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在你的家鄉清明節這天要吃哪些食物?

楚香村


清明前一天要吃“上樑餄烙面”,下圖是我做的滷。清明節當天吃油糕或者餃子。這是比較傳統的,但現在城裡的人吃的也較雜了。



龐胖阿姨


我是地道的南方人,我們這邊每年清明的時候都會製作青團用於上墳祭祀。古時候清明節也叫作寒食節,因為當時農業社會物質匱乏,傳統節日強調“吃”的文化,而清明節前後,南方人總是會做很多的清明果,一些用於祭祀祖先,大部分送給親近的親朋好友分享。清明果外皮綠色,多用艾草做成,較軟,久置後變硬,餡分鹹甜等種類!!


清風清語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每到清明我都會情不自禁想起首詩,以此詩來對我逝去的親人一種思念。

我的家鄉在廣東佛山,每年清明節那天佛山人都會上山拜祭掃墓,拜祭的祭品中有很多,其中最不能少的就是燒肉。燒豬寄託著人們慎終追遠的情懷,廣東人歷年來有崇拜祖先的風氣,長期流行著金豬祭祖的習俗。所謂金豬就是在燒豬頭部插上金花(即簪花,尖形,用金色的紙製成)用作祭祀品,每年清明時節,佛山人以家族為單位,由孝子賢孫們扛著金豬浩浩蕩蕩地上山掃墓祭祖,以金豬象徵家族興旺,事業紅火,告慰先人在天之靈,以此向先祖表示孝心和敬意。

拜祭完畢後子孫們就一起吃飯,把燒豬分開每家一份。所以燒豬肉是廣東人清明這天都要吃的食物之一。其次還有蕎菜,鴨蛋。


小周生活記aa


清明節這一天朝鮮族需要進行上山祭祖活動的。朝鮮族人清明節上墳時,帶上有朝鮮族特色的供品,有打糕、明太魚、泡菜、自家釀製的米酒或山葡萄酒等等。把墳墓上的草割掉、將墳墓培土整修後,將供品整齊地擺放到墳前,意思是請已故之人享受美餐。然後將進行一系列並不複雜的儀式,向故人敬酒,跪拜,以示哀悼。最後,在墓前席地而坐,意思是與故人歡聚,共享美酒。

供品中的重頭戲是明太魚和打糕。明太魚可以撕成細絲涼拌,也可以用油煎、炸、燉,也可以把撕成條的幹明太魚絲直接蘸料吃,吃法很多。

是不是看的口水都出來啦!接著再介紹一下打糕。打糕又叫“糯米打糕”,用糯米精製而成。最有特色的是一些原料裡添加野菜成分的打糕,如果有機會來延邊,一定要記得品嚐品嚐  

朝鮮族人的清明節,既有懷念故人的傷感和悲淚,也有踏青遊玩的舒暢和歡樂。朝鮮族是個樂觀、能歌善舞的民族,清明祭奠活動也充分地體現了這一特點。清明節吃飯時,往往是邊吃飯、邊唱歌、邊跳民族舞,用以表示與故人歡樂團聚。


傑妻翰媽


在我的家鄉東北,每年過清明節吋,家家戶戶都要吃上這兩道菜,豆腐,雞蛋。多年來都已形成風俗習慣了,豆腐故名思意,(都發)發財的意思,又一層意思是,豆腐本身潔白,對逝者也是起到思念敬意之情。雞蛋顏色金黃,黃金的意思,故名思意,發財的意思。所以這兩道菜同時也是寓意子孫萬代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長白居士


大家好,我是大冬。我是山西人。“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那天會吃一種山西盒子菜。兒童會吃包了雞蛋的蛇頭花饃。

清明節那天祭祖,上墳。我記得小時老媽總是提前回蒸很多花饃,有祭祖的上墳用的,有自己吃的。每種都分的很清楚,祭祖上墳的用紅豆餡的花饃是四種不同花型。小孩子吃的是蛇頭花饃,裡面包個雞蛋。每次上墳老媽就會拌一盆祭祖的盒子菜。盒子菜的做飯和食材有講究,裡面要有菠菜,蓮菜,粉條,雞蛋這四種,我只知道蓮菜寓意不能缺心眼,蓮菜切片都是一整圓片不能分兩半。其他印象不深了。把這四種主要食材,還有其他食材都水煮一下撈出來,不放然後調料。上墳的時候會帶四小碗,每個碗裡必須有這四種食材。

其餘剩下的菜,用調料涼拌一下。祭祖上墳回來吃。這一直持續了很多年。

現在國家提倡文明祭祖,上墳。很多程序都簡單了。盒子菜和蛇頭花饃很多人都不做了。買些現成的食品祭拜一下。





大冬美食


三生拜祖先


燒烤系列


你好,我家鄉是在重慶農村。

我們一般清明節吃飯就是一家人待在一起。父母都會做一些美食給大家吃,當然這些美食平時是很少吃的,也只有逢年過節才能享受這種待遇。因為畢竟我們是農村嘛,經濟條件沒有城裡好。有些東西不是平時想吃就隨便能吃到的。

我們重慶主食是米飯 ,特產是臘肉。所以這些是必不可少的。臘豬腳可以說逢年過節是每家必不可少的一道主食。還有就是以臘肉為主搭配青菜炒,在怎麼都要炒七八個菜。

像粽子這些我們小的時候沒有,現在超市裡有賣的,如果小孩想吃的話,買幾個蒸一會兒就可以了。大人有些吃不慣。

其實我們農村清明節主要就是祭拜已故的親人,一家人吃一頓飯而已。


土家小哥


艾草粑粑和青團


二胎美胖媽888


要吃清明果,是一種清明草➕糯米粉揉成的麵糰,裡面餡料家家戶戶都不一樣,通常都有肉,豆乾,鹹菜,筍乾,特別好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