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銀行業“排雷”監管一季度開2.27億元罰單

為銀行業“排雷”監管一季度開2.27億元罰單

外匯天眼APP訊 : 2020年監管對銀行業亂象整治絲毫沒有停歇。4月2日,記者不完全統計發現,今年一季度,銀保監會機關、銀保監局本級以及銀保監分局本級針對轄內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等銀行業機構共開出529張罰單(罰單統計以公佈時間為準),日均開具5.8張,合計罰沒金額超2.27億元。對比2019年,目前雖然罰單數量整體下滑較為明顯,但超過百萬元的罰單仍有34張,從處罰案由可以看出,涉嫌違法發放貸款、信貸資金被挪用仍是違規“重災區”。在分析人士看來,未來包括資本槓桿、流動性、定價等領域都將成為監管重點發力整治的方向。

與2019年一季度1021張罰單數量和2.47億元的罰單金額相比,2020年一季度整體處罰力度有所緩和,但金融強監管態勢依然在繼續。總行高級風險經理郝志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從2020年一季度監管當局對銀行業的罰單可以看出,2017年以來的“三三四十”強監管、嚴處罰的態勢還在持續,反映了部分銀行在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市場風險、案件風險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銀保監會還將通過加強合規管理、嚴肅責任追究來落實打贏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的金融監管主旋律。

雖然2020年一季度罰單數量整體下滑較為明顯,但百萬級罰單仍頻頻現身,據記者不完全統計,2020年一季度超過百萬元的罰單有34張,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政策性銀行,城、農商行均在處罰隊列。其中,國有大行領3張罰單,股份制銀行領11張罰單,政策性銀行領3張罰單,城、農商行領17張罰單,居大額罰單榜前列。

從“新鮮出爐”的一批百萬級罰單處罰案由可以看出,涉嫌違法發放貸款、信貸資金被挪用仍是違規“重災區”。在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陶金看來,近年來在經濟壓力和金融脫實向虛的苗頭中,包括很多中小銀行在內的銀行業信貸業務為追求高收益,忽視了高風險,更違反了政策對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要求,包括為房地產融資提供違規信貸、信貸資金流入股市等現象頻繁發生。另外,我國中小銀行的經營管理水平較低、風控能力較弱,與大型銀行的差距有待縮小,這些銀行在涉及經營指標、具體業務操作時更易出現違規現象。

而銀行違規經營背後與員工日常行為不規範、管理層失職密切相關,在問責制度下,2020年一季度共有355名相關人員受到行政處罰,其中316人被警告,11人被取消高管任職資格,更有28人被處以終身禁止從事銀行業工作的“頂格處罰”。禁止終身從業的既有高管,也有普通員工,禁業原因大致分為:違規發放個人貸款形成貸款風險、違反審慎經營規則、審查不嚴、籤虛假合同、挪用資金等。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是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的收官之年,對於2020年的工作部署,4月2日,銀保監會也重點提到,進一步完善監管法制體系,推動法律的修改工作,加強金融法治的頂層設計。繼續提升依法行政水平,依法監管、規範執法,依法懲處各類違法行為,加大對關係群眾切身利益重點領域的執法力度和行政監督力度。

未來哪些領域將成為監管重點關注的方向?陶金直言,首先,繼續堅持宏觀審慎管理,繼續保持當前對銀行業經營指標、業務操作、人員行為等全方位的細緻監管方式,保持監管力度。其次,加強對中小銀行、縣域銀行監管的同時,給予更大力度的法規和監管培訓。從宏觀層面看,宏觀審慎管理中的幾個主要方面,包括資本槓桿、流動性、定價、資產質量、信貸政策等都將會持續嚴格。

“監管一方面要穩住金融槓桿率,既要加強監管檢查和處罰追究,控制影子銀行風險,也要防止金融槓桿快速衰退造成的系統性風險。”郝志運如是說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