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確定世界裡活得更好的4條鐵律

作者艾菲的理想

艾菲的理想

聚焦自我成長兩大基石 - 思維躍遷與自我認知,活出你的蓬勃人生。歡迎你的到來,相信你會在這裡得到真實可見的改變與成長......

導讀:時代的一粒塵,落在每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人生無常”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而人的天性是追求“確定性”的,這種矛盾使得我們要去尋找和踐行能讓我們在不確定性中更好適應的方法,而提高自己的抗打擊能力和韌性就顯得尤為重要。

本文指出了提升抗打擊能力的四個方面:外有核心競爭力,內有內在穩定性和樂觀靈活性,以及保持冗餘和極限生存假設。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的各方面素質,才能保證在風波和意外到來之時,能有繼續更好生活和適應環境的能力。

人生的本質是不確定性,從頭到尾,它都充滿了無常。

不論是全球性突發的大事件,如東南亞海嘯、911恐怖襲擊、金融風暴、新型冠狀病毒的爆發,還是每個人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種不確定的事情,都是無常。

但同時,人的本性卻是追求“確定性”,只有“確定”才能讓我們感到安全,這似乎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傾向。

所以,哲學家羅素說:“對確定性的追求是人類的本性,也是一種思維的惡習。如果你要在某天帶你的小孩去野餐,他們會想確切地知道那一天是天晴還是下雨,如果你不能肯定,他們就會對你失望……”

於是,人生本質的“不確定性”與人對“確定性”追求的本性,就構成了始終難解的痛。

瓷碗摔在地上會碎,但塑料碗不會;有的樹一遇到狂風暴雨就會折斷,但有的樹不會。

為什麼?

原因就在於它們的韌勁不同,抗打擊性不同。那些擁有著更多韌勁、更抗打擊的東西,在遇到波動和不確定性時,能夠活下去;相反,那些脆弱的、缺乏韌勁,不抗打擊的東西,在遇到負面的波動和不確定性時,就會不堪一擊。

這個道理,於人也是一樣。

對個人來說,如果想要擁有足夠的韌勁和抗打擊性,就要做到以下四點:

在不確定世界裡活得更好的4條鐵律

01 對外具有核心競爭力

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我們都不知道什麼時候自己所在的平臺忽然就做不下去了,或者什麼時候我們所在的行業就被別的行業降維打擊了,或者疫情突然發生時我們就被裁員了。

所以,對外你必須擁有足夠的抗打擊力,即你的核心競爭力。

“核心競爭力”最早是由兩位20世紀戰略研究大師提出的,專門用於企業的一個概念,它說的是能夠讓這家公司在市場上獲得競爭優勢的能力。

一家公司即便擁有很多其它方面的能力,但如果這些能力無法構成競爭優勢,再多也是無用。而一家公司的世界級分銷網絡、獨家銷售渠道、強勢品牌、成熟生態系統、精細化流程或者可靠專利,都可以成為它的核心競爭力。

這個道理不僅適用於企業,也適用於個人。任何一個物種,面對的都是一個激烈競爭的市場。在這個市場上,物種必須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只有這樣才能在遇到劇烈波動和不確定時,依然活著。

那麼對於個人來說,什麼樣的核心競爭力才能算是真的核心競爭力呢?

1、你的核心競爭力要能讓你的外部客戶及內部客戶感受到高價值。

要想在遇到職場波動和不確定時擁有足夠的抗打擊能力,那一定是你有某項東西被市場所需求,被客戶所需要,只有這樣,你認為的核心競爭力才是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比如:解決問題的能力。

因為,不論是內部客戶還是外部客戶,所有人都要面對和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假如真具備了這一能力,你自然能為內外部客戶提供很高的價值。

2、你的核心競爭力要能讓你進入到不同的領域。

比如,顯示器系統方面的核心競爭力不僅可以使一家企業參與計算器、微型電視機的競爭,還能使它參與到筆記本電腦屏幕和汽車儀表盤等各種相關業務的競爭。

同樣,對個人來說,你的核心競爭力也要能夠讓你進入到不同的領域。

這一點與之前提到過的“可遷移能力”是相通的,越是位於底層的可遷移能力,比如思考能力,就越是能夠幫助你在不同領域中進行遷移,從而幫你從熟悉領域進入陌生領域。

3、你的核心競爭力應該很難被模仿,所以它會形成一條護城河。

對企業來說,如果核心競爭力只是一項技術,或一個獨家渠道,它就相對脆弱。但是,假如它是各項技術與生產能力的複雜結合,其被複制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競爭對手可能會獲取核心競爭力中的一些技術,但卻難以複製其內部複雜的協同與學習的整體模式。

對個人來說,基於某一能力的核心競爭力也是相對脆弱的,真正有效的、能夠抗打擊的核心競爭力應該是一種組合。因為只有組合才很難被複制,別人也許可以在某些方面超過你,但卻無法複製你的整個矩陣的競爭力。

因此,它應該是一種建立在能力、天賦、態度等之上的生態體系,是一個動態的互相影響的體系。這就是核心競爭力的三個必備要素。所以,是不是具有這樣一個能力組合,讓你能在各種各樣波動和不確定性中,依然好好的活著?

這是你自己必須回答的問題。

02 對內擁有內在穩定性和樂觀靈活性

想在遇到外部波動和不確定性時,擁有足夠的韌勁和抗打擊能力,你就需要擁有一個足夠穩定的內在。而如果想要做得更好,那就還需加上一個樂觀靈活性,這樣就是六個維度。

維度一:修煉穩定的情緒。

當遇到負面的不確定性時,我們的情緒通常都會做出非常激烈的反應。而不穩定的情緒,將會進一步導致生活工作的失控。

很多人都曾抱怨過:控制情緒談何容易?每次問題發生時,我都會想盡一切辦法控制情緒,讓它不要爆炸或極度低落,然而沒過多久,只要一遇到事,情緒就會再次跌宕起伏。

其實,問題剛好就隱藏在這段文字裡 - 對於情緒,我們要做的從來不是“控制”,相反,我們要去觀察。假如你能平靜如實的觀察自己正在發生的那股情緒,“抽離”的看著它,就像是看著另一個人的情緒。那麼,你的情緒問題就會解決大半。

相反,假如你不能夠“抽離”,而是與你的情緒合二為一,它在哪兒你就在哪兒。那麼,你就只能深陷其中,隨之跌宕起伏。

所以,想要獲得情緒穩定性的第一個方法就是:觀察它。在你觀察之後,也許你可以去接納它。或者,你也可以嘗試用理性的思考去看一看到底是什麼樣的“不切實際”的想法或思維模式導致了你的這種情緒。如此一來,你的情緒就會漸漸消退,甚至無聲無息的消失。

維度二:規律生活。

外界環境越是混亂,我們就越是需要定海神針一般的“內心支點”。有一種“內心支點”是任何時候、任何情境下,你都可以拿來就用的,而且只要你去用了,你的內在很快就能獲得一種穩定感,這就是“規律的生活”。

其實,大多數人都是這樣:在熟悉的、可預測的情境中,會獲得舒適感和安全感。如果處於混沌和不確定的情境中,就會倍感焦慮。你的安全感越充足,對於不確定性的忍耐度也就越大。所以,安全感可以支持你去面對混亂和不確定性,可以讓你身處其中而不被吞噬。而最容易得到的安全感就來自於“規律的生活”。

維度三:增加你的支點。

在人生某一方面出現的意外,常會導致一個人內在穩定性的喪失,並由此波及到人生的方方面面。但事實卻是,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多方面的,家庭、朋友、娛樂、職業發展、個人成長、藝術、愛好等。如果,你越是集中於其中一面,越是隻關注其中一面,你的生活圈就越是狹小,你就越會容易被它擊潰。

相反,你的生活圈越大,你就越是容易恢復,因為你整個人生的支點從來都不只是某一方面,而是方方面面,這樣你個人的彈性與內在穩定性就會大大增強。所以,你要去試著增加人生中的其他支點。

維度四:設置燈塔。

那些忽然遭遇意外事件的人,就像是原本在大海里平穩航行的船,忽然間遭到驚濤駭浪的侵襲,平衡頓失。等船重歸平穩後,他已不知道自己想要航行的方向,於是就孤零零的漂浮在茫茫一片的海上。這時,假如遠處有一盞明亮的燈塔,就等於是再次為他指明瞭前進的方向。

這個“燈塔”,代表的正是你的長期目標。這個長期目標就像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座燈塔,它的存在就是要幫助你,不論順境、逆境,都能始終不移的知道自己的方向。而不是當波浪翻滾、暗潮湧動的時候,迷失在大海之中,隨波逐流。

不僅要有燈塔,同時,你還要有向著燈塔日拱一卒的恆心,哪怕這個努力不算很多,但也從不懈怠,不因混亂的發生而改變這種投入。當你有了這些,你的小船就很難會在波動與不確定性中翻覆。

維度五:樂觀的心態。

樂觀的心態能讓你在面對波動與不確定時,不否認消極一面,但卻能更多看向積極的方向,於是就能獲得更多的能量與希望。

看到這裡,可能會說這些都是天生的。其實不然,樂觀是可以訓練的,因為從本質來說,它與悲觀的最核心區別就是解釋風格的不同。

這句話的意思是:對同一件事,樂觀的人與悲觀的人會用不同方式去進行解釋。

舉例來說,假如A和B都被公司辭退了。

A這樣說:“我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不僅工作失敗,家庭生活也很失敗。”

B這樣說:“這不過是我在事業發展上遇到了一次挫折。”

A這樣說:“我不僅現在失敗,以後還會失敗一輩子。”

B這樣說:“雖然現在我遭受了挫折,但很快就會好起來的。”

這就是二者間的巨大差別,明明遇到是同樣一件事,但這二人卻給出了完全不同的解釋。

A將一件工作的事擴大到了人生中的所有事,同時還將這件事從當下延伸到了一輩子。

B呢,完全相反,他將這一件負面事件的影響力就放在了它應有的範圍內,所以它只能代表當下,也只能代表事業上的這一次失敗。

這就是悲觀和樂觀的區別。

可見,如果你能改變自己對於波動以及不確定性的解釋風格,你就能夠擁有一個積極樂觀的心態。

維度六:靈活的內在。

在面對波動和不確定性時,靈活的內在為何也很重要?

其實,靈活的內在就等同於一個人的“彈性”。我們知道,彈性越好的東西就越不容易被折損,比如橡皮筋。而缺乏彈性的東西則很容易被折損。人亦如是,一個有彈性的人,很難被折損;而一個缺乏彈性的人,卻極易被擊倒。

那麼,究竟是什麼阻礙了我們擁有一個靈活的內在呢?

我認為最大的阻礙是僵化的思維模式,也就是“必須型思維”和“應該型思維”。

當處於這種思維模式時,今年春節你很可能就是這樣想的:

“這會兒我本應是跟家人一起遊山玩水的,可現在卻在家裡呆坐,實在太鬱悶了。”

“我就忍到初三,等到初四我無論如何都必須出去玩一圈。”

當產生了這樣一種思維時,你會發現,如果真實的生活不能按照你的原定計劃進行,你就會非常鬱悶,甚至相當崩潰。因為在這樣的思維模式下,你沒給自己其它選擇,你只給自己規定了“應該”和“必須”,而這兩個詞就足以摧毀你所有的內在靈活性。

那麼,究竟應該怎樣來提升自己的內在靈活性呢?

你可以從注意自己的語言開始。看看你有多少次說到了“我應該……”或者“我必須……”。當你注意到這些語言的時候,就是改變的開始。同時,你也可以觀察一下,這兩個詞有沒有常常出現在你的頭腦中,如果經常出現,那你就要試著進行詞語替換了,比如你可以將它們替換成“我可以”。

如果你持續這麼做,慢慢的,你的內在靈活性就會有所提升。

在不確定世界裡活得更好的4條鐵律

03 保持冗餘

有這樣一種說法:如果要裸辭,你首先要給自己準備好足夠半年生活的現金,最少也要三個月。

為什麼?原因很簡單,你需要保持一定的冗餘。重複的配置是為了應對意外情況的發生。

所以,我們不僅會把重要的信息資料存入電腦,還會備份一份到雲端。每一個大型的公共建築,不僅安裝電梯,還一定會有樓梯,不但會有安全出口,且一定會有多個。

從投資和財產安全角度說,保持冗餘就意味著你要持有充分現金,儘管現金無法帶來收益,卻能讓你扛過危機。

最近因為疫情影響,很多行業和公司都陷入了“現金流斷裂”的境遇,這也與缺乏冗餘息息相關。因為平時從未預想過“黑天鵝事件”(即無法預測的、影響重大的、事後具有可解釋性的事件)的發生,所以都沒留足冗餘,當危機來臨,現金流很快就斷裂了。

雖然,站在經濟學角度,冗餘似乎是壞的,因為它意味著資源閒置和效率低下。但是,真實世界卻不管這些,在真實世界中,總在不斷髮生著各種各樣的“黑天鵝事件”,所以,只有保有冗餘才能讓我們活得更堅韌,也更抗打擊。

04 極限生存假設

什麼是極限生存假設?

它說的是當極端情形發生的時候,你該如何生存?例如,你可以給自己做一些極限生存假設:

  • 假如你所在的公司忽然裁員了,你該怎麼辦?
  • 假如你把90%的錢都放在了股市裡,誰知又忽然出現了金融危機,你該怎麼辦?
  • 家裡經濟主要來源的成員身體忽然出問題了,你該怎麼辦?
  • 你現在的創業公司忽然資金斷裂了,你又該怎麼辦?

這些自己尚沒有答案的問題,就是聽起來近乎殘酷的極限生存假設。

但是,慢慢的,經過思考你會找到答案以及能夠減輕這類事件影響的方法。那時,你會發現,你這個系統相比之前已在不知不覺中變得更強韌了,也更經得起突如其來的打擊了。

這就是做出極限生存假設的作用,它能幫助我們提早設想,更早準備。

最後的話

人生的本質是不確定的,是無常的;而人的天性是追求“確定性”的,所以我們要去尋找和踐行能讓我們在不確定性中更好活著的方法:

  • 對外 - 具備核心競爭力
  • 對內 - 擁有內在穩定性和樂觀靈活性
  • 保持冗餘
  • 經過極端生存假設的發問

但是,在真實人生中,僅有韌勁和抗打擊力依然不夠,我們還要學會從不確定性中獲益的能力和方法。

本文作者:艾菲,《直擊本質》作者,全球認證優勢教練&個人成長教練。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艾菲的理想(ID:xiaoyaolsh),夯實“思維躍遷”與“自我認知”兩大基石,成為真實且閃閃發光的自己。

在不確定世界裡活得更好的4條鐵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