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覺各地方言有多種不同講法粵語為什麼叫“瞓覺”?


睡覺各地方言有多種不同講法粵語為什麼叫“瞓覺”?

睡覺各地方言有多種不同講法粵語為什麼叫“瞓覺”?

有網友在評論攔裡一口氣共寫了六個俗語:打乞痴 打鼻寒 恰眼訓 乞人憎 好牙煙 吃塞米。

這六個俗語,除乞人憎以外,其餘五個都錯。

比如:恰眼訓,三個字錯了兩個。

廣府人將打瞌睡叫“瞌眼瞓”。“瞌”,形容昏昏欲睡,”瞌”讀“克蓋切”(《集韻》),通語今音ke第一聲,粵音heb1。《集韻》:“瞌,欲睡貌。”

“瞓”是粵方言,《漢語大字典》無注音,粵音fen3。作動詞猶睡,

“眼瞓”形容睏倦欲睡,猶瞌,乃廣府俚語。“瞌眼瞓”的情景意義是睏倦時小睡一會,今北方口語叫“打盹”。

粵語民謠:"大食懶,起身晏,煲燶粥,煮爛飯,食飽又瞓返"。

“睡覺”粵語叫“瞓覺”;躺下叫“瞓低”,“陪睡”叫“陪瞓”。

睡覺,瞓覺,不可亂說,普通話不標準,或者粵語不標準,會鬧出笑話。

有一位食客去餃子館食餃子,問服務員:“睡覺多少錢一晚?(水餃多少錢一碗?)被人轟了出門。

有一間酒店招聘服務員,經理說:“要經過一個月的培訓,及格了才可錄取”。結果把人全嚇跑了,原因是他把“培訓”說成“陪瞓”(陪睡)。

“睏”在粵語轉念如“訓”,其實這個“瞓”字是廣東人自創的一個字,它的俗字是“睏”(kun)。

“困”又是“睏”的本字。《廣韻》:“困,悴也。”例見《後漢書-耿純傳》:“(世祖慰)勞(耿)純曰:‘昨夜困乎?’”

“困”在方言引申為睡,《新方言》:“今直隸、淮西、江南、浙江皆謂寢曰困。”坊間為了與“困”區別,注音寫作“睏”。

“睏覺”在南方方言中也有使用,但有音轉或音變。

如江西南昌贛語、湖南長沙湘語、閩南語以及粵語(音轉為“瞓覺”)等等。

吳語詞彙,意為睡覺。在北吳語(吳語太湖片,即蘇錫常、滬、杭嘉湖甬紹)地區普遍使用。

例:《官場現形記》第二回:“他又呆了半天,才說了一聲:‘天也不早了, 錢老伯也好睏覺了。’”

茅盾 《喜劇》一:“青年華的嗓子響亮一點了,胸脯也自然而然的挺得筆直,大有憑這資格便可以到處睏覺吃飯的氣概。”(聶巨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