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關愛和保護好留守兒童

|背景鏈接*

每一個打工者背後,都是一個家庭的生計和希望。幫助返鄉農民工儘快返城就業,防止因疫失業返貧,關係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的實現和脫貧攻堅成果的鞏固,關係到全面小康如期實現。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春節後農民工返程高峰推遲。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佈會3月10日公佈的數據顯示,還有近一半的返鄉農民工沒有返城復工,需要多管齊下幫助這些返鄉農民工儘快返城就業。

|解讀*

[原因分析]

第一,移民父母本身對在城市生活的預期是模糊的、不確定的。他們在城市就業和工作,但是卻很難融入城市和實現在城市內的市民化。城市體系缺乏對移民的制度接納,居住社區中也並不能提供良好的融合環境。因此他們努力盡量地節儉開支,將城市就業作為未來在農村生活的資本積累。如果父母只是將在城市中的生活和工作作為一種暫時性的狀態,往往會放棄攜帶子女進入城市。

第二,農村家庭為了實現家庭財富積累,寧願或者不得不選擇家庭分離的外出遷移。由於農村農業勞動收益率極低,農村人口不得不通過外出遷移流動獲得家庭財富的積累。遷移流動人口務工經商的經濟收入已經成為我國農村人口收入增長的最重要途徑。

第三,兒童與父母共同遷移會使移民家庭在城市的生活成本提高,而流動家庭缺少在城市展開家庭生活的充分能力。兒童的學齡前教育、幼托服務的成本較高。義務教育階段如果不能進入公辦學校,也只能選擇成本更高的民辦學校。如果兒童隨父母流動,流動人口家庭在城市生活的住房開支、生活開支、保障和健康成本、社會交往成本都顯著提高,這種成本之高,有的時候甚至高於家庭生活運行的能力。

第四,遷移流動家庭的父母基本都是務工經商的勞動力人口,在工作和家庭的時間安排失衡,使他們缺乏照顧兒童的時間。城市流動人口中的80%以上都是勞動力人口,同時具有極高的勞動參與率。流動人口的平均每週工作時間達到60小時,遷移流動人口的工作時間和勞動強度很大,使得他們幾乎沒有時間來照顧隨遷的流動兒童。在這種情況下將子女放回故鄉由祖父母照料成為一個典型的家庭生活安排。

第五,兒童在鄉村留守是子女通過教育實現未來發展的基本途徑。從1990年代以來,城市在遷移流動人口子女的義務教育服務有了較大進步,但是教育體制的中考和高考對於流動兒童仍然存在顯著限制。教育權利的不平等實際上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兒童返鄉。

[存在的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成長面臨社會、心理等多方面問題

第一,留守兒童的意外傷害凸顯

在過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兒童遭遇過意外傷害,比非留守兒童高7.9個百分點,遭遇割傷、燒傷燙傷、被貓狗抓傷咬傷、墜落摔傷和蛇蟲咬傷、車禍、溺水、觸電、中毒、火災、自然災害等各種意外傷害的留守兒童比例都高於非留守兒童。意外傷害的發生源於留守兒童安全防範意識和知識的缺乏,但更多的是父母及監護人履責不到位。

第二,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較差,學習興趣不足

留守兒童學習成績較差,然而,有九成多留守兒童認為學習重要,其學習態度與狀態的差異,一方面緣於普通農村學校培養目標單一與留守兒童教育需求多元化的矛盾,學習知識一旦脫離自身的發展基礎和需求,學習興趣自然就會大打折扣;另一方面與留守兒童自身的情況有關,因為缺少有效監督和應有的學習輔導,自我約束和管理能力較差,問題積累多了,勢必影響學習的自信心。

第三,留守兒童社會支持較弱,心理健康問題比較突出

老師對留守兒童的支持更多地體現在學習輔導上,情感支持相對欠缺。社會支持狀況是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預測變量,社會支持弱化使得留守兒童消極情緒更多。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關懷,具有較強的逆反心理,情緒消極敏感,心理承受能力差,往往不能正確對待挫折苦難及別人的批評教育,甚至產生對抗行為。由於心理歸屬感和自我認同感的缺失,留守兒童更易表現出膽小自卑、消極對抗、隨波逐流的偏激甚至極端心理。

[對策措施]

一是強化家長的監護責任。政府應引導留守兒童家長深刻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重視對子女的教育,明確教育子女的職責。要轉變監護理念,破除保障孩子物質生活即可的理念誤區,重視親情交流。通過精準扶貧專項補貼,儘量確保至少父母一方留守,履行其監護責任。相關單位要建立健全在外務工家長與孩子的溝通交流機制,以保障及時溝通,解決困惑,關切孩子的身心發展和精神訴求,要為孩子灌輸積極向上的學習與生活理念以促進健康成長成才。另外,要強化臨時監護人的家庭教育指導,引導臨時監護人更多關注孩子的精神需求,讓留守兒童真正感受到家庭溫暖。政府部門要強化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積極實施寄宿式管理,為留守兒童住校提供各種支持。

二是強化學校的教育功能。學校要組織開通親情熱線電話,使外出務工家長可隨時與子女和教師聯繫溝通。在留守兒童父母回鄉期間,要組織他們參加家長會或家長課堂,以瞭解孩子動態,彌補父母不在身邊給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教師應與留守兒童深入交流談心,給予更多關心愛護,要廣泛開展有利於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各類文娛活動。要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班主任要全面仔細地將留守兒童在校的各方面表現及時記入檔案,並定期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反映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情況。要大力實施寄宿制管理,針對部分留守兒童不能得到有效監護的情況,可建議家長同意孩子住校。實行寄宿制管理的孩子經歷相似,便於集中管理,而且容易喚起學習熱情和集體歸屬感。要設立心理健康諮詢室,聘請專業教師擔任心理醫生,及時解決留守兒童遇到的各種困惑。開展相關心理課程,關愛兒童心理健康,加強臨時監護人心理培訓,通過定期心理上門輔導,加強農村家庭心理培訓。

三是強化社會各界的合力作用。要充分發揮政府、學校、社會團體、基層組織、媒體、家庭等的合力作用,共同匯聚強大的愛心能量,形成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的愛心暖流。積極發揮工青婦、關工委、志願者組織的作用,以有力填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媒體應加大對留守兒童的宣傳力度,提高社會各方對留守兒童群體的關注度。要積極構建社會大眾關愛平臺。政府、基層組織、學校、志願者組織、家庭等協同合力,共同搭建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的綜合型平臺,積極開展相關活動,比如舉辦送溫暖送愛心活動、幫扶急需心理輔導的留守兒童、開設相關培訓講堂等,通過有效措施以發揮連接政府、社會、家庭、留守兒童的積極紐帶作用,針對各類農村留守兒童“心靈貧困”具體問題採取不同有效措施,實現精準對接、精準扶助、精準呵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