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書讀後感《忠經—君子道》1

摘要:儒家自問世以來就是提倡孝忠不分家,是儒家最重要的道德考量準則。然而在前東漢之前名儒大家馬融時已經有孔子著的《孝經》,卻無《忠經》,所以東漢名儒大家馬融有感與此寫此書來填補,使得忠孝得以兩全。


一本好書讀後感《忠經—君子道》1

《忠經》正如書名所曰,以忠為核心,通過解釋定義忠道,再加以分析和事例加以佐證,得出君子的應有的行為準則。忠字,是以中為上,心為下,表示“忠”是心要時時刻刻都能本著不偏不倚,內心不存在能拿捏住處事時的心的站位,擁有大公無私,捨己為人,舍小從大,處處以集體和他人利益的角度出發考慮和處理問題。

忠孝節義,忠作為四大勝道之首,由此可見它在古代的重要性,它在各個生活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當時社會的重要的道德準則,以此為背景生活的那些古人,尤其是崇尚儒家的文人墨客,都自然會以此為標榜,作為自己的“君子道“。歷史河流的君子們都可以體現這一點,如我們耳熟能詳的文天祥和岳飛等等,他們都是以自己的忠道實踐證明君子的品格。

《忠經》它是一部專門系統總結忠德的經典,全篇一共分為十八章。《天地神明章》把忠說成是天地間的至理至德,是評價人們行為的最高準則。“昔在至理,上下一德。……天之所覆,地之所載,人之所覆,莫大乎忠。”忠的要點在於“一其心”,忠的作用是“為國之本,何莫由忠。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動鬼神,而況於人乎”。

《忠經》對於不同等次的人,提出了不同的忠的要求,上至君王,下至平民,須各盡其忠,且盡忠有君子與小人之分:“君子盡忠,則盡其心;小人盡忠,則盡其力。盡力者止其身,盡心者則洪於遠”(《盡忠章》)。

《忠經》提出了許多對後世忠德觀念有深遠影響的重要原則,例如“善莫大於忠,惡莫大於不忠”(《證應章》),“仁而不忠則私其恩,知而不忠則文其詐,勇而不忠則易其亂”(《辯忠章》)等等。由此可見,《忠經》不僅反映了兩漢時期忠德的主要內容,而且標誌著春秋時期所產生的忠德觀念已發展成為較系統的,完整的忠德學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