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十常侍”的由來:外戚和宦官亂政的產物

漢靈帝時期,朝廷政權由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慄嵩、段珪、高望、張恭、韓悝、宋典十二個宦官操縱,他們朋比為奸,敗壞朝綱,致使天下大亂。因為他們都擔任中常侍,所以歷史上稱他們為“十常侍”。三國演義中的十常侍則是指張讓、趙忠、封諝、段珪、曹節、侯覽、蹇碩、程曠、夏惲、郭勝十人。

歷史上“十常侍”的由來:外戚和宦官亂政的產物

想要了解十常侍亂政的由來,就必須提起另外一個人——梁冀。

梁冀是歷史上著名的奸臣,他的父親梁商是漢順帝時的大將軍,妹妹梁妠是漢順帝的皇后。梁冀身上擁有了所有官二代的壞毛病,從小就無所事事,整日的遊手好閒。梁冀長大後,梁商就安排他當河南尹,梁冀本來就是紈絝子弟,不要說能夠造福鄉里,還經常幹出違法的事來,可都有他爹給撐腰,也沒人敢追究他。梁商死後,梁冀就依靠妹妹的地位當上了大將軍。

公元144年,漢順帝劉保駕崩,年僅1歲的漢衝帝劉炳繼位,劉炳年幼,朝政由皇太后梁妠掌控,梁氏開始把持朝政。梁冀依靠妹妹的勢力,自然更加的飛揚跋扈。

公元145年,當了不到一年皇帝的劉炳病逝,梁冀擁立漢質帝劉纘為帝。劉纘登基的時候雖然也才八歲,但他卻看不慣梁冀的所作所為,經常當著百官的面批評梁冀,一點面子也不給梁冀留。梁冀對劉纘心存記恨,就讓親信把毒藥放在劉纘的飯食當中,就這樣,當了一年多皇帝的劉纘被梁冀給毒死了。

漢質帝死後,朝中大臣都想要立漢章帝劉炟的玄孫劉蒜為帝,而梁冀卻支持立漢章帝的曾孫劉志為帝。結果顯而易見,梁冀聯合妹妹梁妠,剷除了朝中的反對勢力,擁立劉志登基。

歷史上“十常侍”的由來:外戚和宦官亂政的產物

公元146年,漢桓帝劉志即位,因為感激梁冀對自己的擁立之功,對梁冀十分的禮遇。梁冀的地位和權勢越來越大,膽子也越來越大,不僅貪得無厭,還四處為非作歹,稱得上是罪惡滔天。公元159年,劉志實在看不下去梁冀的所作所為,就聯合身旁的宦官,誅殺了梁冀。張讓、趙忠等人就因為誅殺梁冀有功而被封侯。

漢桓帝依靠宦官誅殺梁氏,自然大量的封賞宦官,朝政就開始被宦官把持。宦官們本是一群自私自利之人,他們把持朝政後,和梁冀沒什麼區別,一樣的濫行淫威,行事專橫。這就引起了朝中那些清流們的不滿,他們上書皇帝,抨擊宦官的所作所為。宦官們自然不會坐以待斃,侯覽、曹節等人就指使人誣告清流們結黨營私,誹謗朝廷。結果,清流在和宦官的鬥爭中失敗,被放歸鄉里,終生禁錮,不再錄用為官,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黨錮之禍”。至此之後,宦官們更加肆無忌憚。

公元167年,漢桓帝駕崩,因為沒有兒子,皇后竇妙便挑選漢靈帝劉宏為繼承人。劉宏繼位後,竇妙被尊為皇太后,其父竇武被拜大將軍,竇氏開始把持朝政。竇武十分痛恨宦官的所作所為,想要剷除宦官勢力,結果卻被宦官誣告謀反,竇武被迫自殺,竇太后也被囚禁。至此,宦官勢力更加的猖獗。

公元189年,劉宏病重,遺詔蹇碩立劉協為帝。劉宏死後,外戚和宦官便爭鬥起來,先是主持朝政的何太后立自己的兒子劉辯為帝,並捕殺了蹇碩。同時,把持朝政的何進準備請董卓進京來徹底誅殺宦官,不料事情敗露,張讓等人提前動手,誅殺了何進。袁紹聽聞何進被殺,就率軍進宮,見到宦官不論大小,全部殺死,大批宦官成為刀下之鬼。張讓等人見形勢不妙,便帶著劉辯和劉協從後宮逃跑,逃到北邙山時,後面追兵趕來,張讓等自知難逃一死,便淚辭皇上:“臣等殄滅,天下亂矣。惟陛下自愛!"皆投河自盡。

歷史上“十常侍”的由來:外戚和宦官亂政的產物

漢朝外戚和宦官亂政由來已久。漢代皇帝一般年幼,登基初期朝政由皇太后主持,皇太后培養本家的勢力,就形成了外戚勢力。隨著小皇帝慢慢長大,想要自己掌權,只能聯合同自己身邊最密切的的宦官來奪權,等皇帝掌權後,宦官也就得到重用,這便形成了宦官亂政。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十常侍就是外戚和宦官亂政的產物。

喜歡有趣的歷史,請關注歷史花月夜,歡迎您留言、評論、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