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門四學士”筆下的春天,“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歸”


春天在“蘇門文人”的詞句中,為何會意境幽遠、春情無限?


相信對宋代歷史有所瞭解的人都應該知道,無論北宋還是南宋在政治上,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文官治國”。在這種政治思想的影響之下,宋代文人的政治地位也水漲船高。

大家比較熟知的王安石、蘇軾、歐陽修、晏殊等人,既是當時比較出名的文學家,同時也是北宋朝堂之上的風雲人物。

宋代“文官治國”傳統從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北宋初期之時就已經形成。而且宋代還立下了一條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刑不上大夫”。

也就是說當文官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之時,即使身陷囹圄也不會受到嚴刑拷打。

“蘇門四學士”筆下的春天,“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歸”

在這種推崇文人以及文官執政的社會風氣形成之後,宋代文人數量出現呈現了爆發式增長。“學而優則仕”在宋代成為了一條鐵律,也就是說只要是讀書人就會對科舉考試趨之若鶩。因為一旦“金榜題名”之後,黃金屋、千鍾粟、顏如玉都會紛至沓來。


在“文官治國”基本國策的影響之下,居廟堂之上的文官為了讓權力最大化。都會在某種共同契機或目標的促使之下,不斷形成各種政治集團或者說利益群體。

由於文官都是文人出身所以也會形成一些,以共同文化觀點、文學理念為基礎的文人集團。

“蘇門四學士”筆下的春天,“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歸”

這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以蘇軾為首的“蘇門文人”,比如,大家比較熟知的“蘇門四學士”,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還有在“四學士”基礎上再加陳師道與李廌,組成的“蘇門六君子”都是令世人所稱道的文人集團。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在北宋中後期,大多數有成就或者說有影響力的文學家,基本上都出自於“蘇門文人集團”。

蘇軾曾在《答李昭玘書》中寫道:“如黃庭堅魯直、晁補之無咎、秦觀太虛、張耒文潛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軾獨先知”。

“蘇門四學士”筆下的春天,“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歸”

作為“蘇門文人”幾乎每個人都擅於創作詩詞文賦,尤其是在詞作中的成就更為顯著。黃庭堅、秦觀都曾創作過與春天有關的詞作,雖然黃庭堅以書法和繪畫見長,但是他創作的詞作也具有一種,非常獨特的文學價值與藝術特色。

“蘇門四學士”掌舵人蘇軾詞中的“春夜”

1.《西江月·頃在黃州》創作背景

《西江月·頃在黃州》是蘇軾比較著名的“詠春詞”之一,這首詞創作於蘇軾貶謫黃州期間。公元1079年因“烏臺詩案”,曾經顯赫一時的大文人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可以說這次貶謫對蘇軾的人生影響非常大,直白一點說就是斷送他的政治生涯。

經歷了“烏臺詩案”的蘇軾終於認清了現實,作為一位文官他原本也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但是在這次政治風波之後,卻讓他看清了官場黑暗以及世態炎涼。貶謫黃州期間蘇軾經常遊山玩水以排解內心苦悶。

“蘇門四學士”筆下的春天,“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歸”

在這期間他曾創作過很多詞作,這首《西江月·頃在黃州》就是眾多詞作中的一首。這首詞不僅表達出了蘇軾閒淡自然的生活景象,同時也寫出了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間的灑脫之情。雖然在因“烏臺詩案”被貶謫,但卻並沒有被政治打擊給打倒。

2. 《西江月·頃在黃州》賞析

“頃在黃州,春夜行蘄水中,過酒家飲。酒醉,乘月至一溪橋上,解鞍曲肱,醉臥少休。及覺已曉,亂山攢擁,流水鏘然,疑非塵世也。書此數語橋柱上”。

貶謫在黃州在春夜行於蘄水中,路過酒家之時豪飲了幾杯,於是酒勁上頭之後突然有一些醉意。藉著月光來到一條小溪上面的小橋上,還沒有解下馬鞍就想倒在醉臥於芳草中睡覺。

當詞人一覺醒來之時天已經亮了,抬頭一看亂山簇擁、流水聲音鏗鏘有力。於是他懷疑這裡根本不是人間而是仙境,於是就在橋柱上提筆下了下面這首詞。

“蘇門四學士”筆下的春天,“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歸”

“照野瀰瀰淺浪,橫空隱隱層霄。”

當月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之時,天空中彷彿有幾絲淡淡的雲彩。這兩句詞交代出了詞人月夜泛舟逐浪的,具體地點、時間以及天氣。雖然是月夜但是卻沒有云層遮擋,給人一種清靜、開闊之感。

“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

汙泥也無法阻擋氣宇昂揚的白色馬兒,但是此時此刻詞人卻不勝酒力,於是便在在河邊下馬但尚未等解下馬鞍,就想借著酒力醉倒在這芳草中大睡一覺。

“蘇門四學士”筆下的春天,“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歸”

“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只是可惜了這一條潺潺流動的小溪,以及眼前如詩如畫的風月美景。千萬不要讓外界干擾打擾這如瓊瑤一般的美景,或者說詞人醉臥之時也捨不得打碎這塊映照在水中如美玉一般的月亮。

“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詞人將馬鞍解下來當作枕頭,斜臥在綠楊圍繞的橋上進入了夢鄉。當他聽見杜鵑叫聲之時天已經亮了。

這說明醉臥之後的詞人一覺睡到大天亮。筆者認為這既是酒精的麻痺作用,同時也是眼前美景讓詞人沉醉其中。

“蘇門四學士”筆下的春天,“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歸”

蘇軾被貶黃州之後住在臨皋亭,為了打發無聊的寂寞時間,他在住處附近又開闢了一片荒地。在這片荒地上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並且美其名曰稱其為“東坡”。蘇軾在黃州期間彷彿過上了一種與世無爭的田園生活,但沉重的政治打擊卻轉變了他的人生態度。

《西江月·頃在黃州》其實就是其,思想轉變之後的代表作品。無論是創作風格還是思想內涵都有明顯變化,這首詞其實描繪了詞人在某個夜深人靜的春夜,獨自一人騎馬飲酒之後醉臥芳草的經歷。進而表達出了沉醉於山水之間的情懷。

“蘇門四學士”筆下的春天,“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歸”

“蘇門四學士”之一黃庭堅“暢遊春日”

1.人物簡述

黃庭堅給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著名書法家,事實上作為“蘇門四學士”之一,他在文學創作方面也具有非常高的成就。只不過他在書法領域這樣的成就更為突出,所以才掩蓋了他在文學方面的鋒芒。

作為“江西詩派”的開山鼻祖,他在詩詞創作領域其實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後世人對黃庭堅的文學作品進行分析之後,發現他的文學素養、思想以及風格,其實一點都不比其他三位蘇門學士遜色,甚至在當時還與蘇軾並稱為“蘇黃”。

“蘇門四學士”筆下的春天,“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歸”

黃庭堅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被後世人稱為“一祖三宗”。從這些方面完全可以看出,黃庭堅在北宋文壇上的地位也絕對不容忽視。

後人曾有評語:“黃庭堅論書、鑑畫、評詩均以韻字為先,他引鶴銘入草,雄強逸蕩,境界一新”。

2.《水調歌頭·遊覽》創作背景

這首詞創作於黃庭堅遊春之時,作為詞人春行紀遊之作無論是語言特色,還是詞作風格其實完全稱得上是上乘之作。據史料記載此詞大約創作於作者晚年被貶謫時期,黃庭堅曾參與編寫《神宗實錄》,但由於以文字譏笑神宗治水措施,所以曾遭遇過兩次貶謫。

“蘇門四學士”筆下的春天,“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歸”

這首詞應該就是創作於黃庭堅第二次被貶官西南之時。這個史料記載可以得知黃庭堅,應該是一個性情比較耿直的文人。

否則也不會再編寫《神宗實錄》時,故意用文字去譏諷宋神宗的過失。作為一位可以與蘇軾齊名的文學家,黃庭堅確實應該引起大家的關注。

3.《水調歌頭·遊覽》中的“春遊”之情

“瑤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無數,花上有黃鸝。”當春天來到武陵溪之後,瑤草彷彿一下子就變綠了。溪水上面飄落著無數的桃花,站在桃花上面的黃鸝鳥正在嬉水。這首詞前四句是實景描寫,寫出了春天的武陵溪醉人的春色。

“蘇門四學士”筆下的春天,“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歸”

“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雲深處,浩氣展虹霓。”

我想要穿過這茂密的花叢尋找出路,但是卻發現自己走到了白雲深處,原來彩虹之巔的景色竟然如此迷人。這三句其實是詞人的想象,在春天百花盛開之際他穿過花徑居然來到了白雲深處。實際上寫出了此時此刻的春景更像仙境。

“只恐花深裡,紅露溼人衣。坐玉石,欹玉枕,拂金徽。”只是擔心在百花深處會讓露水沾溼了自己的衣服,於是詞人坐在瞭如玉一般的石頭上,頭部依靠著玉枕拿著金徽。這幾句詞文其實也是詞人的想象,因為他來到了雲深處所以就進入了仙境。

“蘇門四學士”筆下的春天,“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歸”

“謫仙何處?無人伴我白螺杯。”被貶謫的神仙們都去哪裡了?怎麼沒有人過來陪我一起拿起白螺杯暢飲呢?實際上這兩句詞才真正體現出了詞人的用意,作為一個被貶官之人他的內心其實十分淒涼。於是以“謫仙”自比並想借酒消愁。

“我為靈芝仙草,不為朱唇丹臉,長嘯亦何為?”我來到這裡其實就是為了尋找靈芝仙草,找這種草的目的不是為了它長得有多美,只是為了能夠用它一解我的憂愁。我為什麼要在這裡大呼小叫呢原來是喝醉了。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歸。”詞人手舞足蹈的走下山去,因為天上的明月彷彿也在催促我回家。筆者認為黃庭堅之所以在“春遊”之時,通過想象力讓自己走到了仙境,其實除了在渲染春天的美景之外,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舒緩自己內心的憂愁。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水調歌頭·遊覽》,通過情景交融以及豐富的幻想,為廣大讀者展示了一幅似夢似幻、似真似假的“春景圖”。詞作頭四句寫春天來到武陵溪,其實就是以實景描寫的手法描繪了武陵溪的春景。

但是從這四句之後一直到末尾兩句之前,中間一大段都是在描寫詞人的幻想。黃庭堅之所以在這首詩歌中融入了個人幻想,筆者認為其實也是對人生不如意的一種控訴。

作為一個被貶謫過兩次的官員,他內心的悽苦在這首詞作中表達的淋漓盡致。


結 語

“蘇門四學士”作為蘇門文人集團中的骨幹成員,不僅深受北宋中期文壇領袖蘇軾的欣賞。而且在蘇軾的極力推薦之下,他們在北宋文壇上也曾大放異彩。無論是秦觀還是黃庭堅等人的詞作,在當時都可以稱得上是詞中精品。

黃庭堅作為一位集書法與文學於一身的北宋文人,在蘇軾的提攜之下也很快步入了人生巔峰。但由於其性格耿直為人處事不夠圓滑,所以在當時政壇與文壇都處處受阻。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作為一位書法家和文學家,他確實為北宋文壇乃至中國古代文化做出了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李永明《《水調歌頭·遊覽》賞析》

楊勝寬《蘇軾與蘇門文人集團的形成》

蔡愛芳《二蘇及“蘇門四學士”唱和詩研究》

李哲理《豪壯清雄──從蘇軾、黃庭堅的作品看豪放詞的出現與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