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副研究員彭波:對新冠疫情之後形勢樂觀,企業要做好三件事


商務部副研究員彭波:對新冠疫情之後形勢樂觀,企業要做好三件事


中企思智庫,企業家第一智庫:

3月31日,商務部研究院副研究員、2019 年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獲得者彭波走進中企思智庫直播間,與國務院參事、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中企思智庫秘書長於彥忠、中國社科院副研究員楊盼盼等專家、學者、企業家一同雲端對話,探討疫情當前的危與機。


以下為彭波研究員的演講內容整理:


一、如何看待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


對於當前的國內外經濟形勢,我的看法是應該樂觀一點,不必過於悲觀。當前,雖然新冠疫情在國際上迅速蔓延,在很多國家都已經失去了控制,全球性經濟金融危機基本上已成定局,世界正面臨五百年未有之變局。


但是,對於中國自身,則可以相對樂觀一點。這是因為:


第一,是因為中國具有完整的產業體系。按照工業體系完整度來算,中國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箇中類,525個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融入世界,中國可以發展得更好。但是,如果脫離世界,中國也能夠發展。現在,國內疫情基本上得到控制,中國一方面在加緊復工復產,另一方面在加緊擴大進口,保證供應。3月份中國製造業PMI呈現V形反彈,回升至52%,比上月回升16.3個百分點。說明生產基本上恢復了正常。


商務部副研究員彭波:對新冠疫情之後形勢樂觀,企業要做好三件事


第二,對於當前中國企業非常擔心的外需問題也不必過於憂慮。在疫情衝擊之下,國際需求將會發生較大的調整,存在正負兩方面的影響,正負因素相互抵消,不一定會減少太多。


負面的影響是,各國經濟受到疫情的衝擊,生產受阻,生活停滯,總的需求水平下降。相應地必然會減少對中國商品的需求。但同時還會產生正面的影響是,各國生產受到嚴重衝擊,但是基本的生產生活還得要維持,必須要進口。


當前主要國家普遍陷入疫情當中,而又彼此隔離。而中國的疫情得到控制,比較安全,加上產業體系完整,恢復較快。很明顯,全球採購將會向中國轉移。兩相對沖,今年中國市場的需求規模未必會大規模下降,甚至可能會出現正增長。


二、企業如何應對全球性金融危機和疫情危機


基於上述分析,中國的企業應該積極採取如下行動。


一是要做好及時調整生產的準備;


如前所述,今年中國企業面對的總需求水平應該不是太大的問題,總體規模應該不會下降,至少不會下降很大。問題是需求什麼?在疫情衝擊之下,全球供應鏈在結構上將會發生劇烈的調整,產品的供求關係也將發生巨大的變化。


曾經需求很好的產品現在可能變得無人問津,而曾經銷路不暢、市場狹窄的產品現在卻可能變成了全世界的搶手貨。企業如果發現自已原來的產品將會失去市場,而且這樣的調整將會是長期性的,就需要及時做好調整的準備。


二是要提升產品的質量;


在疫情衝擊之下,國際國內的緊急需求擴大,企業在滿足緊急需求的同時,不能忽視了質量。如果忽視了質量,第一會影響企業自身的市場聲譽,損害長期發展前景。第二會影響整個中國產品的國際信譽。中國產品當前在國際市場上的處境非常微妙,一方面各個國家都不得不越來越多地依賴中國產品,也承認中國產品價廉物美。但是同時又不願意接受中國的崛起,用各種方式對中國加以毀謗。


所以,現在正是中國企業應該加倍小心的時代。如果中國產品的美譽度得不到提升,國際市場就將難以打開,中國企業的利潤及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也將受到很大的影響。


商務部副研究員彭波:對新冠疫情之後形勢樂觀,企業要做好三件事


三要是技術水平要升級。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的產品早就不是如改革開放之初那樣,只能提供低端產品,不再是以“七億件襯衫換一架波音飛機”的時代,機電產品及高科技產品已經成為中國出口的主力。但是相對而言,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上整體上相比高端還存一定的距離,正處於向全球價值鏈高端躍升的過程當中。尤其是在當前美國貿易戰的壓制之下,中國的產業鏈不升級,就沒有出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但是,在正常情況下,國際高端市場早已飽和,中國的企業屬於後來者,在市場競爭當中處於較為艱難的地步。尤其是在高端電子產品方面,市場先行者具有規模效應方面的巨大優勢,在通常的情況下是難以逾越的。


但是,當前,在新冠疫情的衝擊之下,歐美髮達國家的產業鏈遭受到嚴重的損害,沒有辦法正常開展生產。而且,當前歐美等國的疫情還在迅速擴展當中,產業鏈的破壞只會越來越嚴重,相當多的高端產品將無法有效提供,這時候中國的企業如果能夠抓緊時間轉型升級,就能夠迅速搶佔市場,實現躍升。因此,某種意義上,新冠疫情固然會帶來一定的損害,但是同時也給中國企業的躍遷帶來了難得的機會。


總體上,我們可以這樣說,沒有疫情,在正常情況下,中國的產業與企業也在趕超過程當中。現在,疫情的衝擊會帶來一定的損害,但也可能會帶來機會,加快中國的產業與企業的趕超進程。


總之,我的看法是,面對新冠疫情的衝擊,中國的企業應該謹慎小心,但不必悲觀,應該看到危險中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