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風華》:我們應該記住每個時代的逆行者

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戰鬥的日子裡,我們都被一種精神鼓舞,那就是中國精神;這個春節,我們都為一種人所淚目,它的名字叫“逆行者”。回望中華民族的奮鬥歷程,每個年代其實都有逆行者,我們今天的歲月靜好,正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逆行者的精神,正是中華民族團結一致、忘我犧牲、共克時艱、敢於逆行、勇戰疫情的中國精神。

在李三林導演的電影《那時風華》裡,在半個世紀前的新中國的塞罕壩上,也有這樣一群朝氣蓬勃的年輕人,他們本可以選擇在大城市繼續上大學深造,卻逆向行走,來到了人跡罕至、自然氣候惡劣的塞罕壩,喊出了“要把沙漠變綠洲”的驚天誓言。“寧可迎風死,絕不退後生”,這難道不是那個時代的逆行者嗎?

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經過五十多年艱苦卓絕的奮鬥,打造了一道從河北北部蔓延開來的綠色生態風景線,“以塞罕壩精神”為代表的塞罕壩綠色事業,取得了重大成就,並得到了全社會的高度讚譽。塞罕壩林場也在2017年獲得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頒發的“地球衛士獎”。影片的故事就是從這裡回溯的。

影片以塞罕壩第三代人鄭青青的視角,把我們帶回到了那個一窮二白、物質貧乏、自然環境惡劣但人的精神卻昂揚飽滿的60年代。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因為一群人的到來,被徹底改變了。影片中黃土地綠帳篷紅標語,一排排轟隆隆的紅色推土機,一群身著藍色工作服的人開始了他們與天戰鬥的序幕。

隊伍裡因為有著唐學燕、鄭百團、蘇鐵、羅舒雅、李建設這批年輕人,使得在這樣的沙漠裡有了人氣,有了生命,有了綠色的希望!影片中經常出現的壩上唯一一顆大樹,見證了這些年輕人灑下的汗水和淚水以及他們的愛情,也見證了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人間奇蹟,“人定勝天”在這些年輕人的踐行下,在大松樹的見證下得以實現!影片展現了這樣一群逆行的年輕人的奮鬥和成長,尤其是對兩對年輕人的愛情展現,更是讓人在面對那樣單調的風沙戰鬥生活中塗上了浪漫的色彩。唐學燕的正直和善良、鄭百團的熱血和擔當、蘇鐵的多情和才情、羅舒雅的美麗和溫柔,在他們四個年輕人身上,我們看到了他們精神上的飽滿昂揚,他們對自己理想的堅守、對綠色事業的無怨無悔的奉獻和犧牲,乃至他們對愛情的堅守和執著,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和純真!儘管在那樣一種單調甚至惡劣的自然環境下,他們照樣可以苦中作樂、可以大膽追求自己的愛人,可以為戰友赴湯蹈火甚至犧牲生命,可以為了一句承諾用盡一生去堅守在十幾平方米的“望火樓”。正是他們用一生的逆行,實現了對祖國的誓言,對愛情的忠貞,對友情的囑託,他們用平凡又不平凡的一生,書寫了塞罕壩的歷史與傳奇。

該片還塑造了莊書記這樣一個嚴肅又可愛的典型人物。當面對幾個黃毛丫頭突然從車上跳下來就要參加戰鬥時,他最初是嚴厲勸退;當被幾個女孩子堅定的目光和信誓旦旦的戰鬥決心所感動時,我們可以看到一位真實又接地氣的書記的形象;面對林場解散危機時,這位書記沒問責,沒有勸說,而是把自己的老婆孩子接到了壩上,表示自己決不服輸的戰鬥毅力,這種不顧自己安危,只管低頭做事的好乾部,當然能做成事,做大事!

影片採用浪漫主義的拍攝手法,讓我們看到了塞罕壩四季的廣闊之美、色彩之美。尤其令人感動和難忘的是羅舒雅犧牲前,導演用非現實手法,演繹了一段在林中雪地上翩翩起舞的片段,紅色圍巾縈繞著羅舒雅優美的舞姿,伴著小調的抒情悠揚,讓一場如此令人惋惜和悲痛的犧牲戲演繹得浪漫感人!而影片最後祖孫同時舉辦的婚禮,也是在塞罕壩最美的林海中,在秋的絢爛中,兩對愛人攜手經過林海,那是一片信念的林海,一片希望的林海,更是一片愛的林海。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變遷,見證了我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道路,從影片三代人的歷程,我們也能看到中國的巨大變遷。尤其是塞罕壩第三代人鄭青青作為國際組織代表為非洲人植樹造林項目提供支持,又通過在非洲的出色表現,贏得了美國同事的愛慕,最終獲得事業和愛情雙豐收。塞罕壩精神也是我國生態文明和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共同發展的典範。

逆行者的身影是世界上最應該被記住的身影,因為每一次逆行,他們都沒有想過轉回頭的那一天,這份犧牲和堅守,值得被祖國銘記,被人民傳頌,被歷史傳承。

(作者:劉莉莎,系北京電影學院博士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