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材料怎麼樣寫好“重要性”或說“為什麼”?

最近,和一些同志交流寫材料的酸甜苦辣。有的說,寫材料“重要性”或“為什麼”這部分最難寫,經常絞盡腦汁也不容易出彩。

為什麼“重要性”或者說“為什麼”難寫?因為,這部分難就難在虛實難把握——所謂“虛”,指的是講道理;所謂“實”,主要是擺事實。不講大道理,就會顯得“高度不夠”;大道理講得多了,又容易讓人感覺不是“空”就是“虛”。而既要立意高遠,又能夠有血有肉,這又是材料必須具備的要求。

怎樣解決這個難題?我體會,只要把握好“時、勢、事”這三個字,難題就會迎刃而解。

所謂把握好“時”,就是從時代背景出發,闡明所寫事項的重要性。這種重要性,其實就是時代價值。如果文章的主題比較大,又有足夠的篇幅,可以穿越時光隧道,從過去寫到現在,在歷史比較中彰顯時代價值,用歷史意義來襯托現實意義。因時而變,因時而進,本身就是一種積極意義。

所謂把握好“勢”,就是結合發展大勢,闡明所寫事項的緊迫性。這個“勢”,指的是形勢、走勢、態勢,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整體特性和趨向。要把意義寫深寫透,不能簡單地“就事論事”,需要“就勢論事”,這樣才能“據勢行事”,進而“借勢成事”。從一定意義上說,就勢論事,就是把所寫事項放到大局大勢中審視、認識和看待,可以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來分析,也可以從國際國內的視域來把握。

所謂把握好“事”,就是用事實事例說話,闡明所寫事項的必要性。這裡所說的事實,包括所寫事項的現狀、存在的問題、面臨的挑戰,等等。無論擺脫困境還是解決問題、直面挑戰,目的都是解決問題、加快發展。

當然,闡述重要性時,無論“審時”還是“度勢”,都是為了更好地“論事”,我們要把“時”與“事”、“勢”與“事”緊密結合起來,不能與事無關、置身事外,或者搞成“兩張皮”。脫離“論事”這個根本落腳點來審時度勢,就和“乾打雷、不下雨”差不多。

當然,“時、勢、事”這“三字經”,在具體“念法”上是非常靈活的,可以進行不同的排列組合,或“二合一”,或“三合一”;或“時”為先,或“勢”在前,或“事”打頭。

總之,認真抓住“時”“勢”“事”之間的關係,準確把握、靈活運用這“三字經”,材料就能夠達到既立意高遠,又有血有肉的統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