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環境角度看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反思 )

全球疫情持續蔓延。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發佈的實時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美國東部時間17日19時(北京時間18日7時),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累積達196,979例,逼近20萬大關,死亡病例7902例。


從環境角度看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反思 )

人類活動持續對野生動植物棲息地造成空前的破壞,越來越多的疾病由動物傳染到人類身上。科學家認為,隨著人類活動導致的自然棲息地退化,野生動物被迫與人類住區有越來越多的接觸,它們機體中的病原體越來越容易感染家畜和人類,不僅可能加速病毒的進化,還導致疾病多樣化。


新冠疫情(COVID-19)的爆發,不但對人類健康和生命造成損失,同時還製造恐慌,重創全球經濟。當前,世界衛生組織在其網站上提供每日報告,通報全球情況概覽。聯合國也發佈了全球多語種平臺,為大家提供有關疫情的最新信息,並解答一些防疫抗疫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野生動物可能是2019新冠病毒的來源。蝙蝠是最有可能攜帶新冠病毒的源頭,但病毒可能是由中間宿主物種(家畜或野生動物)傳染給人類的。


新冠肺炎是人畜共患傳染病 ,它會在動物和人類之間傳播。先前的調查發現,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徵(SARS)病毒是從果子狸傳播給人類的,而中東呼吸綜合徵(MERS) 病毒主要由受感染的單峰駱駝傳給人。


世界衛生組織發佈聲明指出:“基於此,每一個人都必須遵守基本規則,避免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動物產品。小心處理生肉、生牛奶或生的動物器官/內臟等,避免與熟食發生交叉汙染。”


不久前,中國最高立法機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採取行動禁食野味,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植物交易。


聯合國環境署野生動植物負責人多琳·羅賓遜(Doreen Robinson)表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是有機、和諧、共生的。大自然為我們提供了食物、藥品、水、清潔的空氣以及其他諸多資源,讓我們人類得以繁榮發展。然而,像所有系統一樣,我們需要了解其運作原理,否則,系統可能會失控,造成排山倒海的負面後果。”


聯合國環境署《2016前沿報告》曾預測一些令人擔憂的新興環境問題,其中指出,人畜共患傳染病嚴重威脅經濟發展、破壞動物和人類福祉以及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在過去的幾年中,包括埃博拉病毒、禽流感、裂谷熱、西尼羅河病毒和寨卡病毒在內的幾種人畜共患疾病曾引發、或差點兒引發全球性大流行病,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和警覺。


根據報告,在過去的20年中,這些新興疾病造成的直接損失已超過1000億美元,如果疾病進一步爆發成為全球“大流行”,損失額則飆升至數萬億美元。


當前,面對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沒有人能偏安一隅、獨善其身,所有國家地區、所有人都須行動起來,構建抗疫共同體,才能把疫情造成的損失減到最小。


從環境角度來看,解決生態系統和野生動植物面臨的多重且相互作用的威脅,是我們避免並預防人畜共患疾病發生的關鍵,包括對抗棲息地喪失和碎片化、非法貿易、汙染、入侵物種以及不斷加劇的氣候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