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傳》:與自我和解,認同並超越自我才是真正的救贖之路

引言:

《悟空傳》是今何在於2000年發表的網絡小說,享有“網絡第一書的美譽”。2017年由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上映,獲得了不俗的票房。

“這世界我來過,我愛過,我戰鬥過,我不後悔”,這是《悟空傳》裡,孫悟空的宣言。

《悟空傳》與傳統的《西遊記》是不同的,作者在本書中結構性的重塑了西遊裡的主要角色,其中著墨最多的、形象最豐滿的是——孫悟空。作者用時空交叉的方法,將孫悟空的前世今生娓娓道來,包括他的理想、愛恨以及涅槃重生。

起初孫悟空還不叫這個名字,或者說他還沒有名字,只是花果山一隻普通的猴子。就是這隻猴子,最後竟然成了鬥戰勝佛!佛者,最高的悟道者也。

他追求絕對自由,卻又掙不脫秩序的緊箍咒,他反抗秩序,卻又想融入秩序之中。自由與秩序這兩種價值,在他的意識裡相互傾軋,最終他消解了衝突,與自我和解,完成了自我救贖。

《悟空傳》:與自我和解,認同並超越自我才是真正的救贖之路

1、世上不存在絕對的自由,就像不存在只有一面的硬幣一樣。

“我是從石頭裡蹦出來的,生我者天地,誰也沒資格管俺老孫生死,管他是閻王老子還是玉皇大帝!”

因緣際會,學了七十二變的猴子在其初出茅廬之際,如是說。他無法無天,目空一切,為了掙得永生,他大鬧閻王殿,燒燬生死簿;為了讓眾神認可自己,為了自己那意難平的自尊,他大鬧天宮,想要為自己爭取一個“神”的身份。殊不知,這正是他悲劇英雄的開始。正是因為他的不管不顧,他的出身之地花果山才成為一片焦土,人間煉獄,再也看不到他心心念唸的晚霞;他自己則被壓在五行山下,生生世世,整整五百春秋。

他開始迷惘,不斷的追問自己,為什麼?自己已經戰鬥到筋疲力竭、傷痕累累,可為何自己所追求的理想,並未實現?“自己當年也是一代英雄啊,現在,卻渾然不知自己為何而奔忙”,這隻自以為無所不能的花果山美猴王,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他的悲劇在於沒能明白何謂自由?他一直以為,自由就是無法無天,不管不顧,實則不然。想想看,如果我們肆意妄為,他人也可以對我們肆意妄為;如果我們訴諸暴力,那麼他人也可以反過來對我們訴諸暴力。妄為對妄為,暴力對暴力,整個社會就會陷入一片混亂之中,而我們生活在其中的每一個人,都將不能倖免於難。

因此,自由不是你知道自己能做什麼,而是你知道自己不能做什麼。劃分這一切的就是秩序。

《悟空傳》:與自我和解,認同並超越自我才是真正的救贖之路

2、秩序,是無形的邊界。既使你看不到它,你也應當知道它之所在。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當人們的行為不受任何限制時,會發生什麼?

你會發現,你出門就餐,餐廳服務員可以不管先來後到,想給誰上菜就給誰上菜;你開車走在路上,就會有人想變道就變道、想超速就超速、想走就走、想停就停;你坐在自家小院中享受美好的下午茶時,就有人可以任意出入,打破你的寧靜等等等等,不勝枚舉。而能解決這一切問題的是——秩序。

還是美猴王的孫悟空不懂自由,更不懂秩序,因此他的抗爭毫無意義。

比如,他以為只要他憑藉著一身武力大鬧天宮,就可以不顧天庭“得道成仙必需有足夠的德行修為”的規矩,讓自己榮登仙班,從此花果山就能成為人間天堂。但事實上,大鬧天宮之後他不僅沒能封神,反而連累了花果山,把那裡變成了人間煉獄。又如,他以為只要燒燬生死簿就能讓小猴子們都能嘗一嘗當神仙的樂趣,因為神仙是永生的。因此,他不聽閻王勸阻,罔顧自然規律,一意孤行的硬是燒燬了那生死簿。結果,猴子們是得到了永生,卻沒有嚐到快樂,反而是活生生的歷盡了人間之苦。於是,它們恨那個給它們帶來災難,還讓它們活著忍受的孫悟空,它們稱它為“魔王”。正是因為孫悟空無視秩序的行為,才釀成了其自身的悲劇和花果山的噩夢。

我們來設想一下這樣兩個場景:第一個場景,A君被放在一個面積為二十平方米的高臺上,四周是懸空的,並且他的眼睛被蒙上了,什麼都看不到。第二個場景,B君被放在同樣的高臺上,而不同的是,高臺只有十平方米,且B君的眼睛沒有被蒙上,他看得到高臺的邊界在哪兒。試問,A君與B君誰更自由?沒錯,是B君。儘管看起來A君所處之地面積更大,但他哪兒都不敢去,因為他看不到邊界,所以,對他來說,每走一步都面臨著危險。

你跳不出這世界,是因為你不知道這世界有多大,它的邊界在哪裡,一旦你知道了,你就超越了它。只有知道了自由的邊界在哪裡,將秩序內化為你內心的規矩意識,才能隨心所欲而不逾矩。

《悟空傳》:與自我和解,認同並超越自我才是真正的救贖之路

3、無無邊界之自由,亦無無自由之邊界,秩序與自由互為存在。

孫悟空的無法無天,釀成了大禍,如來將其壓在五行山下,直到唐僧的到來。為了抑制孫悟空的魔性,如來要求孫悟空戴上了金箍,不戴金箍就不能出五行山。為什麼會有這一波操作?因為,在這裡,金箍就象徵著秩序,沒有秩序就沒有自由,二者互為依存。如來要讓重生後的孫悟空認識到其自由行為的邊界,認識到世間的秩序。

近日,風靡網絡的“澳洲跑步女”,她想要自己跑步的自由,因而不服從防疫秩序,一意孤行。如果,我們放任了她的自由,而不以秩序去規制她,那麼就會有更多的人因此失去自由。所以,我們需要一定的社會秩序來保障我們的自由。我們反感秩序,殊不知,秩序反而指導著我們的行為。如果沒有秩序,我們每一個人都將迷失在自由的森林裡,茫然四顧,不知該何去何從。就像書中的孫悟空,在一波肆無忌憚、毀天滅地的行為之後,當一切歸於平靜,他反而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戰鬥了”一樣。

“人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自然法學派代表人物盧梭的這句名言,一語道破天機。自由是在秩序中的自由,沒有自由做對比,我們無法感知秩序;沒有秩序做對比,我們無法感知自由。自由就像足球場,而秩序是它的的邊界,只要你不把球踢出界外,你可以像風一樣自由奔跑。試問,有誰見過沒有邊界的足球場嗎?或者,有誰見過只有邊界的足球場嗎?

《悟空傳》:與自我和解,認同並超越自我才是真正的救贖之路

4、與自我和解,認同自我並超越自我,完成最終的救贖。

秩序與自由兩大價值,在孫悟空的意識裡不斷衝突。他一面想要“天壓我,我就捅破這天,地限我,我就踏碎這地!”的絕對自由,因此,他反抗秩序,大鬧天宮。另一面,他又懷揣著“成為神仙”的終極理想,他所做的一切破壞秩序的行為,都是為了實現這一理想。

然而,天庭——才是最秩序井然之地!因此,孫悟空是矛盾的、痛苦的,他想打破自身的秩序,卻又想融入更高的秩序之中。

孫悟空與六耳獼猴的大戰,將其自身價值衝突推向了高潮。六耳獼猴就代表了那個不守秩序、不尊禮法的自己,這場世紀之戰的結局,大家都知道。六耳獼猴為什麼會失敗?因為他的內心沒有界線,一片荒蕪。

古典文學《三俠五義》中,最初的錦毛鼠白玉堂桀驁不馴,行事十分任性。比如他盜取三寶、暗算展昭的時候,完全不計後果,不問對錯。後來,被包拯勸服之後,他在做事情的時候心中便多了一份國家大義,此時的白玉堂才真正配得上“俠義”二字。

在歷經憤怒、反抗、暴力和自我懷疑之後,孫悟空終與自我和解,消解了自我的價值衝突,他的內心不再有掙扎,最終完成了對自我的救贖。只有讓我們精神世界的秩序與自由,達到一種平衡,我們才能獲得極致的精神自由。

《悟空傳》:與自我和解,認同並超越自我才是真正的救贖之路

結語:

“你的本性比所有的神明都高貴。”

可見,我們要想尋求真正的自我,應當向內求索,而不是向外求索。因為,我們一旦向外求索就會落入別人的期待,成為他們希望的樣子,而不是我們想要成為的樣子,故而最終在他人的期待中,迷失真正的自我。認同自我,是超越自我的前提和基礎,只有知道了“我是誰”,才可能知道“我將去往何處”。從此,向著自己認定的方向,不念過往,不畏將來,一路鏗鏘而行。

《悟空傳》:與自我和解,認同並超越自我才是真正的救贖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