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的那代“90後”的夢想(二)

1890一代註定會被載入史冊的,他們的掙扎與迷茫,呼號與痛苦,何嘗不是國家的傷痕,他們的奔走與啟蒙,堅守與努力,何嘗不是國家的奮起!

一、1890後的“大”夢想和“小”夢想

從前一篇文章說到這裡,我們已不難想象這代90後的夢想了。大的方面仍然是救亡圖存,仍然是國家走向復興,談復興,是因為幾百年來這個老大帝國衰落了、腐朽了、僵化了,所以要打破傳統的致使貧窮落後的條條框框和一切阻礙,走向現代化的獨立富強。歷史衍生到了他們這一代,要由這一代人來真真切切地建設中國了,他們也是這樣做的,我們不管結果如何,他們的過程做得很好,值得我們敬佩。

小的方面有他們每一個人具體的夢,或是藝術的夢,或是科學的夢,或是家庭的夢,有夢想總歸是比什麼也沒有的要強,夢想是可以催人奮進的,夢想影響著一個人的道路選擇和最終走向,我們不可能知道每個人的夢想,但瞭解他們中具有代表性的那些人的夢想,對於瞭解這個群體的夢想還是很有用的。

100年前的那代“90後”的夢想(二)

二、1890後的代表人物擷例

在文化領域,胡適可以說是這代人中很風光的一位,成名較早,從美國回國後不久,年僅26歲的他就站在了北大的講臺上,而所教的學生傅斯年、顧頡剛、羅家倫等人年歲上也和他差不了多少,但國學知識甚至比不上某些學生的胡適卻給他們帶來了大洋彼岸的新思想、新方法,他給學生們帶來了一種有別於傳統的新氣息。

胡適的夢想是點滴的改良主義,主張通過解決具體的問題一步步地改革。面對著社會上各種主義大肆的宣傳和氾濫,而關乎國計民生的大大小小的具體問題卻沒有人深入研究的狀況,胡適發表了《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一文,他是反對“高談主義”和“根本解決”的,他在文中說:

“現在輿論界太危險,就是偏向紙上的學說,不去實地考察中國今日的社會需要究竟是什麼東西”,“多研究些具體的問題,少談些抽象的主義。一切主義,一切學理,都該研究,但是隻可認作一些假設的見解,不可認作天經地義的信條;只可認作參考印證的材料,不可奉為金科玉律的宗教”。

胡適的思想中有著科學主義的啟蒙性,以致體現在學術實踐上有一句名言“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而胡適的這種科學主義、自由主義在當時的中國社會環境中雖有成就,但最終也僅成為了一個夢想。

100年前的那代“90後”的夢想(二)

胡適

與胡適漸進的改革大相徑庭的是進行政治革命的那些人,同為90後,他們的思想反抗更為徹底。他們認為當時的中國外有帝國主義列強的壓迫,內有反動軍閥專制勢力的剝削,整個國家從上到下腐朽愚昧,階級鬥爭矛盾尖銳,必須進行徹底的革命,推翻壓在民眾身上的大山,打倒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反動軍閥,這樣才能實現國家的徹底獨立和民族復興,為此,他們開始了暴力革命的道路。

三、1890後群體所成立的社團擷例

說到這代90後的夢想和道路,有一個團體不得不提一下,那就是於1919年7月1日正式成立的少年中國學會,它是五四時期人數最多、分佈最廣、影響最大的一個全國性的青年團體,而其中的主體便是這代90後,1892年出生的王光祈是主要的發起人之一,也是重要的負責人。學會的宗旨是“本科學的精神,為社會的活動,以創造少年中國”,這是一個比較廣泛、自由的群體,會員們崇尚進取、思想自由、追求新知識、學習新思想,雖然信仰不一致,但是他們憑著創造少年中國的理想和熱忱匯聚在了一起,他們渴望改變社會的現狀,當時的參與者都對它的未來有所期待。

但是在那個混亂的中國思想界,少中學會還是不可避免的走向了分裂,傾向共產主義者與自由主義者的分化,馬克思主義者和國家主義派別的決裂等,使少年中國的會員們最終分道揚鑣。李大釗、鄧中夏、惲代英、毛澤東、張聞天、劉仁靜、肖楚女、黃日葵等參與組織了中國共產黨,楊亮功、易君左、程倉波、沈怡等加入了國民黨,曾琦、左舜生、李璜、陳啟天等發起了青年黨,還有一批批的人成為了各行各業的中堅,例如散文家朱自清、美學家宗白華、戲劇家田漢、哲學家方東美、實業家盧作孚、小說家李劼人……這個名單可以列的很長,而其中多是90後,他們在二十世紀做了不同的道路選擇,有教育救國、科學救國、實業救國、新村主義、工農互助等,有共產主義、資本主義、自由主義等,如果把他們各自不同的命運演繹交雜在一起,我們就會看到二十世紀中國的波譎雲詭,我們就能感受到他們夢想中的那份堅守和無奈。

100年前的那代“90後”的夢想(二)

圖為1920年少年中國學會部分會員在北京岳雲別墅的合影

四、充滿矛盾的1890一代

可以說,這是充滿矛盾的一代人,他們與社會變革的矛盾,群體代際之間的矛盾,道路選擇與社會現實的矛盾等等,因為他們的面前是一個需要大變革的中國。

在他們尋求救國途徑的過程中,有一個道路矛盾表現得很明顯,那就是究竟應從政治革命入手,還是從文化改造著手;究竟以體制變革來統率經濟、社會、思想、文化的改造和發展,還是以切實的思想革新、文化重建、道德培養、經濟進步來作為政治變革的基礎。兩種立論都有其歷史根據和理論說服力,這就決定了當時學界有識之士無論認同了哪一種選擇,都有其理性的依據,都幾乎無可指責。但是歷史的走向,時局的變化終究不會以人的意志、願望來決定,歷史最終選擇了自己的道路。

五、兩輩“90後”的異同

站在現在,回顧一百年前我們的世紀“同代人”,我們不能不產生一個對比,一百年前的90後群體可謂大師輩出、風雲際會,而現在的我們對於未來的歷史仍是一個未知數,這個未知數或大或小。不同的時代造就不同的人,這兩個90後群體有著太多的不一樣。

從成長環境來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國的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道路徹底確立,社會的利益關係進行了更深層次的調整,開放的社會環境使國外的東西大量湧入,包括思想文化和物質產品等,社會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特點;這批90後成長於一個物質條件相對富足的時代,對於衣食住行,他們也已感受不到太大的壓力,各種新奇的產品出現,可以說生活比前代人得到了更大豐富;還有就是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網絡以其資源豐富、信息即時、平臺開放、空間虛擬、互動平等、狀態隱秘等特點吸引著這批人,對他們的言行都有非常鮮明的影響,有利亦有弊。

100年前的那代“90後”的夢想(二)

因其環境如此,也就產生了不同的時代性格,後一輩的90後更多的體現出了個性化,表現出很強的創新意識、自立意識、成才意識、反叛意識等;對待多樣化的價值觀和社會意識,則表現出了一種現實主義,並帶有一些實用主義和自利主義的影子,當然他們也並不缺乏理想和抱負;開放的環境使他們有很強的開放意識,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能力很強。

相比百年前的90後,他們的憂患意識確實是少了,享樂安逸多了起來,但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與責任,隨著後一輩90後的成長,將會越來越強。與上述不同的是十九世紀末的那代人,更多的則是有一種焦慮心態、救亡心態、啟蒙心態,有一種反對舊傳統、創造新社會的心態,進入了一種單純的站在中國看如何救中國的境地,如此,他們走上了艱難的道路。

這兩代90後其實是有許多共同點的,他們都生活在社會急劇變化的時期,都遇上了中西文化的大碰撞,都湧現出了許多有異於傳統的新事物,包括思想和物質,都產生了許許多多的現實矛盾和新問題,但是他們都遇上了一個展現自我的很好的舞臺,這個舞臺註定複雜多變和曲折漫長。

到了現在的90後之夢,對於個人而言想必是更加多樣化了,但是對於國家和民族而言,我想那個主題一直是沒有變的,那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國家的現代化,一百多年以來,無數仁人志士甘願為之犧牲的事業至今還沒有徹底完成,他們的那個憲政夢、民主夢、自由夢等,終歸還是一個夢,歷史的時間結點來到了我們這一代的90後身上。

100年前的那代“90後”的夢想(二)

六、新一輩“90”後的接力

夢還是一樣的夢,90後還是90後,可是時代卻變了,這個時代變化的速度越來越快,遠超人們的想象。90年代,這本是一個時間概念,但是我們卻可以拿它出來,用做人群的一個籠統的、人為的劃分,作為一個社會現象和文化現象來看,我們會發現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信息。

我們這代人和百年前的那代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何其的相似,但又是何其的不一樣啊,追夢路上的那些坎坷、曲折、探索、悲憤、血淚……或許會再演繹一次吧!看一下1890後的身影,二十一世紀對於我們這一代的意義已毋庸多言,革命劇變、社會紛擾時期和和平建設、過渡時期相比或許會有許多不同,但兩代人心理初衷是一致的,歷史遺留給我們的東西還在。

回首前代,他們各自的夢想或許沒有實現,但是他們為了夢想所苦苦追尋的那個艱辛無奈的過程,為歷史賦予了更長遠的意義,他們的人生或長或短、經歷或豐富或單一,但是其留下的遺產,讓一輩輩的繼來者往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