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講述光陰的故事

□本報記者 張君成

二十四节气:讲述光阴的故事
二十四节气:讲述光阴的故事
二十四节气:讲述光阴的故事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一首《二十四節氣歌》展現了四季的輪迴,而中華文明在這週而復始的歷法中源遠流長。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人標識時間和歲月的獨有方式,早已成為日常生活和民俗活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當下,傳統文化熱讓越來越多的人深入瞭解二十四節氣。公眾的熱情激發不少單位出版了一大批關於二十四節氣的優秀圖書,它們內容新穎,敘述風格貼合時下讀者需求,展現了二十四節氣獨有的魅力。

內容新穎 展現傳統文化魅力

二十四节气:讲述光阴的故事

圖片選自《時光映畫—鏡頭中的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民眾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比較好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對人們依時安排農耕、蠶桑等活動有重要指導意義。隨著時間的推移,二十四節氣也從最初指導農事生產的歷法,發展到影響政治、醫學、文化等領域,與中國人的飲食、娛樂、養生等緊密相關。

因此以時間為軸,展現二十四節氣的“煙火氣”就成為相關圖書的亮點。《中國人的二十四節氣》(化學工業出版社)在內容設置上按照時間順序,讓每個節氣包含氣候變化、農事活動、傳統習俗、飲食養生、詩詞諺語等內容,同時本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加入了每個節氣各地的一些傳統習俗,使得內容更加生動活潑。

化學工業出版社社科分社策劃編輯溫建斌在接受採訪時,解釋了自己編輯這本書的初心:“《中國人的二十四節氣》對二十四節氣習俗的介紹內容包羅萬象,令人大開眼界,這都是我們的祖先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能夠與當代的我們產生共鳴。”

此外,《中國人的二十四節氣》還加入了不少民間諺語。溫建斌認為諺語經常是短短几個字、十幾個字,但內涵豐富,它是一代代先民對於生產、生活經驗的總結,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這些諺語與二十四節氣相互輝映,讓人不禁感嘆先人的智慧。”

二十四節氣的魅力在於它貼近生活,更在於它的博大精深。2010年,故宮出版社文化旅遊編輯室責任編輯王冠良在編輯《故宮日曆》時,第一次知道了什麼是“七十二候”,之後王冠良和同是編輯的熊娟就以此為基礎編輯了《故宮知時節: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故宮出版社)一書,該書以四季為幹、二十四節氣為枝、七十二候為葉,圖文並茂地為大家講述“年華”這棵樹的故事。

在熊娟看來,《故宮知時節》一書作者宋英傑不但系統地闡釋了一年中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候的內涵與風俗習慣,而且還把祖先留下的隨春夏秋冬、農耕節令有感而發的詩詞歌賦及諺語做了生動有趣的串聯。“我希望讀者閱讀這本書後,不僅能增長物候、歷史知識,還能感受到中華文明中那種生生不息、代代流淌的詩意生活。”

圖文結合 別樣視覺“節氣歌”

節氣變化著、物候變化著,春之爛漫、夏之繁華、秋之收穫、冬之寧靜。二十四節氣對應的四時之景更有不同,每一幀都是自然之美,因此用圖畫和影像展現二十四節氣,就成為不少圖書的選擇。

在《時光映畫——鏡頭中的二十四節氣》(九州出版社)一書中,林帝浣用富有感情的鏡頭為我們記錄下一個個溫暖的“光陰的故事”,呈現給讀者一個不一樣的視覺“節氣歌”。從立春的春寒料峭到夏至的蟬鳴,從秋分的收穫到大寒的霜雪,時節的更替與城市風景的變化,構成了一個完美的樂章。

圖文的相互配合更能體現內容的精髓。《中國人的二十四節氣》在書裡組合搭配了齊白石先生的作品,配上詩詞、諺語,相得益彰。在《故宮知時節》中,配圖由多年拍攝故宮物候變化的文物攝影師王璡遴選故宮二十四節氣圖,呈現出一座生機盎然的大美故宮。“現代美感的鏡頭畫面詮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與美妙,使洗練、大氣的文字有了豐富韻味,而這些畫面其實就在我們每天有滋有味的日子裡。”熊娟如是說。

同時圖畫也降低了讀者理解的門檻,這對小讀者來說尤為重要。《我們的節氣》(泰山出版社)是一本充滿歡笑、知識和色彩的有關節氣的書。它可以讓孩子從二十四節氣形成的過程中,瞭解其中蘊含的中華文明與文化。

該書手繪插圖生動有趣,拉近了孩子與傳統文化的距離。《我們的節氣》責任編輯池騁告訴記者,選擇圖文結合的主要原因就是幫助孩子獨立閱讀。“這本書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每個節氣的手繪大圖。這些大圖不僅色彩清新,讓人眼前一亮,還細緻地融入了每個節氣的景緻和風土人情。比如清明的大圖,是兩個小朋友在柳樹下盪鞦韆,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小朋友身邊有潔白的柳絮飛揚,頭頂是盛開的泡桐花,草地上還有薺菜花和蒲公英花。這些圖畫不僅孩子們喜歡看,很多家長朋友也反映感覺特別親切,比較適合親子共讀。”

增強互動 讓孩子愛上節氣文化

節氣是立春時大口咬的春餅,是春分時玩的神奇的豎蛋,是清明時全家一起外出踏青,是霜降時飄落的紅葉,是冬至時熱騰騰的餃子或湯圓……這些散落在鮮活日常中的自然現象、人文活動,在《揭秘二十四節氣》(未來出版社)一書中變得“觸手可及”。《揭秘二十四節氣》從日常天氣現象、人文活動、各地民俗風情等知識點切入,配合大大小小超過100個翻翻頁,既滿足內容上的剛需,又增強了互動性。

《揭秘二十四節氣》一書責編張紅豔告訴記者,讓孩子喜歡上傳統文化,那就讓他們在閱讀的時候更輕鬆有趣,沒有負擔。“我們讓每個季節都包括6個節氣的內容,且所有內容要在一個跨頁內呈現,要將不同空間、不同時間的景象合理地組合在一起,讓孩子的閱讀輕鬆有趣。”

張紅豔說自己編寫過程中遇到了各種資料相互矛盾的情況。為了解決疑問,他們查閱了各種文獻,進行甄別、考證以及邏輯判斷,最後還參照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這本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是由元朝大儒、思想家、教育家吳澄所著,書中彙集了諸家對《禮記·月令》這本關於節氣的著作的解釋,尤其是對描述七十二候的一些字、詞的含義、讀音進行了分析,具有較高的可信度。”張紅豔說。

張紅豔說,如果秉持著“傳達重要的知識給孩子”的心態,一本正經地去給孩子講,效果十有八九不會太好。“如果家長朋友能和孩子們一起打開這本書,如玩遊戲一般,翻開一個個的翻翻頁,仔細觀察、辨別、尋找,看看裡面藏著什麼,再結合實際生活的經驗,在輕鬆的閱讀中,可能就完成了知識的傳承。”

《我們的節氣》一書中,也添加了“動動手”的互動板塊,選取了立春時節挖野菜、清明時節做青團、夏至時節做麵條、霜降時節做柿餅等情節。池騁認為,這些互動不僅有趣,而且方便操作,目的是讓孩子對二十四節氣的時令變化感受更加立體,親身實踐古人的生活節律,而不是僅停留在書本的文字上。

“我們引導孩子在與家長的共同實踐中體驗二十四節氣文化,通過親子互動,增加孩子們對節氣文化的興趣。”池騁也希望通過閱讀的力量使節氣文化增添新的活力,吸引更多孩子加入傳承和保護的行列中來,在繁華喧囂中建構一種以二十四節氣為時間節點的生活秩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