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不得不說的故事:張騫娶匈奴女子為妻,據說後裔在河南

西漢時期,為了解除匈奴對長安的威脅,從漢武帝開始,多次遣使西行,與西域各國互通友好。其中,經歷最為曲折、成就最大的當屬張騫。最終,張騫帶著他的匈奴妻子和助手回到長安,他們也帶回了對西域的瞭解。

河西走廊不得不說的故事:張騫娶匈奴女子為妻,據說後裔在河南

紀錄片《河西走廊》中張騫的匈奴妻子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因為道經匈奴,被匈奴羈留軟禁了10年,甚至給張騫娶了匈奴妻子,還有了孩子,目的當然是消磨其志,想讓他打消西行的念頭。“然騫持漢節不失”,信念一直存留。不過,他如何與匈奴上層周旋,使得匈奴人放鬆對他的監視,允許他舉家西遷,恐怕也不那麼簡單。他不僅要帶上妻子和兒女,還要帶上他的副使堂邑父和其他老部屬,繼續他的西向大宛、康居、月氏之行。這個峰迴路轉的過程,至少要有他的匈奴妻子參與,這也說明張騫的妻子不會是一般的匈奴出身。

河西走廊不得不說的故事:張騫娶匈奴女子為妻,據說後裔在河南

紀錄片《河西走廊》中張騫和他的匈奴妻子

張騫在公元前138年出使,十年陷匈奴,在大月氏待了一年,公元前126年回到長安。不辱使命的不僅是張騫,還有當行時屬於“敵國”一方的匈奴族人,堂邑父受封了,但張騫的妻子並沒有下文。司馬遷寫《史記》惜墨如金,多用白描,寥寥數筆交代了張騫妻子也回到漢朝。我們無法知道她的名字,但從張騫的匈奴妻子身上,我們能感知這位出自遊牧民族的善良女性如何的善解人意,又如何能為愛情、親情和自己的選擇獻出自己美好的年華。

河西走廊不得不說的故事:張騫娶匈奴女子為妻,據說後裔在河南

紀錄片《河西走廊》中張騫和他的匈奴妻子回到長安

據說,後來張騫被封了侯,帶著匈奴妻子來到河南方城生活,自己花錢修了一座“賈福廟”,還把當地的一條河改名叫作賈河。據當地人講,博望鎮原本留有很多和張騫相關的遺存,博望鎮老街上,原有地名大公館、倉房院、馬號院,都有老建築留存,相傳是張騫當年封在此地時建的,用來自用和招待客人。但很可惜,這些遺存今天都已不存在了。所幸的是,在今博望鎮一些張姓村民的家裡,還供奉著張騫先祖的牌位。據當地政府部門統計的數字,至2010年,在方城縣博望鎮周圍的殷莊等村落,居住著的張騫後裔836戶共計3908名。

河西走廊不得不說的故事:張騫娶匈奴女子為妻,據說後裔在河南

紀錄片《河西走廊》中張騫和他的匈奴妻子在一起

今天,每逢盛夏時節的傍晚,一些方城人就會來到縣城西南的張騫廣場消夏避暑。21米高的張騫塑像威嚴地屹立在廣場中央,手持竹簡,腰挎長劍,面西背東,平靜而安詳。這與當地流傳的張騫的故事,一起構築了人們對2000多年前大漢王朝的那段公眾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