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射手之殤?外援扛進攻大旗,壓榨本土射手生存空間

疫情期間,足球的各項賽季基本處於停擺狀態,利用這樣的間歇期或許可以思考一些問題,例如本文想要探討的中國足球本土前鋒的問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感覺本土前鋒漸漸的淡出了球迷們的視野,過去有郝海東、楊晨、李金羽、韓鵬,往遠了說還有“球王”李惠堂,可現如今呢,本土前鋒愈發的人才凋零,除了武磊之外,竟然沒有“拿得出手”的前鋒,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本土射手之殤?外援扛進攻大旗,壓榨本土射手生存空間

武磊


現狀對比:從人才濟濟到屈指可數,本土前鋒出現斷層

很多的球迷都經歷過2002年世界盃,那時候的中國隊雖然打進了世界盃,但是也遭受了不少吐槽,尤其是世界盃小組賽三戰全負未進一球,但是2002年世界盃之後,中國足球並沒有像球迷們想象的那樣繼續前進,反而停滯不前,甚至走了下坡路。

2002年世界盃開賽之前,中國隊的前鋒組合以及誰會打進世界盃上的第一個進球成為了球迷們討論的熱點,很多球迷認為當時的中國第一前鋒郝海東會打進第一個進球。其實在那個國家隊中,中國隊的前鋒組合基本上是郝海東和楊晨,但是要知道,當時替補席上坐的是宿茂臻和曲波,而當時在聯賽中進球如麻的李金羽無緣國家隊大名單,除此之外,還有黎兵、曲聖卿、李毅也都被排除在了國家隊的大門之外。所以看一下02年世界盃中國隊的鋒線球員,現在想來是不是有些羨慕?


本土射手之殤?外援扛進攻大旗,壓榨本土射手生存空間

郝海東


現如今的情況呢?情況似乎恰恰相反,只要是在中超聯賽中能夠獲得出場機會,有些不錯表現的球員,基本上都會進入到國家隊的名單,不是因為別的,而是因為如今的本土射手中,的確是無人可用,本土球員拔尖的球員就那麼幾個,屈指可數,和過去井噴的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再來對比一下職業聯賽以來甲A和中超的射手王以及金靴的情況,或許也可以從中看到一些端倪:


本土射手之殤?外援扛進攻大旗,壓榨本土射手生存空間


1994年,廣州太陽神的胡志軍以17球獲得了金靴,胡志軍出場22次。

1995年,申花的范志毅以15粒進球奪得了金靴,同樣出場22次,不過一名後衛獲得中超金靴,也算是獨樹一幟。

1996年,濟南泰山的宿茂臻出場21次,以13粒進球獲得了金靴,

1997年和1998年,郝海東分別以15球和18球獲得了金靴,

1999年,遼寧隊的曲聖卿以17球獲得金靴。

2000年,魯能的外援卡西亞諾打進了15個進球,第一次讓外援獲得了金靴,北京國安排名第6,球隊的王濤以13球榮膺本土射手王。

2001年,大連實德獲得二連冠,郝海東以16球力壓馬科斯(14球)獲得金靴。

2002年,大連實德再次獲得三連冠。遼寧獲得第5,球隊的李金羽以16球首次獲得金靴。

2003年,末代甲A,申花冠軍被足協收回,申花的索爾-馬丁內斯、瀋陽金德的阿尤與深圳健力寶的李毅同以14球榮膺金靴。


本土射手之殤?外援扛進攻大旗,壓榨本土射手生存空間


我們可以看到,甲A時代的中國足球,職業化的水平並不高,各個俱樂部的球員大多以本土球員為主,對於外援的選擇也並不像現在大牌外援雲集,儘管甲A時代也有捷克國家隊隊長內梅切克,以及巴拉圭國家隊世界盃成員岡波斯這種大牌外援,但是還是以本土球員為主,從歷年的金靴得主以及本土球員的進球上就可以看到。

再來列舉一個讓球迷們耳熟能詳的名字吧:

宿茂臻、唐曉程一高一快組合

彭偉國、胡志軍夢幻組合

范志毅、謝暉王炸組合

高峰、高洪波雙快組合

郝海東、王濤的海濤組合

李金羽、韓鵬的鵬羽組合


本土射手之殤?外援扛進攻大旗,壓榨本土射手生存空間

足壇真漢子:宿茂臻


但是現如今呢?本土的進攻組合還有幾人?儘管過去的時代成績不理想,但是要知道,這些球員所在的時代更是全世界足壇人才輩出的時代。對於很多的球迷來說,或許無限懷念甲A時代的這些組合們。

現實原因:金元足球下外援抗大旗,壓制本土球員空間

中超時代的鋒線,外援佔主導

再來看一下中超時代:

進入到了中超時代,外援的實力普遍增強,也或許從中超元年開始,中國足球彷彿真的變了天,從金靴獎得主就能看出一些端倪,到底是進入到了中超時代水平瞬間有了提升還是本土球員開始走下坡路?

下面這張是2004年到2019年的中超聯賽金靴和本土射手的數據對比情況:


本土射手之殤?外援扛進攻大旗,壓榨本土射手生存空間

中超時代數據對比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問題:

1、中超開始之後,最佳射手基本上都被外援佔據,除了2006、2007的李金羽和2018年的武磊。

2、2007賽季李金羽拿到金靴之後,接下來的10年金靴全部被外援佔據,直到2018年才被武磊打破。

3、對比一下甲A時代的前鋒球員,進入到中超之後,本土射手普遍減少,甚至從2013賽季開始,本土的最佳射手長期被武磊把持。


本土射手之殤?外援扛進攻大旗,壓榨本土射手生存空間

李金羽:聯賽最佳射手無緣國家隊


金元足球是重要原因,絕對不是根源

為什麼本土鋒線球員越來越凋零了呢?很多人就會不自然的把原因歸結為金元足球下的外援,這的確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隨著恆大的崛起,各個球隊對於外援的選擇也是越來越苛刻,不僅僅要大牌外援,更要是進攻型的外援,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分析了中超外援的地位和作用,這成為了本土前鋒無法得到長足進步的重要原因。


本土射手之殤?外援扛進攻大旗,壓榨本土射手生存空間

射手榜難覓本土射手蹤影


1、鋒線幾乎被外援壟斷。分析一下當下中超各隊的現狀,就會發現,在鋒線上的球員中,幾乎都是清一色的外援,這就是為什麼在2018賽季,2019賽季中,射手榜前20位幾乎看不到本土球員的影子。2018賽季,武磊拿到了金靴,但是之後是清一色的外援,從排名第二的伊哈洛,到排名第17位的奧斯卡,董學升打進了12個進球,竟然排名射手榜18位。2019賽季,武磊離開之後這種情況變得更加的嚴重,扎哈維拿到了最佳射手,打進了29個進球,從第2位到第16位也全部都是外援,韋世豪打進11個進球排名射手榜17位,成為了本土射手王,之後便是打進10球的董學升。從進球來看,中超的鋒線幾乎被外援壟斷,本土射手很難獲得穩定的出場機會,進球更是成為了奢望。

2、進攻以外援為主導。其實不僅僅是進球,在中前場的進攻體系中,外援一直都是佔據著主導,並不是本土球員和外援相互配合,相得益彰,而是外援是絕對的進攻核心,本土球員只是起到了一個配合的作用。看以下的幾個數據支撐:2019賽季助攻榜,前15位有12位外援,也就是說助攻榜前15位只有三名本土球員,分別是楊立瑜,曹贇定,唐淼。再來看2018賽季的助攻榜,前五名全部是外援,奧斯卡、奧古斯托、胡爾克、比埃拉、佩萊,前10的球員中,只有于漢超和武磊。


本土射手之殤?外援扛進攻大旗,壓榨本土射手生存空間

外援三叉戟成為了標配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中超大環境下,各個球隊為了成績,紛紛引進實力強勁的外援負責球隊的進攻,這就是為什麼這些年中超越來越好看,進球越來越多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例如恆大先後嘗試了不同的外援進攻三叉戟,

孔卡,埃爾克森,高拉特,保利尼奧,阿蘭、塔利斯卡……上海上港更是組建了奧斯卡、胡爾克的超豪華陣容,山東魯能也有佩萊、格德斯、費萊尼,富力有扎哈維,蘇寧有特謝拉,一方有卡拉斯科……這些外援的存在,的確是在客觀上限制了本土進攻球員的發揮,很多的年輕球員得不到出場的機會,比較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魯能的預備隊射手王成源,在預備隊已經打進了超過100個進球,但是在一線隊卻始終尋覓不到機會。

根本原因:中國足球青訓培養模式,年輕球員成長有限

上面提到了外援的存在壓榨了本土球員的生存空間,的確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但是其實還有更加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中國的青訓,中國的培養體系,中國足球發展的理念和思路,並沒有培養出具有一定實力的球員。


本土射手之殤?外援扛進攻大旗,壓榨本土射手生存空間

成源


其實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

過去說起我們的本土前鋒,都是有一些耳熟能詳的名字,郝海東,楊晨,宿茂臻,李金羽,謝暉……不管他們在哪個球隊,球迷們總能如數家珍的列舉一大堆名字。

現在呢?武磊,楊旭,董學升……一般的球迷或許連最基本的名字都列舉不出來,球迷或許可以列舉出自己球隊的本土前鋒,對於其他球隊的呢?說到底,還是沒有踢出來,名氣不夠大。

上面列舉的成源,如果不是魯能的球迷,或許很多球迷都不知道成源是誰。

過去一直在說我們的國足“鋒無力”,如今基本上處於“無鋒”狀態。

在我的上一篇文章中,我曾經拿日本的J聯賽和我們的中超做過對比,除了在五大聯賽效力以及在歐洲其他級別聯賽效力的球員之外,本土球員在J聯賽中依然可以挑大樑。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射手榜,2019賽季射手榜排名前20的球員中,外援11人,日本本土球員9人,2018賽季,前20位的球員中日本本土球員有14人,要知道,這是在日本大部分主力球員都在海外效力的情況下。


本土射手之殤?外援扛進攻大旗,壓榨本土射手生存空間

南野拓實,效力於利物浦


一直都說日本比較重視青訓,重視青年球員的培養,但是我們自己呢?即便是被稱為做的最好的魯能青訓,近幾年來也鮮有好的鋒線球員出現。

看一下2019賽季各隊的本土鋒線球員吧,僅列舉其中幾個球隊的球員:

恆大:楊立瑜,郜林,布拉格汗

上港:呂文君,李浩文,胡靖航,黃振飛

國安:張玉寧、文達

魯能:成源、田鑫、段劉愚、郭田雨

申花:朱建榮、劉若釩

人和:靳輝、劉鑫宇

蘇寧:馮伯元、徐春慶

從名單中我們可以看到,各個球隊上報的本土鋒線球員並不多,主要還是因為外援前鋒多,佔據了名額,而且大部分的本土前鋒都是95後的年輕小將,除了楊立瑜、韋世豪、張玉寧等球員之外,其他的本土前鋒基本上是鮮為人知,從目前的本土射手的年齡結果組成,我們就可以知道如今中國隊的鋒線無力的局面,所以歸化艾克森、阿洛伊西奧等人還是很有必要的。


本土射手之殤?外援扛進攻大旗,壓榨本土射手生存空間

韋世豪


解決之道:建立中國足球長效機制,明確足球發展思路

但是關鍵的問題在於,長期使用外援前鋒對本土鋒線球員成長不力,歸化也是治標不治本,想要中國足球有長足的進步,中國足球能夠發展,還是需要大力的培養本土球員,尷尬的問題在於,各個球隊理念並不在這裡,各個球隊的出發點並不是培養本土球員,而是成績,於是他們使用外援,足協如果真的想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恐怕又會出臺相關的強制上場的政策……其實這就導致了一種惡性循環,一種不健康的發展。

個人認為,想要改變這種問題,應該多措並舉,共同努力。

1、足協出臺長遠的規劃,建立一種長效機制,下大力氣培養本土球員。

2、改變中超各隊的理念,從中超各俱樂部入手,大力培養本土球員

3、改善國內的足球環境,形成一種良性的發展機制。

看著本土球員逐漸凋零,其實球迷們的心是最痛的,過去一直在說的“鋒無力”如今變得更加的蒼白,個人認為,如果真的想要中國足球有好的發展,在這一點上不得不引起足夠的重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