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中華〈一〉家庭篇

少年強則中國強。強的定義有多種,如,身體強,智力強,道德強等等等等。今天我想闡述的是關於孩子在家庭中的教育問題。希望和各位家長同勉。

孩子是一個家庭的未來,也是國家的未來。家庭怎樣培養孩子,孩子怎樣回饋家庭,以後更是怎樣回饋社會。因此,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家庭擔負的重任是艱鉅的。

一個孩子從出生到走上社會,家庭就是他重大的推手。孩子以什麼樣的精神面貌走向社會,都能折射出他的家庭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在教育孩子,換言之,也就是他父母的精神靣貌問題。有些孩子為什麼能彬彬有禮,而有些孩子卻粗放不堪,這就是家庭教育的差別。

在舊社會,人們講究門當戶對,聽到這句話,給人的印象第一就是階層問題的固化,難道真是這樣嗎?不盡然,這裡就包涵了家庭的教育問題,中華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大家庭特別注重禮節,從孩子的出生就耳濡目染直到成人,待人接物自然與普通家庭有別,所以貧民家庭的子女進入這樣的家庭會顯得格格不入。人的氣質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於周圍氛圍的薰陶。我不提倡門當戶對,但更不提倡對孩子的放任不管。我只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彬彬有禮,謙恭待人。

上面講了這麼多好像與題無關一樣,其實這正是今天要講的重要部分。

現在的家庭,注重於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往往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教育。比如有些孩子特別自私,有些孩子不懂禮貌,有些孩子爭強好勝,還有些孩子道德淪喪。這些與家庭教育有直接關係。

現在的社會,人們生存壓力看似巨大,但真的大嗎,恐怕不會大到解決不了溫飽的問題吧?但既然不是那麼大,為什麼就不會多給一點孩子的教育,多陪陪孩子呢?

在新聞上有時看到有些老人,家庭幾個子女,最後卻孤獨終老,令人心酸,但仔細想想,你覺得這是一個和諧的家庭嗎,怎樣才能和諧呢,肯定是兄弟姐妹們互相謙讓,而這個家庭成員作到了嗎?恐怕都抱著私心,爭多論少自私自利吧,作為家長恐怕很少教育他們互相包容,要有愛心吧,也最終導致了自己的悲劇。

有時候,遇到孩子的同學來你家玩,甚至都不會問候你,但你想沒想你教育過孩子要禮貌待人嗎,有些孩子家裡來客人甚至都不會招待,難道這不是大人們的失責嗎?時間再緊張,教育孩子幾句話的時間總有吧?

前斷時間,頭條上有發佈關於在孩子成就越高,老人越孤獨的問題,這確實是一個社會問題。但只要孩子有良知,大人們教育得當,即使他在天涯海角,他也不會不管不顧的。因為他的心紮根在中國。

現在好多人在國內掙了錢,攜款出國,這難道與家庭教育無關嗎,否,這是因為他沒有愛心,更沒有愛國熱情,試想一下,孩子如果愛你們能離你們遠去嗎?既然都不愛你們了,那對於國家更無眷戀。

自古有兒不嫌娘醜一說,但也要娘培養與兒親蜜的感情。只有濃烈的親情才有愛國的熱情,只有爰國的熱情才能讓中華大地變得更加富饒,為什麼有些有良知的中國人學成歸來,因為他們懂得感恩,懂得生他養他的父母和中華大地。祖國需要他們建設,這與他們父母的教育蜜不可分。我為他們驕傲,更為他們的父母驕傲,因為他們培養了孩子的愛國熱情。

常言道;肥水不留外人田。培養一個人才不容易,但培養成功了卻讓他紮根國外,這就是家庭教育的失敗,因為你沒有喚起孩子的良知。讓他對培養他一路成長的家庭與祖國負起責任。

常言道: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是一句實話。當你的孩子很有出息,對祖國有所貢獻的時侯,你不覺得驕傲自豪嗎,這才是你真正成就的體現,當你的孩子被別人誇讚很有禮貌的時侯,你一定會很高興。但當你的孩子棄你不顧,危害社會甚至叛國投敵的時候,你一樣會受人鄙視。因為孩子從小到大與你相處的時間最長,最響最大,家庭教育最多。

上面贅述了這麼多主要談了兩點;〈一〉是家庭在禮儀方面對孩子的教育。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不能丟失了國粹。〈二〉就是愛國方面的教育。我們培養的人才,不能為國所用,這與教育有直接關係。而我們現在的年輕人正是缺乏了上面兩點教育,讓人感覺到看似強大的中圓,實則好像只是一個驅殼,失去了靈魂一般。

因此,不要只關注孩子的成績,對孩子的培養,你任重道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