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从肃慎到靺鞨的演变

在中国,没有哪一个族群像东北人这样遭遇着普遍的误解。尤其在黄河以南的地区,人们似乎普遍认为,现代东北人都是戴着大金链子,爱吃烧烤的二人转演员。而对于整个东北的认识,则停留在寒冷、蛮荒、落后的印象中。他们觉得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东北是一直一片广袤的荒原和森林,零星散落着一些部落。这些部落的土著拿着长矛,穿着虎皮裙在山林间狩猎捕鱼,过着茹毛饮血的凄苦生活。


东北人:从肃慎到靺鞨的演变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误解的产生源自于历史知识的匮乏。我们的教科书中,关于东北历史的讲述极为有限,仅有的几个章节也是语焉不详或者一带而过。甚至在朝代歌谣中都没有收录渤海国、辽代和金代。这些历史缺失造成了人们在构建历史图景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空白和断裂。尤其对民族认同感和国家凝聚力会造成隐形的损害。作为一个东北人,我愿意为此作些修复和弥补的工作,以尽国民之责任。


东北人:从肃慎到靺鞨的演变

肃慎人-最早的东北人。

我们都知道,我国北方有三大古民族:东胡、濊貊和肃慎。其中东胡族系衍生出后来的鲜卑、柔然、乌桓、契丹和蒙古。濊貊族系衍生出扶余、沃沮和高句丽。肃慎族系衍生出勿吉、靺鞨、渤海、女真和后来的满族。

从分布情况看,在不同历史时期,三大民族的居地范围此消彼长、不断变化。而随着本民族发展的兴衰,有些民族固有的家园土地不断被蚕食,甚至在强族的征服中被同化、被灭族,最终在历史舞台上消失。总体来说,唯有肃慎族系一直保持了比较固定的生存领域。其民族传承的脉络也相对清晰而持久。

白山黑水是今天我们用来指代东北地区的广义称谓。而狭义的白山黑水是指长白山以北、张广才岭以东,包括整个黑龙江流域,以及俄罗斯远东部分地区。这一大片辽阔的土地,正是肃慎人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地方。


东北人:从肃慎到靺鞨的演变

长白山天池

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镜泊湖风景区南湖头的东侧,有一座海拔494米的小山,名叫莺歌岭。1957年,考古学家在这里发掘出距今5000年的肃慎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同时,也考证出莺歌岭及其附近区域,就是古籍中所记载的肃慎国所在。1972年,在莺歌岭东北的兴凯湖畔又发掘出距今6000-7000年的新开流遗址,是东北最早的肃慎文化遗存。


东北人:从肃慎到靺鞨的演变

兴凯湖畔

根据古籍《竹书纪年》中的记载,早在商周时期,东北的肃慎人就已经开始进入中原朝贡。而《史记》中的著名典故“孔子陈庭识箭”则印证了肃慎人在周武王时就曾以楛矢石砮朝贡的史实。这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和古籍记录的史实充分表明,肃慎人是广泛分布于东北的渔猎民族。


东北人:从肃慎到靺鞨的演变

石砮(箭头)

汉代的挹娄人

到汉代时,肃慎人在史书中被记载为挹娄人。《后汉书》中详细记述了挹娄人的习俗:挹娄人散居在山林之间,住的是地穴式的房子,进出需要爬梯子。地穴的深度代表着档次,大户人家常常使用九级梯子。土特产有五谷、麻布、赤玉和上等貂皮等。擅于养猪,吃猪肉,用猪皮做衣服穿。冬天时在身上涂上一层厚厚的猪油,以此来抵御北方寒冷的天气。夏天则袒露身体,只用布片或兽皮遮挡在腰间。他们喜欢把厕所建在屋子中间,围绕着厕所居住。挹娄人的外貌和扶余人类似,但语言和扶余、高丽不相通。人口虽然不多,但是强壮勇猛,擅长使用楛矢石砮射猎,箭头涂抹毒药,被射中者必死无疑。经常乘坐小船四处偷盗和抢劫其他族群。邻国都把挹娄人当作祸害。

从《后汉书》的东夷传和地理志中,并没有肃慎人自己修改族称的证据。挹娄这个称谓很有可能是个地名。因为最初的记录者认知能力有限,错误地收录于史书中而最终形成的他称。而依据居处和习俗断定挹娄人和肃慎人具有直接的传承关系,则是比较正确的。《三国志》、《晋书》等古籍也都有挹娄人的传记,其内容与《后汉书》大同小异。在黑龙江省境内众多的挹娄人遗址中,出土的大量文物从考古学的角度确凿无疑地证明了挹娄人就是肃慎人的后代。


东北人:从肃慎到靺鞨的演变

挹娄貂鼠

南北朝时期的勿吉国

南北朝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原与东北的交流日渐增多。接触的范围不断扩大,关系也更加紧密。此时的挹娄人被称作勿吉人。他们还是居住在古肃慎国的地界之内,依旧保持着挹娄人的一些旧有习俗。而史书中记载了更加丰富的风土人情,通过细致的描述,让勿吉人的形象愈发生动、清晰起来。

《魏书》记载:勿吉国有马没有牛,有很多猪却没有羊。有嚼米酿酒的习俗。妇女穿布裙,男人穿猪皮狗皮做成的衣服。头上插一根豹尾做装饰。习惯用尿洗手脸,所以臭秽不堪,在东北的各族中最为肮脏。勿吉人的葬俗更为奇特,父母如果死在春夏,就把尸体竖着埋起来,在坟头上盖起棚屋,不让雨水打湿。如果是死在秋冬季节,则用尸体做诱饵来捕貂,往往能捕获很多。


东北人:从肃慎到靺鞨的演变

朝鲜米酒

东北土著联盟时代的开启

隋唐时期,靺鞨一词见诸历史典籍。《北史》中记载,勿吉国在高句丽北,也称为靺鞨。共有七部:粟末、黑水、白山、安车骨、伯咄、号室和拂涅部。

后世认为靺鞨是勿吉的音转,而勿吉又是窝集的音转,即森林的意思。靺鞨人就是生活在森林里的人。严格来说,靺鞨并不一个族称, 也不是从勿吉国直接过渡来的种族。它其实是一个以勿吉人为主体,同时也包含了其他民族的部落联盟。满-通古斯语中的靺鞨bokli为酋长联盟之意。而靺鞨后裔女真语中孛极烈也有着相同的词根,可以理解为豪族联盟或职业联盟。

从七部的名称可以看出,他们是以居住的地界和方位来划分的。但实际上每个部落在其势力范围内都控制着某种特定的资源,例如铁、金、马、盐等战略物资。或者部落联盟是掌握了某种技能的共同体,例如铁匠、捕鱼、训鹰、养马、种稻等等。也有的部落可能专职为其他部落提供安全保障。

《旧唐书》载:万岁通天中,契丹尽忠杀营州都督赵翙反,有舍利乞乞仲象者,与靺鞨酋乞四比羽及高丽馀种东走,度辽水,保太白山之东北,阻奥娄河,树壁自固。

不难发现,在当时营州都督府,至少有契丹人李尽忠,靺鞨酋长乞四比羽,舍利乞乞仲象以及高丽余种四个不同的种族存在于营州境内。这些类似于雇佣军的群体不是民族共同体而是政zhi共同体。在原有的联盟瓦解后,他们又会按照现时的需要,再次与不同的国家或部族进行结盟。而这种通过盟誓组成的结合体,被史书描述为依附于、臣服于某国。这种具有自大倾向的大一统史观不能客观、准确地呈现当时东北的政zhi格局。从而也让现代人无法理解古代错综复杂的宗藩关系和民族关系。

《旧唐书》靺鞨传:靺鞨居住在肃慎故地,南北朝时被称为勿吉。总共分为數十个部落,或依附于高麗,或者臣服于突厥。其中黑水靺鞨位于最北方。部族人强悍勇猛,周边的部落和国家都害怕他们。靺鞨人冬天住在地穴式的房子里,夏天则逐水草而居,过着渔猎生活。只有民族语言,没有文字。部落酋长为世袭制。擅长养猪,吃猪肉,穿猪皮做的衣服。人死后没有棺椁盛装,而是直接将尸体竖着埋在土中,把死者生前乘坐的马杀死用来献祭。特产有白兔、白鹰和貂鼠。

唐朝初年,靺鞨的粟末部、黑水部、白山部最为强盛,其他四部则逐渐湮没无闻。而粟末靺鞨部,又因为契丹人的一次叛乱,因缘际会地占据了东北的大部分土地。继而建立起一个幅员辽阔、国祚长久的海东盛国—渤海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