個像樣一點的中學,可能教育水平比30年前很多的北京高中都好,教師的水平高、實驗條件也好,但現在依然有中國最好的大學、最好的中學,你的孩子可能還未必進得去。


我記得我讀清華的時候,清華大概一年從全國招了2200人,大家基本上都是憑高考分數進去的。有一些個別的,比如計算機比賽拿第一名的人也可能進入清華,但這樣的學生一共不超過二三十人。我前段時間看了下清華的招生數據,現在有3400多人、不到3500人。


每年基本上都是這個數量,(和我那個年代比)看著好像多了一點,但還有一個統計數字,只有55%是參加高考進清華的;剩下45%有各種各樣的:比如有奧運冠軍、比如奶茶妹妹,因為健美操加了很多分。還有一些是自主招生,還有一些因為得了奧數金牌,等等。而真正考試進來的佔55%,大家可以算一下,55%乘以3500人,還沒有我當年高考的時候進入清華的多。


也就是說,雖然我們整個的教育水平不斷地上升,但教育資源永遠是個金字塔情況,最頂尖的這些永遠很難進,這就是現實,大家必須要認清。而且即使孩子上了清華,也並不等於將來就如父母所願成為那樣的人。


03階級真的固化了嗎?


現在,大家還有一個抱怨是“階層固化”。如果教育不能改變命運的話,那我們階層是不是固化了?“階層固化”這事得這麼看:向上的通道必然艱辛,向下的大門永遠打開。所以,你也不能說一定固化,因此有些時候不要抱怨自己沒有走上去,你維持了現有的階層可能並不差,沒有走上去有各種各樣的原因。


去年,我在羅輯思維開了一個專欄,有一個讀者給我留言說他從一個小地方來,在北京上了大學,快畢業的時候根本就找不到工作,整個人感覺都不好了。抱怨這個社會怎麼不公平,有人拼顏值、有人拼爹等。我給他回信說:這個社會不欠你任何東西,你從一個縣城來也好、農村也罷,到了北京,已經是人生很成功的一步了,某種意義上你應該對自己滿意,不要對自己太苛刻;另一點來講,你有自己的特長,你努力學習、你用功、你肯吃苦,這就是你的優點。但世界上資源有各種各樣,長得漂亮也是一種資源,拼爹的爹有本事也是一種資源,更何況有些時候你不要光看到自己的獨立,實際上那些富二代很多並不是都在打遊戲。


比如從階層說,好比社會階層從第一層到第一百層,你從第八十層現在上升到六十層已經是不錯的事了,不要指望一下上升到第五層,在第五層的人資源比你不知道多多少,他可能只努力20%,比你努力100%能做的事還多,這就是現實。所以每個人應該對教育,對自己有一個比較客觀的預期,這才是比較好的。


我剛才講的史蒂芬森的故事當然存在,在今天的中國也照樣存在,但這種故事在英國幾百年來,說來說去還是這個故事,證明這種人是不是很少?


所以,教育確實重要,但如果你指望因為成績考好了,將來社會一定要給你什麼,這可能就想錯了,教育遠比在社會上往前進一層、兩層要重要得多。我在清華當班主任的時候也發現了這種情況,很多人心態上慢慢會變得不健康,實際上他就覺得自己學了半天,卻得不到結果,就不好好讀書了。


其實很大程度上,最後並不是考試成績決定了你最後成功不成功,用我的話說(有時候開玩笑說),你的命運早就註定了,而教育本身就是要讓你的命運變得更好一點。


04向上一個階層的路註定是艱辛的


實際上,中產階層的孩子是最辛苦的。經常有家長和我抱怨孩子太辛苦,平時要上課、補習,還要學各種藝術體育等。我告訴他,中產階級想要進入精英階層,就是最辛苦的。因為:


·你的孩子需要具備一技之長(接受技能教育),否則沒有立足之地。


·所有你認為的精英階層需要具備的技能,需要在他這一代人中補齊。


所以,中產家庭的孩子是最辛苦的,因為向上的通道太窄了,而教育也不會是輕鬆的,只會更辛苦。要知道,向上的路註定是艱難的,而向下的大門永遠敞開,不辛苦就會面臨階層下滑。


在美國也一樣,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是最辛苦的。在真正的上層社會,你擁有的資源是別人沒辦法比的。例如,特朗普的女婿,據說連算數都算不清楚,但是因為他父親給哈佛捐了幾百萬,所以他很輕鬆進入了哈佛。


05教育是你獲得成功的捷徑


我們說“教育改變命運”,那麼,究竟受教育和沒受教育的差別在哪裡呢?


這就在於科學和經驗是不同的。經驗往往在於個人的悟性,而科學則可以在任何一個人身上得到延續和發展,並且能夠一直往前走。


譬如你小學時候學習過一些基本的數學知識,初中又讀了幾何原本,你學會了幾何,這是2000年前歐幾里得寫下的知識,你能夠學習到並且傳承。如果你是一個數學天才,還能在他的基礎上增加一些定理,讓幾何更加完美,之後的人在你的基礎上又可以繼續推出新的定理,這樣幾何這樣一門科學就一直在發展,隨時代在向前走。


今天任何一個三甲醫院主任級的醫生,他都敢拍著胸脯講:我比50年前全世界最好的名醫都要好。這是因為科學是一個積累,過去的醫學成就他都學到了,而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學科學和接受教育的原因。


我們受教育的目的是能夠不斷地進步、不斷地積累。你有了這個基礎以後,就能主動地來做事情。


我們知道人類到目前為止最偉大的一件事是工業革命。如果沒有工業革命,全世界發展2000年平均GDP就是600—800美元。中國到1978年改革開放前人均GDP只有180美元,這是沒有工業化的結果。今天中國的GD將近人均9000美元,因為我們工業化、現代化了。


所以,工業革命很重要,那麼工業革命是靠蒸汽機起來的?對蒸汽機貢獻最大的人是瓦特,他改進了蒸汽機,製造出了萬能蒸汽機。在瓦特之前的發明家,都只是工匠。他們只憑經驗做事。沒有辦法把經驗傳承給他人,如果他死了,可能他的技術就失傳了。


而瓦特不是這樣的,他是有一套科學知識來指導他。瓦特出身於一箇中產階級家庭,爸爸是一個名商人,只是後來生意賠了導致瓦特沒有讀大學。但是,他在大學工作,大學裡的課他都上過,只是沒有學位而已。


當時,瓦特工作的大學裡的蒸汽機壞了,需要他去修。在維修過程中,他看到了很多蒸汽機的不足之處。因為他在大學裡學了所有力學和熱力學的課程,在此基礎上,他用自己所學的科學知識,成功改進了蒸汽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