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大家認為國產科幻片的進步代表作有哪些呢?

藍桉影視


《流浪地球》絕非中國科幻片的希望,但《流浪地球》過硬的口碑質量,再到春節檔票房大爆,確實為中國科幻片開了一個很好的頭,樹起一個較差高的標杆。《流浪地球》對於未來的中國科幻片而言,有著很大的示範和引領作用。站在中國電影史上,甚至會因為首部硬科幻特效大片,再到過硬的口碑質量和票房效應,而載入史冊。《流浪地球》上映幾天,“小破球”果然不負眾望,票房逆襲成為第一,上演去年《紅海行動》的戲碼。隨著春節後城市的返鄉潮,由於同期影片質量口碑相對乏力,《流浪地球》票房從力壓群雄變成一家獨大,最終成為2019年春節檔票房第一毫無懸念,最後無非是能否趕超《戰狼2》的程度。反正不管如何,吳京都是最大贏家,相反撤資了《流浪地球》,轉而去投資《情聖2》的萬達影視,只能說小意思了。《流浪地球》上映已經有幾天,因為票房大爆,口碑質量網上宣傳已經是鋪天蓋地。本片的製作特效水平,質量水平,觀眾心中已經有一個標準。但看電影是消費者主觀的事情,那些不看好中國科幻的觀眾。豈不是因中國電影亂象重重,影視文化,一直飽受流量明星的荼毒,特效水平,廣泛充斥著五毛特效的笑柄。這不管是愛之深,責之切,或者持慎重態度,亦或根本習慣了歐美的科幻文化,當看到黃種人穿上太空服,科幻電影說普通話都覺得違和的觀眾。這一切是既重要,也不是那麼重要,現在《流浪地球》已經正式上映,一切謎底都已經揭曉了。單單對伯光而言,《流浪地球》現在曝出的良好口碑。即使只是將《流浪地球》當部商業特效大片,它就值得觀眾支持和消費。回到中國首部硬科幻特效大片這個層面,實在不太同意有些國內觀眾的觀點。什麼《流浪地球》郭帆導演團隊現在做中國科幻是不自量力,急功近利,什麼中國科幻還要等幾年。《流浪地球》的製片人龔格爾先生,對此也有過正面的回答。我不同意急功近利這個看法,如果說不去嘗試,那才是急功近利。什麼是急功?這片子不賺錢我們就不拍。什麼是近利?這片子必須一年內上映。而這兩點恰恰是中國所有科幻電影都難以做到的,因為大家都在探索。不論是張小北導演的《拓星者》,還是《上海堡壘》,亦或者寧導的新作,都是在探索科幻電影的不同風格方向。這些項目不僅僅可以推動中國電影工業的發展,同時也可以幫助觀眾適應中國科幻這個陌生的概念。如果盧卡斯在拍第一部《星球大戰》的時候想:我簡直是自不量力。那麼就沒有之後的所有的嘗試。以及長達幾十年的美國觀眾、世界觀眾的科幻盛宴。也正如吳京採訪的時候所說,“不會因怕國產電影比不過人家,就不敢拍”、“不拍永遠不知道差距”,“總要有人開這個頭”,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成了是英雄,死了是烈士!伯光覺得此言大善,不管從哪個方面來看,當下的中國電影市場對於重工業特效大片的投資回報絕對滿足,中國科幻電影的觀眾基礎同樣已經滿足。只因為中國影視產業亂象紛呈,從而徹底失去信心,一味牴觸和不敢嘗試。誠如有些國人的觀點,中國現在不適合拍科幻電影,必須要等到幾年後。問題是幾年後,不還是有人第一個站出來拍攝中國科幻電影不是嗎?現在《流浪地球》郭帆團隊,無非早點站了起來。最後,《流浪地球》上映大爆確實證明,它或許不是中國科幻的希望,但絕對為中國科幻電影開了個好頭,立下標杆了示範,中國科幻加油。更多關於《流浪地球》和中國科幻電影的問題,歡迎大家關注和討論!











一號萌萌熊


《流浪地球》——劉慈欣,帶著中國文化中濃郁的鄉土情懷,以他獨特的宇宙觀構建出這樣一幅浪漫的圖景。

“你在平原上走著走著,突然迎面遇到一堵牆,這牆向上無限高,向下無限深,向左無限遠,向右無限遠,這牆是什麼?”——死亡

當宇宙寂滅,有序歸於混沌,化為烏有,我們的文明能走向何處?我自然沒有能力給出答案,而劉慈欣則告訴了我——他選擇了希望。

用一百代人的生命,去執行一個計劃,在茫茫的宇宙中為流浪的地球尋找新的家園。

在劉慈欣的筆下,人物的描寫蒼白而又平面,只是宏偉時間尺度下一個極微小的縮影,或者又可以說,是古往今來芸芸眾生、人間群像的一個截面,將宇宙的蒼茫和人的渺小演繹到了極致。這所有,放在了電影中。儘管呈現出了完全不同的敘事風格,卻完整的傳達出了原著中的精神內核:對故土的眷戀、文明的傳承,而不是狹隘地將對民粹盲從、跟風的批判囊括進來,以主角一行人所在的救援小隊為視角,展現出人類在面臨巨大危機時所展現地團結、進取、不屈的精神——這才是真正的文明的“火種”,而絕非在宇宙中漫無目的地漂流最終變成文明墓碑的鐵皮容器,“沒有人類的文明算不上是人類文明”。

所以我才落淚,因為韓子昂,這個“老東西”,生命的最後回頭只想看一眼被冰封的家鄉。

所以我才落淚,因為我看見了電影中的救援隊員一共一百多萬人他們趕往全球各地的行動路線,他們有的凍斃在風雪裡,有的在絕望中自殺,有的在最後的幾個小時中只想回家,但是他們都戰鬥到了最後一刻。

所以我才落淚,劉培強終於有機會喊了一聲兒子,而劉啟終於願意喊了他一聲爸,劉培強卻再也不能回頭。

所以我才落淚,因為我聽見了,救援隊伍們說著不同國家的語言,卻不約而同的趕到主角身邊,他們要做殊死一搏;

塵歸塵,土歸土,萬物有始有終,一切皆有定數。






掛名大神經


我認為國產科幻進步代表作:《流浪地球》

還記得2019年春節上映火爆的《流浪地球》臺詞:

北京第三交通委提醒您: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範,親人兩行淚。

時時刻刻都在提醒廣大司機朋友,能夠規範行車,保證安全。

那為什麼我認為它就是國產科幻片的代表作呢?

雖然沒有看過“劉慈欣”《流浪地球》的原著小說,但《流浪地球》的“實”,前所未見,十分震撼。不管從文化氛圍還是場景佈局,都完美細緻的呈現給觀眾最舒適的體驗。

在影片中:地下城、空間站、未來末世、冰天雪地等,這些奇觀性場景隨意切換,沒有停留於蜻蜓點水式般點到為止,都被大體量化地落到了實處。

對於中國科幻,這樣的正面強攻的體裁,恰到好處的完成度,實在很難得。

一幕幕的情感場景:朵朵的求助,父子的隔空對話等,都是讓人淚奔的瞬間。情感與科技的結合,讓中國科幻片,成功的向前邁近一步。


穎YINY娛樂


吳京飾演的流浪地球 以宇宙為背景的宏大設定,配上太空場景、災難景觀、工業風格、熱血少年,讓電影頗具觀賞性。 

然而,在小說原著中,電影講述的故事,只是地球路過木星時的幾小段文字而已。這樣一部小說,也給了“中國科幻”一個宏闊的背景。人類帶著地球在宇宙流浪,距離將以4.3光年為計、時間將以2500年為計,其間該有多少驚心動魄的故事。也就是說,這是一個有著無限可能性的故事,更是一個能夠不斷拓展想象力邊界的舞臺。

應該說,相對影視經典、科幻大片,《流浪地球》都還有一些差距。但一部電影能成為公共話題、激發公共討論,也意味著這部影片有討論的價值,更意味著觀眾對中國科幻有著進一步的期待。對於觀眾而言,對電影的評價,或許可以少一些譁眾取寵、意氣之爭,多一些中肯建議、理性之言。既看到長處也看到短板,既不棒殺也不捧殺,才能激勵文化產品質量的進一步提升。指出電影甚至原著的不足,也給予足夠的支持和鼓勵,才能讓我們的想象力跟著小說、跟著電影一起激盪,迎接中國科幻真正的春天。



小熊君說娛樂


中國機長


愛搞機的小友


  國內市場並沒有形成系統的科幻創作氛圍,缺少相應的薰陶和培養,自然也就談不上觀眾基礎和粉絲黏性。

相比於科幻片,中國市場上的魔幻片更多,項目收益也更好。究其原因,魔幻題材相對於科幻題材來說更容易駕馭,因為這類題材往往來自於神話傳說或網絡文學,不需要科學支撐,而且此類文學作品眾多,讀過的人也多,就意味著粉絲基礎也相當可觀。

2016年的《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盜墓筆記》《長城》;2017年的《西遊伏妖篇》《悟空傳》《三生三世十里桃花》;2018年的《捉妖記2》《西遊記之女兒國》《戰神紀》以及即將上映的《阿修羅》《爵跡2》《狄仁傑之四大天王》等都屬於魔幻題材。

隨著《上海堡壘》的上映,國產科幻電影再度引發業內外關注。由於這部影片耗時6年才完成製作並公映,導演滕華濤表示,“6年時間剛好是一個小學的長度,現在我們交出了小學畢業的答卷。”

  影片中“上海大炮”從黃浦江中升起、上海陸沉等大場面的表現,“人類命運共同體”對抗外星人的中國式熱血情懷以及男女主人公暗戀之情等情感內核的展現,體現了我國電影工業的新高度,標誌著國產科幻電影邁開了新的步伐。

  去年春節檔上映的《流浪地球》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有人不禁據此得出“2019年是中國硬核科幻電影元年”的結論。當時中影股份董事長喇培康就透露,中影股份計劃今年再推出兩部量級跟《流浪地球》差不多的科幻電影,其中一部就是《上海堡壘》。一些專家認為,“硬核科幻電影元年”的結論能不能成立,還取決於後續有沒有同類影片持續發力。如今《上海堡壘》的公映給出了答案。該片製片人王琛說:“我們是站在《流浪地球》這個巨人的肩膀上,才能邁出這一步。我們要跑好中國科幻電影接力中自己的一棒。”由於我國電影工業技術發展滯後、觀眾缺乏科幻片觀影傳統等原因,國產科幻電影一度匱乏。好在《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正在改變這種狀況。《流浪地球》製片人龔格爾觀片後說,《上海堡壘》帶給中國觀眾的激動和代入感,是好萊塢電影無法給予的。還有好消息是大量科幻小說已被影視公司收購版權,一些國產科幻影視作品即將公映或者正在製作中。

  6年前《上海堡壘》開始籌備的時候,科幻在國內剛剛起步,前途未知,他們在黑暗中摸索了很久。也許可以說,這部影片的2000多位工作人員組成了中國科幻電影的一座堡壘,給觀眾們帶來了真切的希望和夢想。國產科幻電影往前走,會有更快速的成長和更雄壯的隊伍。


農民偷樂者


對於社會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