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魯的池塘,讓失去變成希望

又到清明,每年的這個時候,我都會想有沒有一本繪本是可以和孩子聊起"死亡"這個話題,又不是那麼的悲傷呢?

我發現其實有很多繪本都適合清明和孩子讀起來,而今天,我選擇了這一本《小魯的池塘》,因為它是以一個孩子的視角描寫了這個故事。

先讓我們來看看這本書的作者,她是美國當代最具價值的兒童文學作家之一的伊夫·邦廷,她擅長以簡潔的文字、感人的筆觸,以及寬闊的寫作角度,關注社會議題。

她曾說:“我的故事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從每天閱讀的報章雜誌開始萌芽,剩下來的百分之十才是我親眼見聞或親身經歷的。”

小魯的池塘,讓失去變成希望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裡面發生的故事吧。

小魯的池塘,讓失去變成希望

這是繪本的封面,一個小女孩兒坐在一個小池塘邊上,大樹下面,歪著頭,好像在等著誰,而池塘上空呢,是一隻很好看的蜂鳥,而且這隻蜂鳥畫的很大,好像離我們很近,伸手就能摸到的感覺,而整個畫面是綠色,給人一種希望的感覺。

小魯的池塘,讓失去變成希望

故事是從兩個孩子的友情開始的,以"我"為第一人稱,看上面這個畫面,小女孩兒就是"我",而那個男孩子就是小魯,兩個孩子坐在門口,交談著,旁邊沒有其他人,這是他們倆的獨處時光。

小魯的池塘,讓失去變成希望

這個畫面上的文字寫到:我們喜歡去池塘邊,把腳伸到水裡,又一次,我們還看見一隻白鷺鷺呢!

而以上畫面幾乎把這些文字都體現了,遠遠的兩個孩子坐在池塘邊,把腳伸到水裡,靜靜地看著一隻白鷺。

你曾試過坐在池塘邊,把腳伸進水裡嗎?尤其是在夏天,那種感覺好涼爽,很舒服,很愜意!這個時候,身旁有最好朋友的陪伴,眼前還有美景,那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

但是,故事還交代了一件悲傷的事情,就是小魯常常會生病,這也為後面的故事埋下伏筆。

小魯的池塘,讓失去變成希望

兩個孩子把綠色的大門進行裝飾,他們在門上畫滿了黃色的鬱金香,看這個畫面,兩個孩子一個跪在地上,一個站著很認真的畫著,兩個人一起努力的完成一件事,那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啊!

小魯的池塘,讓失去變成希望

上面的這幅圖一家三口躺在床上,但是他們的表情為什麼如此悲傷呢?

尤其是中間的“我”,好像在想著什麼,看臉上的表情,悲傷的已經要哭出來的模樣,這到底是發生了什麼?看文字得知,因為小魯去世了。

我在被窩裡問爸爸:“那會不會只是一場噩夢?”

爸爸說:“親愛的,我也希望是一場噩夢,可惜不是。”

爸爸並沒有因為想“我”心裡好過,說一些謊話騙“我”,而是說了實話告訴“我”,這讓“我”不得不面對現實,而且“我”也聽出爸爸的難過。

小魯的池塘,讓失去變成希望

“我”給小魯寫了一首詩,來表達我對他的思念,“我”寫到小魯是我的好朋友,永遠永遠都是。

看上圖,“我”是趴在桌子上寫的,因為“我”還是很傷心的。還有那隻蜂鳥,因為我和小魯一起做了喂鳥器。

小魯的池塘,讓失去變成希望

上圖就是同學們一起給小魯做的池塘,大家在給他做著裝飾,這個池塘就是封面的那個池塘,還有那棵樹。

小魯的池塘,讓失去變成希望

上圖中,我看到了小魯隱隱約約的樣子,和蜂鳥重合在一起,因為這隻蜂鳥在這幾天不斷出現,應了"我"的想法,這隻蜂鳥就是小魯,小魯雖然去世了,但是他化身成一隻蜂鳥來到了"我"的身邊。

小魯的池塘,讓失去變成希望

最後一頁,是之前"我"和小魯一起畫的大門,那綠色大門上醒目的黃色鬱金香,那隻蜂鳥飛在上空,畫下面有一句話:"我相信,那隻蜂鳥一定會想起來。"

沒有過多的話語,只是這一句,就能讓讀者有一種共鳴,讓大家相信這隻蜂鳥就是小魯,他來到了留下美好回憶的地方。

《小魯的池塘》這個繪本的絕妙之處,在於本一個很悲傷的故事,卻用另一種方式和讀者講述了孩子如何看待死亡,如何寄託哀思,池塘、蜂鳥都代表了已去世的小魯,池塘是同學們對小魯慢慢的懷念,而蜂鳥是"我"的想象,這種想象雖然不切實,也能緩解傷心難過的情緒,也讓內心的思念有了一個去處。

這讓我想到我小的時候,奶奶和我說過,人死了都會變成天上的一顆星星,人都會死,如果你很想念她,就看看天上的星星,它一眨一眨的彷彿在和你對話。

所以,每當我在夜晚看到天上的星星,就彷彿看到了去世多年的奶奶。

清明是讓我們祭祀已故親人的節日,死亡的話題是父母最不願和孩子談及的話題。

但是,通過繪本,我們可以用繪本故事的方式來引導孩子自己去思考,用一種正確的態度去面對生命的結束。


我是果媽閱讀創始人果媽李璇,喜歡我歡迎點擊上方加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