閏年的來歷?

大概從人類出現在地球上開始,我們就一直在記錄時間。最初我們只是想知道當下是什麼季節以及下一個季節是什麼何時會到來。但在農業出現之後,人們意識到記錄一年中的每一天也很重要,一旦開始嘗試記錄每一天,很快你會發現一個問題:由於每年的天數並不是一個整數,所以我們不能制定一個不變的且每年天數都相同的日曆,於是有了今天的日期!

閏年的來歷?

我們有時需要在日曆上多加一天,於是日曆上有了2月29日。有個主要問題是地球的公轉和自轉之間沒有任何關係。地球沿著自轉軸轉一圈的時間我們稱之為一天,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 我們稱之為一個迴歸年,如果地球總是在完成一定數量的自轉後,回到公轉軌道上的同一個地方那就好辦了。這樣的話自轉的圈數就是一年的天數。

但事實並非如此,地球繞太陽一圈期間會自轉365.2425圈,所以如果日曆每年的天數是365或366天,那你要麼數少了 ,要麼數多了。如果數錯了那麼一年中最長和最短的一天通常發生在地球公轉過程中固定的點上,也就是夏至和冬至 ,它們在日曆上的位置將會有所變化,當你要為每年都在同一天舉辦的活動做準備時,就很麻煩了。比如冬至日慶祝活動。

閏年的來歷?

​那樣的日曆還不夠完善,於是許多文明古國的人如巴比倫人 、古代中國人以及古羅馬人他們根據月亮來制定日曆,但是月亮的活動與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也沒有任何關係,在地球繞著太陽轉一圈的時間裡月球繞地球公轉的圈數略多於12圈,每轉一圈需要29天多一點。那麼這兩種日曆面臨同樣的問題:一年12個農曆月太少了,但一年13個農曆月又太多了,所以多數人採用了每年有12個月的農曆,此外人們每隔幾年會給農曆加上一個月,使收割作物等重要事件的日子每年幾乎都在同一天。

閏年的來歷?

然後是古羅馬人他們非常有意思,他們沒有制定合適的日曆,至於每隔多少年應該增加一個月他們把 這個決定權交給了宗教的最高權威:大祭司。這個傳統延續了一段時間,至少延續到凱撒大帝的出現。羅馬人認為增加額外的月份是個不祥之兆,他們不想在打仗時加上額外的月份,而凱撒大帝一直都在打仗,所以 古羅馬的日曆從此變得混亂不堪。最後凱撒決定羅馬人要使用一個全新的歷法,該曆法應該系統化,明確哪一年應該增加額外的天數,因此就有了儒略曆。很長一段時間裡,西歐和各基督教堂都使用這種日曆,多數儒略年都有365天 ,但就像剛才說的一年有365又1/4天, 所以每四年,就要加上1天。 即那一年有366天,這看起來很合理 ,但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閏年的來歷?

事實證明 這個每四年加一天的歷法系統,使每年多出了10分鐘,關於這一點儒略年的制定者是知道的。但他們認為沒有必要把日曆搞複雜了,不過是每年10分鐘的誤差 能怎樣呢?一年10分鐘 但多年後的誤差就不小了。到了16世紀末,人們使用儒略曆已有約1600年,此時日曆已經比實際日期落後了13天,直到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即當時天主教會的大祭司,決定將儒略曆進行一次大整改,他將我們今天還在用的格里曆和儒略曆相結合,實際上儒略曆和格里曆只有幾處不同。

閏年的來歷?

格里曆的新規則是:每4年要多加1天,如果那一年的年份能被100整除 則不加,但如果那年的年份能被400整除 則要加。所以1700年 1800年以及1900年不是閏年,因為它們能被100整除 但不能被400整除。2000年就是閏年,因為2000能被400整除。如果我們仍然使用儒略曆的話,2016也屬於閏年,而儒略曆比實際日期落後了16天。這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無論曆法是否存在,宇宙依舊錯綜複雜,格里曆還是有些太長了,所以我們每隔7700年會在日曆上加上一天不要期待新曆法的出現,儒略曆比實際日期落後13天時,人們才開始採用格里曆。而格里曆產生這樣的誤差還要大約10萬年,至於10萬年後會怎麼做,這個我們就不關心了,無能為力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