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終是我人生的第一責任人,是一切價值和意義的起點


我始終是我的第一責任人,也是一切價值和意義的起點,是“允許而不評價,期待而不要求”的內涵呈現.



我始終是我人生的第一責任人,是一切價值和意義的起點

2019年4月份,我連續一個月在朋友圈打卡這句話,在私下的場所我也說得不少。

前天在群裡,有一個小夥伴說到一個話題,我順口提到了這句話。但貌似理解得有些迷糊。


我始終是我人生的第一責任人,是一切價值和意義的起點


去年四月份,寫了好多這組咒語的內容和思考,但是從來沒有形成文章發表出來。所以就決定把之前思考和記錄做一個整理發表出來。

本來想偷一個懶,沒想到昨天她來催稿了,還用打賞來賄賂我。算是公眾號裡第一篇掙稿費的文章

介紹完了這篇文章背後的花絮,那麼就正式開始介紹這個“咒語”。


一、咒語的歷史由來

我始終是我人生的第一責任人,是一切價值和意義的起點

允許而不評價,期待而不要求,分別來自於森田療法與理性情緒行為療法,簡寫為REBT.

先簡單介紹一下兩種療法

森田療法作為神經質症的一種特效療法,廣為傳播。什麼叫神經質症,通俗來說就是非器質性引發由於“想太多”各種症狀,並且症狀開始影響正常生活。常見的比如失眠,某些強迫症等等。

REBT是認知行為療法(CBT)中比較知名的一個流派,由埃爾伯特埃利斯發展而出。ABC理論,ABCDE理論(A:action 行為;B:brief 信念;C:consequence 結果;D:debate 辯論;E:evaluation,評估升級),相信在很多地方都見過這兩個理論,特別是ABC。它們都來自於REBT。

ABCDE療法也是對非器質性原因引發的行為症狀的改善特別有用,通過不斷練習就可以達到,也臨床上用的最多的。

允許而不評價來自於森田療法的核心治療原則“順其自然,為所當為

”中的第一句話。

期待而不要求來自於ABCDE理論中的Debate,也即與不合理的信念做辯論辯駁中。(具體怎麼用好Debate,可以參考陳海賢的《了不起的自己》的關於改變的章節)

所以並不是我瞎編的,並且真實經驗證明咒語很管用,無論是我自己的經驗,還是來訪的反饋。


二、咒語的理解


我始終是我人生的第一責任人,是一切價值和意義的起點

1、允許而不評價,針對自己的情緒和想法

情緒想法是生命存在對外界變化的客觀反應,不會因主觀意識而改變的。這是一條關於生命的規律。情緒和想法就像肚子餓了想要食物,冷了想要取暖這些生理反應一樣,只要外界有變化,身體就會有想法和情緒。

允許就是尊重各種情緒和想法的到來。具體來說就是我允許我有各種想法和情緒,允許它們出來,不去否定它們的存在,無論在任何情境之下。

一些被不允許的諸如性,暴力,傷害等等想法和情緒也要允許。因為它們不僅是身體存在的一部分,還帶來了很多非常有價值的生命信息。

特別想說一下:社會道德法律所不允許的不是你的想法和情緒,而是行為。懲罰的是行為而不是想法和感受。

不評價,是對冒出來的情緒和想法不做出好壞評價。尤其是一些負面的想法和情緒,不給自己的意識,讓它們自己消失。因為情緒想法既然是客觀存在,那麼就存在其固有的規律,也就是會自動產生與消失。

客觀上來說,人類絕大部分的煩勞和痛苦,在於對客觀出現的情緒和想法的評價帶來次生情緒所引發的。

冷暖飽餓這些生命的剛需想法和情緒,去滿足就好。其他情景之下的情緒和想法,不去評價好不好,包括兩類。

第一類、它們會按照自己規律慢慢消失,越是去理會它們,它們就會一直都在,注意力就是它們的養料。這種態度在失眠,焦慮,分離痛苦恢復中效果特別好。

失眠的時候,我越是說,該睡覺了,或者不該有那些想法,那就一直睡不著,直到身體極度疲勞,啟動了比情緒更底層軀體驅動,讓我短暫的睡一會兒。

第二類、情緒和想法持續的出現,長時間不消失,說明它是帶著信息來的。這時候,就去正面它,然後聽聽它們告訴你什麼?

如果你不這麼做,那麼這個情緒或者想法會越來越大聲,就會影響到你的生活和健康。或者你去評價想法情緒,就會帶來更多次生情緒,那更停不下來了,就開始影響你的生活了。

比如持續對一個人有情緒,那就思考情緒背後到底是什麼,有必要那就去找對方談談。而不是去評價,我這樣是不是不友好,我這樣是不是太懦弱了。

類似的持續的有出軌的想法,那去正視它,它帶著你們關係現實的信息。然後根據信息跟伴侶好好溝通,去改善關係,出軌自然就沒啦。不去管出軌想法肯定會出事兒,去評價說自己不忠誠是一個爛人,肯定也會出事兒。

好,關於允許而不評價,說到這兒!

2、期待而不要求,針對的人際關係中。

期待是在承認這是我的需要,一切皆因我而起。用一個例子來說明

我期待伴侶的陪伴,這是我需要ta。當然我期待ta可以滿足我,因為這可以讓我感受到愛和溫暖。如果滿足了我,當然很高興很幸福,我知道了ta在滿足與不滿足,選擇了滿足我,ta在乎我。

如果當ta不滿足的時候,肯定會很失望,痛苦(允許而不評價),但我知道這是我的需要沒被滿足產生的感受,跟對方無關。

我需要想的是,自己要怎麼去滿足自己的需要。無論是告訴ta,或者調整自己滿足的方式,甚至重要需要長期不被滿足,結束這段關係都可以。

而我始終在一個主動位置滿足自己的位置,而不是一個無力被動的位置。

不要求

如果把自己期待變成了自己的要求。當這樣做的時候,自己成為了被動者,我的需要是否滿足,完全掌握在別人手裡。

對方做到了,可能有些許感動,可能不會有什麼感受,因為是你要求的。

在要求對方情景下,假如對方沒做到,我的感受是什麼樣的呢?首先我肯定不舒服不爽,因為我的需要沒被滿足。其次是憤怒,控訴對方沒有滿足我。將自己不舒服不爽的責任推給了對方,讓對方的反應完全控制了我。要讓我高興的時候,滿足你。不想讓我高興的時候,忽視我就可以了。

我把自己放在了一個被動者受害者抱怨者的位置。那麼一旦進入這種惡性循環,關係會快速的變壞,迅速走向破裂。

期待是對自己需要的正視,不要求是對自己需要的負責,也是對自己人生的負責。

這裡還有一類特殊關係,就是自己和自己的關係,同樣適用於此。心裡面那個你和現實的你,心裡面的你也需要期待但不要求你。

因為現實的你能不能完成一個事情,有太多的其他因素。一旦變成要求,那麼現實的你會被心裡的你罵也好,自責也好,無論哪一種,對我們都不好。

好啦,關於期待而不要求就說到這兒。


三、做一個總結


首先介紹了這篇文章的花絮,其次談到咒語的由來,最後談到了如何理解咒語。第二段中說了咒語來源於森田療法與理性情緒療法。

第三段說了如何理解咒語,分為兩小節展開。

第一,允許而不評價。

冒出了這些想法情緒,想法情緒僅僅是想法,不給它注意力,不去評價,去做事情就好了,會消失的。如果持續的出現同一個想法情緒,那麼去正面它就好。

第二,我的人生感受由自己掌握,所以期待但不要求,這樣永遠處在一個主動的位置。

我始終是我的人生第一責任人,也是一切價值和意義的起點。Remove inner obstacles and be free.


我始終是我人生的第一責任人,是一切價值和意義的起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